比如傷寒論,麻黃甘溫,但是現在寫的都是辛溫,因為誰都能試出來,
生薑辛溫,
大棗甘溫,
麻黃辛溫,
甘入脾,辛入肺,
脾肺同為太陰,他們的寒熱相反,
也就是辛溫其實就是甘寒,辛涼就是甘溫。
但是酸入肝,心包是啥味呢,這就是這個五行理論的問題所在。但他們也不這樣討論。
但經絡不存在這個問題的。不需要討論藥物單獨進入哪條經,而是全係統的,手經跟足經的差異性調整。
也就是四氣五味也是錯的,這些我都試過。也就是五行的理論,我走了兩步,走不通。
首先這個係統就很混亂,兩個變量,五味,寒熱,哪怕假設補齊了心包的味,再就是根本不存在走局部經絡的問題,而是全係統的。
再比如,大棗紅色的,櫻桃紅色的,默認都會認為是熱的,何況,經典裏也是那麽寫的,外台秘要還總是不讓吃棗栗,應當是看作滋膩滯氣的發物了。但是我吃大棗跟櫻桃並沒有不良反應,我身體很敏感,一吃就知道。但很多人吃很多就很容易出問題,有問題也不一定就是偏性的問題,有用量,有不耐受,發物還有有高組胺或高組胺釋放劑的問題。所以,嚐偏性其實很難的。各人也不同。
再比如,綠茶是涼的,紅茶是熱的,這些都是直觀的認為,可能並非是實際情況,這東西的茶垢讓我很不舒服,也沒嚐試。而且茶文化這麽豐富,但是茶不怎麽入藥,即便白茶入藥還需要很多年的,這個陳皮有何區別,費勁而已。這也說明茶就是熱的。
再比如,烏梅多用於,熱痢疾,其實寒性的藥都可以,那為什麽都喜歡用烏梅的,文化啊,酸的澀澀的,好像真的就能止住一樣,其實都是無稽之談。
仔細說一下這個參考係的問題,
即便不說四氣五味這樣的複雜參考係,
就說寒熱,上下(手足),
我們說的寒涼的藥,是清肺胃熱的,也就是肺胃是表裏,胃是手陽明,也就是手經都熱足經都寒,上熱下寒,用寒涼藥。
但我想重建一個參考係,依據艾灸,假定所有的藥物都是熱的,藥物的作用都是提高代謝效率,那麽寒涼的藥就是提高足經的代謝效率,溫熱的藥就是提高手經的藥物。所以,我在寫理論的時候,
把用藥的概念總結為手足,而不是寒熱,整個一套下來全是結構,沒有功能。但理解的時候,就隨意了。可以理解為是代謝效率,也可以是別的什麽。因為不論怎麽理解,不妨礙理論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