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募突降贖回費,是普惠讓利還是另有原因?
7月31日,平安基金發布的一則關於平安惠享純債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贖回費率優惠公告引發爭議,眾多投資者質疑此舉並非真正為投資者降低成本,而是為大資金量身定製撤退通道,漠視中小投資者利益。
平安基金在公告中稱,為更好地滿足廣大投資者的理財需求,決定於2025年8月1日(含) - 2025年8月31日(含),對通過本公司直銷櫃台贖回平安惠享純債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代碼:A類003286、C類009404、D類022021 )開展贖回費率優惠活動。具體而言,持有7天至1年的,從原本的0.10%降低至0.025%;持有1至2年的,從0.05%降至0.0125%;且贖回費計入基金資產比例為100%。
從表麵數據看,此次優惠力度頗大,但似乎是為投資者提供了一項降低成本的“福利”活動。但要想享受此次贖回費率優惠,平安基金設置了多重條件:一是必須在今年8月份贖回;二是該活動隻適用於通過平安基金直銷櫃台贖回的投資者;三是僅適用於平安惠享純債這一特定基金。其中,優惠隻適用於櫃台直銷客戶,而一般的小散戶由於基本不會通過直銷櫃台申購贖回,即便有贖回需求,也無法享受此次優惠。
在“蘿卜坑”定製般的贖回條件下,投資者普遍質疑,平安基金此舉為針對大客戶群體專門製定的優惠舉措,普通中小散戶難以從中獲得實質性的參與機會,處於被邊緣化的境地。
根據wind數據,平安惠享純債債券型基金在2024年第三季度基金份額大幅增長,從0.2億增長到8.16億份。然而今年第二季度又進行了大幅的贖回,降低了2.63億份。
同時,從2024年年報來看,平安惠享純債A份額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過99%。這充分表明,此次贖回費率優惠活動,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那些有大規模贖回需求的機構大戶。公募基金作為“普惠理財”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宗旨是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公平、公正的投資機會與收益分配。然而,平安基金此次的“贖回費率優惠”活動,明顯偏向於特定機構投資者,對大資金給予“特別照顧”,卻未充分考慮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管理規模達6602億元,其中貨幣市場型基金規模為4037億元,占比超過六成(61.93%),債券型基金規模占比30.01%,這兩類基金合計占比超過91.94%。貨幣市場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在過去三年中為平安基金提供了2000億左右的管理規模增量,成為其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