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銀發經濟,三大機會

來源: 2025-08-17 20:16:03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2024,銀發經濟,三大機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新的變化,又出現了。

近幾個月,如果你打開過幾次這個號,你可能會發現一件事:我聊了挺多報告。

比如,關於國家延遲退休的文件,關於麥肯錫中國消費趨勢的調研,關於小紅書熱門行業的簡報......

為什麽?因為,又出現了很多變化。你我退休的時間安排變了,今天消費的主力人群變了,連小紅書2024上半年的商業機會關鍵詞都變成了“安全感”......

不知道,看到這些變化,你會想到什麽?

很多讀者在留言裏提到的是:老人。

“朝氣蓬勃的老人”,“有錢有閑的老人”,“將退休或已退休,有積蓄還有退休金的老人”。

而這些翻譯到商業世界裏,可能就變成了:新的趨勢,新的發力點,新的生意機會。

年輕人996沒空出去旅遊,但老年人有空啊。生育率低,嬰幼兒奶粉賣不動,但老齡化高,可以賣老年人奶粉啊。甚至,教老年人做新媒體IP,幫老年人美容護膚......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很多人把它稱為“銀發經濟1號文”,並由此在“銀發經濟”聊了那麽多年後的今天,真正開始看見中國近3億的老年人,重新認識他們的消費能力,重新理解他們的消費需求。

老年人。銀發經濟。

這些,在今天的中國,正在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對應什麽樣的趨勢?落到我的行業上,又對應著什麽新機會?我能不能抓住這個新的機會窗口?

我也很好奇。所以2024年,我把自己的“問道全球”第二站,定在了和中國很像,但在老齡化的路上已經先走了很長一段路的日本。在6月陪同20多位企業家,專門去日本參訪了8天,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去看養老產業。

回來不到2個月,又看到了一個新報告,叫《2024年銀發健康經濟趨勢與展望》(我們後麵就簡單點,叫它《銀發報告》吧),來自專門研究中老年行業的銀發經濟產業服務平台AgeClub。

報告裏,重點聊了3件事:新老人、新需求、新生態。看完後,我挺有感觸:

今天,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人口老齡化都是一個不小的危機。

但這個危機裏,也都藏著一片藍海。

新老人,新需求,和對應的三大新機會。

我們一個一個說。

新老人

提問:一說到“老人”,你的腦子裏立刻想到的是個什麽形象?

那是從幾歲到幾歲的人?看上去大概是個什麽狀態?

至少,50、60歲往上吧?自己去買東西,會說這個牌子好,電視上有廣告。你給他買東西,她會說別亂花冤枉錢,要學會過日子。

又或者,70、80多歲。以前回老家,給他帶鈣片,帶魚油,或者帶藥酒。現在回老家,得考慮給他找護工,找保姆,甚至找家養老院了。

可是......這兩年,你有沒有刷到過這樣的熱搜?

50多歲阿姨開房車一個人自駕遊,60多歲阿姨走T台聊穿衣自由,70多歲爺爺拍短視頻秀腹肌......

今天的老人,好像,和從前不一樣了?

《銀發報告》裏,梳理了3套對老人的定義。

你看看,有沒有和你今天對“老人”的印象比較接近的?

看圖。

來源:AgeClub

第1套對“老人”的定義,按“年齡”分。

主要分3類:

50-65歲階段,算“熟齡”。剛剛退休沒幾年。還會關注旅遊和電影,還會想買新夾克和新絲巾。

65-75歲階段,算“老。機能開始老化。開始關心血糖血壓膽固醇,開始想給馬桶裝扶手。

75-100歲階段,算“高齡”。疾病開始高發。床邊有了助聽器,子女開始找護工。

年齡,是最客觀的指標。

第2套對“老人”的定義,按“身體”分。

主要分4類:

50-70歲階段,身體大多還有“健康活力”。夕陽紅,也是紅。想跳舞就每晚都下樓,想旅遊就馬上報個團。

70-80歲階段,通常開始需要“輕度照護”。開始問小區什麽時候裝電梯。不裝的話,開始打聽老同事買在了哪個康養小區。

80-90歲階段,可能需要更正式的“醫療介入”。從康養小區搬出來了,找了家醫護條件不錯的養老院。但老同事住進了子女家。羨慕。

90-100歲階段,主打一個“關懷慰藉”。對醫護條件不再強求,但對“尊嚴”這個詞變得敏感。別給我插滿管子。在那天來臨前,多來我床邊看看就好。

健康,是最真實的分水嶺。

年齡。身體。這兩套定義的標準,不就是剛剛聊的“五六十歲”,“老胳膊老腿”?

沒錯。但是,報告還提出了第3套對“老人”的定義,按“狀態”分。

主要分3類:

45-60歲的,算“退休準備期”。很多對房車的向往,其實從退休前就開始。在退休自駕前,先攢錢買房車。

60-70歲的,算“退休適應期”。趁身體還有活力,必須活得自由盡興。怕什麽“老來俏”,喜歡什麽穿什麽。

70-100歲的,算“晚年生活期”。身體機能是變了,但不代表生活得變。20歲喜歡自己有腹肌。80歲也喜歡。

年齡,身體,都是參考值。最終那個人的狀態,才是最接近本質的結果值。

按“狀態”分後,“老人”對應的人群,也不再隻是“50歲以上,正變得逐漸蒼老的人”,而是“45歲以上,更在乎生活質量的人”。

他們中的很多人,更年輕,也更有活力。

有意思。

或許,在60歲也有人要好好打扮,80歲也有人要辦健身卡的今天,是時候重新理解“老人”了。

怎麽重新理解?

至少,要看得見他們的新需求吧。

新需求

提問:你覺得今天的老人,需要什麽樣的產品和服務?

我看看啊。

首先,退休回家,肯定不太適應。有人突然閑下來,不知道能做什麽,唱歌跳舞拉不下臉,老年大學擠不進去。很不滿。

退休久了呢?腿腳又不太靈光了。以前覺得3樓買得還是太低,現在隻想樓下趕快同意裝電梯。很不便。

安好電梯了呢?心裏卻還是很重。以後會不會也和樓下那家一樣坐輪椅?未來真要住養老院退休金夠不夠花?很不安。

《銀發報告》裏,把這些今天老年人的核心痛點總結為:

現狀不滿,生活不便。未來不安。

來源:AgeClub

並且,這些“不滿,不便,不安”,可能和從前還不太一樣。

比如,“更年輕”的老人的“不便”,可能不一定是上下3樓爬不動,而是想去報個旅遊團,但不是年輕人才扛得住的“特種兵團”,就是非常便宜但全程大巴打卡購物的“老年團”。

比如,“更有活力”的老人的“不滿”,可能不一定是老年大學沒名額,而是想開個短視頻賬號,但找到的“普通人一學就會的IP打造課”,自己還是聽不懂。

比如,不同“狀態”下的老人,可能對應的“不安”也不隻是生病和花錢。剛退休的“不安”,可能還想要為年輕時的夢想再做點什麽,讓自己以後不遺憾。退休幾十年,生活已經很難自理的“不安”,可能已經不是“有沒有遺憾”,而是“能不能報銷”。

新的“老人”,新的“需求”。

《銀發報告》裏,在聊今天的“新老人”時,細分了幾個不同的人群畫像。

比如,除了曾經“能幫孩子一點是一點”的“護巢銀發族”,還有“60多歲也要為自己報班從零學鋼琴”的“新知銀發族”,“終於可以放下壓力,怎麽開心怎麽來”的“樂活銀發族”,“每天生活節奏規律,離老還遠得很”的“自律銀發族”......

而在上個月剛發布的《2024中國消費趨勢調研報告》裏,麥肯錫也曾重點標注過類似的人群:“一線富裕銀發族”。

這個人群的畫像,大概長這樣:58-65周歲,在一線城市,家庭月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4500元。

麥肯錫在報告裏說,他們對未來很有信心,消費的意願相對積極。在他們調查的樣本裏,這個人群裏的95%的高收入人群受訪者對未來都表示樂觀。88%的中收入人群也都是樂觀的。

很多讀者在那篇文章下留言,說這個人群,“朝氣蓬勃”。要錢,有前半輩子的積蓄和後半輩子的退休金。要閑,也都已經或快要退休了,所謂“說走就走的旅行”,說的原來不是我們是他們。

是啊。去年9月,新東方曾推出了一個歐洲旅遊產品,帶遊客去羅馬,去威尼斯,去米蘭,去看文藝複興。

你猜,這樣的旅行,目標用戶是誰?

55-65歲的消費者。

那我呢?我的行業裏,有沒有什麽新需求可以挖掘?

看圖。

來源:AgeClub

如圖,報告把今天的“新老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劃分出了7個層次的需求,並對應舉了一些例子。

還能被稱為“中老年”、“活力老人”的“退休準備期”;高齡但還能自理的“退休適應期”;接近或已經失能,不能自理的“晚年生活期”。

你今天正在做的事,你的產品和服務,對應的是哪個階段的老人?對應的是哪個層次,哪些需求?

你的生意,除了滿足當前核心人群的需求,還有沒有繼續細分和拓展的可能,來幫助今天的老年人,把現狀變得更滿意、把未來變得更安心、把生活變得更方便?

不滿,不便,不安。

三大需求,一旦被落地,就是三大機會。

怎麽落地?

我能做點什麽?

新機會

提問:你覺得,今天如果要滿足老人的需求,都有哪些事可以做?

做哪些事,都可能對應著一筆真金白銀的預算。不能拍腦袋,更不能鐵口直斷。

得再看。

先看過去。

過去的幾個月裏,你有沒有注意過這麽一個熱搜:延遲退休。

那幾天,熱搜一出,我的朋友圈就被刷屏了。很多文章的標題,都引用了國家那份《決定》裏的相關原文:

“推進漸進式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然而,有些人,還注意到了這句原文的前一句:

“發展銀發經濟”。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相關原文

延遲退休,是人口老齡化的解。發展銀發經濟,是延遲退休的解。

得發展。

怎麽發展?國家,有國家的頂層設計。市場,有市場的順勢而為。

報告梳理了過去幾年的中老年消費市場,發現了一個趨勢:

這幾年,各個行業都在為老年群體進行細分。

尤其,很多大公司,已經在更早之前,就開始布局,把“中老年”相關業務發展為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這種布局有沒有用?

看圖。

來源:AgeClub

老年奶粉、成人紙尿褲、老年鞋、助聽器。

報告提醒,在過去的2019-2022年,這段很多行業都舉步維艱的時間裏,很多麵向“銀發族”的細分領域,都依然出現了高速增長。

那今天呢?今天在哪些品類麵向“銀發族”做細分,更有機會?我今天在做的品類,有沒有機會?

看圖。

來源:AgeClub

今天,很多品類,都有機會針對新老人的新需求,重新做一遍。

《銀發報告》的調研,基於“品類重要度”和“消費投入度”2個維度, 集中梳理了一組常見的消費品類。

其中,“品類重要度”和“消費投入度”都相對顯著,會讓今天的老年人覺得有必要,也願意花錢消費的品類,有3個:

營養飲食。保健運動。旅遊旅居。

可是,如果我今天在做的事,不在這個領域裏怎麽辦?或者,就算我在這個領域,等我現在開始做,到做出來,總還是要一段時間。

未來,麵向新老人的新需求,還有哪些品類有機會?

或許,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可以先再看2張圖。

這次,不用著急細看,可以先花1秒鍾,大致感受一下兩張圖的輪廓。

怎麽樣?1秒看完後,什麽感覺?

簡直就像,複製粘貼。

日本的1884年-2070年的人口動態,中國1950年-2100年的人口動態。

一眼望去,區別幾乎隻在於隔了一段十幾年的時差。

經常聽到一句話: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這句話不一定準確。但在人口老齡化這件事上,或許,日本的今天,確實就是中國的明天。

要找到明天中國的機會,不妨去今天的日本看看。

《銀發報告》裏,梳理了一段日本的銀發經濟發展變化曆程。

日本銀發經濟,曾經出現過哪些機會呢?我舉幾個報告裏的例子,你先聽聽看。

2000年之前,那個機會,可能是“居家照護”、“成人紙尿褲”。

2000年-2020年,那個機會可能是“營養保健、“餐食配送”。

這兩年,那些機會裏,可能又多了一項“國內外的高端旅行”。

怎麽樣?聽完什麽感覺?

營養。健康。旅遊。

嗯。挺耳熟。還有嗎?

《銀發報告》裏,把日本的銀發市場,進一步分成了8大細分領域:

食品餐飲、旅遊休閑,休閑娛樂、配送服務、興趣學習、服飾日用、休閑運動和其他(比如婚戀服務和老人手機)。

你今天在做的事,是在什麽領域?

這件事,有沒有可能針對“銀發”做細分,重新再做一遍?

 

最後的話

新老人,新需求,新機會。

不安,不滿,不便。

不知道,看到這裏,你是什麽感覺?

你正在做的事,有沒有可能為今天的老人,緩解不安,彌補不滿,解決不便?

在日本參訪時,曾拜訪了一家聚焦50歲以上女性,一年僅賣雜誌的收入就超過2億人民幣的企業,叫Halmek。他們的高管和我感歎:

不要再一提起老人,就把印象固化為75歲以上的,需要護理的老人了。

那當然也很重要。但要抓住新機會,還要看見更年輕、更有活力的一批老人。

比如,即將老去但尚未老去的“準新老人”,和雖然老去但依然健康獨立的“活力老人”。

那,才是真正的藍海。

畢竟,他們是老齡化以後,一個國家最有錢,也最有時間的人。

在日本,是這樣。在中國,又何嚐不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96億,占總人口的21.1%。幾乎每5個中國人裏,就有1個60周歲以上的人。

未來,這個人群還會更大。據測算,2035年左右,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幾乎每3個中國人裏,就有1個60周歲以上的人。

而這個規模,還沒有算上50周歲以上,和45周歲以上的。

另一邊,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預測,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大約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約為6%。

而這個規模,在2035年還將達到30萬億元。

中國的老齡化,已經開始。

這是危機。

但好在,危險和機會,從來都是一起來的。

不是嗎?

祝你,在危機裏,看見新打開的窗口。

祝你,在夕陽裏,看見下一輪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