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逆差飆到575億美元!墨西哥總統表示考慮對中國加征關稅!
9月3日至4日,墨西哥市場拋出兩記重錘:一邊是央行數據顯示,對華貿易逆差在上半年衝上575.34億美元的紀錄高位;另一邊,總統辛鮑姆在國家宮暗示,政府正在考慮對未與墨西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加征關稅,而中國赫然在列。
數字與表態疊加在一起,不再是孤立的新聞,而是一次明確的信號:墨西哥對華貿易正進入一個“緊縮周期”。逆差膨脹、政策風向收緊、保護主義情緒上升,中國企業在墨西哥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
一、575億美元逆差!中國商品湧入,擠壓墨西哥製造
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對華貿易差額被拉開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據墨西哥央行數據,出口端依舊停留在以銅、鐵礦石等為主的初級原料,而進口端則是全球產業鏈最具利潤的環節:整車、零部件、智能手機、顯示器和低價日用品。
這樣的結構直接導致逆差擴大到575.3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再增長3.29%。
其中,幾個細節值得注意:
整車進口額達到33億美元,零部件為26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車企和供應鏈正逐步滲透墨西哥市場;
智能手機和顯示器分別為22億美元 和20億美元,中國製造在消費電子上的壓倒性優勢無可忽視;
低價消費品高達18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通過Temu、Aliexpress等平台直達墨西哥家庭。
這樣的失衡不隻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一方麵,墨西哥工業界擔心本土製造業遭受結構性打擊;
另一方麵,美國也在質疑墨西哥是否淪為亞洲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跳板”。
瑞銀的研究甚至指出,中國對墨出口增長的一半與銷往美國的中間產品有關。
逆差因此從一個統計數字,轉變成了產業與外交雙重議題。
對於墨西哥來說,這樣的缺口已經難以容忍。
逆差的持續擴大,不僅意味著進口商品擠壓了國內市場,也讓政治層麵承受了雙重壓力:如何回應本國製造業的抱怨,如何應對美國的關切。
二、墨西哥總統點名中國:關稅隨時落地,風險已進入倒計時
逆差數據公布的次日,墨西哥總統辛鮑姆在記者會上的一句話,為市場增添了不確定性。
她表示,墨西哥正在考慮對未與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征收關稅,中國就在其中。
雖然沒有公布時間表和行業清單,但這一表態已讓輿論解讀為“政策預告”。
其實,過去一年墨西哥政府已經釋放過類似信號:
2024年12月,經濟部對部分紡織品進口加征關稅,以回應國內產業的呼聲;
前總統洛佩斯·奧夫拉多爾時期,墨西哥也曾對非協定國家的鋼鐵進口設限;
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墨西哥幾乎不可能獨善其身。
這意味著,加稅並不是孤立的動作,而是有延續性的政策邏輯。
辛鮑姆所說的“並非新鮮事”,實際上正是提醒各界:這是她的“墨西哥計劃”的一部分,是長期戰略,而非短期權宜之計。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風險點在於廣度和深度。
廣度上,不僅是鞋類、紡織等傳統敏感行業,未來可能擴展到更廣泛的製成品與零部件;深度上,加稅可能不僅僅是提高幾個百分點,而是直接拉平價格差距,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市場策略。
更關鍵的是,政策信號的疊加效應正在形成。
逆差擴大、關稅表態、美國壓力,三者共同構成一個封閉回路:即使沒有立即出台細則,市場也必須假設“隨時可能落地”的最壞場景。
三、墨西哥不要通道要工廠,產業保護全麵升級
如果隻是防守逆差,單純的關稅和臨時進口限製就足夠了。
但墨西哥政府的動作,指向的是更深層次的戰略轉型。
墨西哥希望擺脫“中美貿易通道”的定位,轉而成為全球製造版圖上的關鍵節點。
這種邏輯正在多個層麵展開:
逆差容忍度下降:缺口規模已逼近墨西哥對美順差,從政治角度難以再被忽視;
產業保護走強:從紡織、鞋類到模具、輪胎,各行業協會都在積極遊說政府,要求保護政策;
本地化訴求上升:政府的核心目標是讓外資留下投資、就業和稅收,而不是簡單的過境商品。
過去的輕模式——“賣得便宜、賣得快”——正在被係統性淘汰。
價格優勢被關稅抵消,通道優勢因三角貿易受到美國壓力而削弱,灰色空間在“清理行動”中逐步被關閉。
從這一角度看,關稅並非最終目的,而是手段。
墨西哥要推動的是供應鏈重構,讓製造環節真正落地,把附加值留在境內。
這不僅是經濟決策,也是政治選擇。
誰能在墨西哥投資、建廠、創造就業,誰才可能在未來政策環境中獲得安全感。
四、從“賣貨”到“做盤子”:在墨盈利的“3錨1底”落地劇本
現如今,政策風向已經變了,再拿“出口套利—鋪貨跑量”當商業模型,隻會在下一輪關稅或清理行動裏原地踩雷。
真正的難點不是“還能不能賣”,而是“利潤鏈條能不能留在墨西哥”。
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把價值錨定在本地:讓訂單、產線、票據與現金流在墨西哥閉環運行,企業身份從“供貨商”升級為“在地運營者”。
落到操作台上,有幾件事必須現在就動手:
產能錨:先用輕組裝、貼標、包裝等工序落地,把部分價值鏈留在墨西哥,為未來原產地規則埋下伏筆。
訂單錨:通過長期供貨協議和本地售後承諾鎖定客戶,把需求波動轉化為穩定現金流。
票據錨:用CFDI發票、SAT申報、Carta Porte等打通“票賬貨人”,把合規軌跡變成銀行授信的信用資產。
價格地基:劃清本地與跨境價格界限,設置MAP與渠道紀律,避免自己打自己,把利潤鎖回體係內。
這些動作看似繁瑣,實則是同一套底層邏輯:把利潤決定權放回自己手裏。
當這“3錨1底”咬合起來,你在墨西哥就不再是“可替代的供貨商”,而是一家被係統認可的本地經營體。
到那時,關稅、配額、口岸風向都隻是變量,而你的經營模型,才是常量。
寫在最後:
逆差紀錄與關稅預告,是墨西哥釋放的明確信號:它要的不是廉價商品流入,而是投資、就業和產業鏈的留存。
對中國企業來說,這是一道必答題:是繼續依賴低價出口,還是盡快完成在墨西哥的本地化?
市場大門並未關上,但門檻已被抬高。真正願意深耕和嵌入的企業,才能在未來的供應鏈重構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