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家族的故事 (三)

來源: 2017-12-09 13:15:11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外祖父家族的故事 (三)
姥爺在20虛歲時與15虛歲的姥娘結婚。姥爺和姥娘非常和善仁義,一輩子沒和誰打過架。他們生了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唯一的兒子不幸夭折。那年過春節時姥爺家殺豬,請來了哥幾個家的掌門人和自己家的親人。姥爺會做菜,除了白肉血腸豬下水外,還炒了幾個菜。我猛吃大肥肉片子,吃得太多,拉稀了,還打著很臭的傷食嗝。過正月十五時,父親和我來到姥爺家,姥爺拿出醃排骨,炒肥腸等。肥腸沒洗幹淨有臭味,我不懂事就不吃,還大聲說出來,遭到了父親的訓斥。
招了從山東才來的木匠做了大女婿,即我大姨父一個海南丟子,山東老客(讀卡);
母親排行老二,嫁給家在同生產隊的我父親,他在大學期間和母親結的婚;
三姨嫁給十多公裏外的海邊地主的兒子,他家有漁船。聽三姨父講打上來的小蝦曬幹成蝦皮,用葦席卷起來一大卷賣給商販。三姨父小時候每天大把大把吃蝦皮,長得人高馬大,
1.83的個子。三姨父開始在鞍山鋼鐵公司工作,1958年調入北京首鋼;
四姨也叫老姨,嫁給家在哪個村子不知道,老姨父在沈陽工作。父親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大連,母親也到了大連。
姐妹四個,一個在京城北京,一個在省城在沈陽,一個在大連,隻有大姨在農村。四個女婿,一個農民,一個科長,一個處長,一個正廳級。

聽母親講,年輕時東北工業建設轟轟烈烈,需要大量工人,她們都去過鞍山沈陽工作過,是自己願意回農村家裏的,那時沒有城市農村戶口之分,感覺農村更好。每年春節時,老姨夫和老姨都會回來,買了很多糖果給我們,我們都眼巴巴等著分糖果。三姨和三姨夫不經常回來,回來時也帶很多吃的東西。

解放初,母親是村子裏僅有的二位考上中學的女生,但是必須到外地念中學。姥爺擔心十三四歲女孩的安全,不讓她上中學。說:“一個女孩子念到小學就夠了”。是在文革時期,公社才有了自己的中學,有了衛生院。那時候全國2100多個縣,扶持每個縣發展與農業相關的工業企業;全國7萬個公社,每個公社都必須建立一所中學,建立一所衛生院,配購一輛60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機,建立農機修配廠;全國75萬個大隊,每個大隊建立一所小學,建立一個赤腳醫生醫療點,配購至少一台小型拖拉機。鄉鎮企業就是那時候開始的,並不是改開後才開始的。文革時高等教育和城市教育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但是在農村卻普及了中學9年義務教育,可能質量比較差。

姥爺善良,願意幫助別人。他給予從山東剛來的老LU很多幫助,並幫助他落下了戶口。此地本為富庶之地,可是文革時割資本主義尾巴,不允許搞多種經營。結果很窮,日工份收入才一毛多錢,但糧食倒是夠吃了。這麽窮,姑娘都願意外嫁逃出窮窩,而小夥子卻難以找到媳婦。山東老LU的老家更窮,吃生地瓜幹子吃不飽還燒心,所以才到此地落戶,最起碼能吃飽飯。他的老家的姑娘也想外嫁,給300塊錢彩禮就行。姥爺讓老LU給介紹過來好幾位山東姑娘給本隊的小夥子做老婆。山東老婆特別能吃苦能幹,也漂亮,就是脾氣特別大。他們稱山東來的為南方人,海南丟子,即渤海南麵膠東半島丟來的。山東老卡就是山東土老帽老鄉的意思。
文革時,大姨父趕著耕牛耕地,不知為啥老牛不聽話不走了。大姨父山東人脾氣強,用鞭子抽老牛,牛更強,最後把老牛眼睛打瞎了。生產隊召開批鬥會,批鬥了他。他一氣之下跑到了邊外吉林省蛟河縣。
邊外,即柳條邊外,滿清朝廷把東北看成自己的龍興之地,不允許漢人進入,在東北挖成幾千裏長的人字形幾丈深幾丈寬的溝壕,築成土圍,插上柳條,長成柳樹,清兵駐守。
一年後把家接過去了,一個表弟和三個表姐妹都隨去。大表哥已成人不願意去,就留在村裏照顧姥爺和姥娘。老姥爺把二套房子給他,其中一套廂房立即給他。大隊特意與他們簽了合同,畫了押,即大隊不再把姥爺姥娘作為五保戶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