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淨收入10512元!貨車司機位列六類新就業榜首
貨車司機在新就業群體中以高收入凸顯職業價值,但高強度工作、數字能力差異及技術變革共同構成了其職業發展的複雜圖景。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在京發布《2025年貨車司機就業與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貨車司機在網絡主播、網約車司機等六類新就業群體中脫穎而出,以平均每月10512元的淨收入位居榜首。
高回報背後,是每月僅3.54天的休息時間、88.65%司機獨自駕駛的高強度工作常態。報告同時指出,數字能力強弱與平台使用程度已成為影響收入的關鍵變量,而智能輔助駕駛等技術的發展,正為這一職業的未來增添更多可能性與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院長趙忠在報告發布現場表示,技術革命催生了新的經濟和就業形態,在此背景下,需關注勞動治理,促進就業群體高質量發展、保護勞動權益、構建可持續社會安全網絡,這也是新時代及未來人工智能時代需要考慮的問題。
月平均收入過萬
但月休息天數3.54天
報告顯示,貨車司機的年齡結構表明,貨運行業從業人員以中青年司機為主力。從年齡分布來看,30歲至49歲的司機是行業內的骨幹力量,占比接近80%。其中,30歲至39歲區間的司機占比最高,達到50.24%。
值得一提的是,貨車司機作為新就業群體中的重要職業,展現出較高的經濟回報優勢。貨車司機職業在六類新就業群體中以較為明顯的淨收入優勢居於首位。2025年,貨車司機平均每月淨收入達到10512元,高於網絡主播、網約車司機、快遞員、騎手等其他新就業群體。
報告顯示,貨車司機收入分布以中高收入為主,超過九成司機收入集中在8001元至32000元區間。整體來看,貨車司機職業不僅回報穩定且具有持續增長潛力,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
不過,高收入背後是高強度工作。調查數據顯示,貨車司機行駛時間長,高強度工作是常態。相對應的是,貨車司機的休息天數較少。從跨行業對比來看,貨車司機的平均每月休息天數為3.54天,略低於網絡主播,但略高於其他五類新就業群體。
報告指出,88.65%的貨車司機在出車時無陪同人員,獨自駕駛是常態。僅有6.52%的司機有配偶或戀人陪伴,1.35%有其他親屬隨行,雇傭助手的比例為1.96%。從入行背景來看,大部分司機來自農業、個體經營、產業工人等傳統藍領性崗位,貨運行業為其提供了低門檻、可持續的就業機會。
調查還發現,27.94%的受訪者表示即使重新選擇,仍願繼續從事貨車司機或相關行業工作。另有相當比例受訪者則轉向貨運中介、車輛維修、物流自主創業等領域。這表明,該職業不僅具備穩定性,還具備一定的職業延展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數字能力的強弱
成為影響收入的重要變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滲透,貨運行業早已不是單純依賴“經驗”的傳統領域,數字能力正成為影響司機收入的核心因素。
如今的互聯網貨運平台已從最初的“接單工具”進化為全流程運營中樞,業務調度、財務結算、路徑規劃、油費管理等環節均能通過平台完成。調查數據清晰呈現了平台的深度融入——91.82%的司機用其接單搶單,40%以上的司機依賴其進行運費結算和路徑導航,超過25%的司機通過平台使用加油服務,平台已成為貨運運營中不可或缺的支撐。
更為關鍵的是,數字能力的強弱直接體現在收入差距上。平台訂單占比90%以上、數字能力得分較高的司機,月均毛收入和淨收入均明顯高於能力偏弱的群體,平台使用程度與收入水平呈現顯著正相關。與此同時,智能技術的發展也在悄然改變行業生態,43.97%的司機換車時會優先選擇具備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顯示出對新技術的接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資料圖)
對於自動駕駛可能帶來的影響,司機群體預期不一,部分司機認為5~10年內將顯現明顯作用,也有不少人認為需10年以上。但無論節奏如何,技術演進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變量,持續塑造著貨車司機職業的未來圖景。
可以看到,高收入的背後是高強度的付出,而數字能力的提升與技術浪潮的衝擊,又為其職業前景增添了更多變量。作為支撐物流運輸的重要力量,貨車司機的生存狀態既折射出行業的活力與挑戰,也映照出時代發展對職業形態的重塑。
未來,隨著行業結構的持續優化與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化,貨車司機職業或將在平衡回報與付出、適應變革與堅守價值中,探索出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繼續在社會經濟運轉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趙忠表示,卡車司機就業的高質量發展(如權益保障、技能培訓等)是社會高質量就業的組成部分,二者相互支撐。貨運行業需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將司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融入平台發展,同時需思考如何結合經濟轉型與司機的高質量就業、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