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關稅落地,開往美國的貨船都快不夠用了
“日內瓦聲明不是中美博弈的結束,而是起點,雙方的糾葛,已不再局限於商品稅率層麵,而是進入技術突圍、規則重構、產業鏈博弈等多個維度。”
就在那一刻,港口的風變了,市場的節奏也跟著提速了。
先是美東時間5月14日淩晨00:01(北京時間5月14日中午12:01),美國如約撤銷了91%的對華新增關稅,並暫停24%的對等關稅90天。
與此同時,並未在聯合聲明裏“露麵”的小包裹稅也從此前120%的稅率降至54%。
就像夏季暴雨前的第一聲悶雷,壓抑了一個月的市場情緒瞬間爆炸。外貿群率先“起飛”,一位貨代連發三條語音,語速飛快:“美線爆了,爆單!所有人快把貨發出來,明天運價要漲!”
緊接著,群裏刷起了訂單截圖、排櫃截圖、詢價記錄,“還有艙位嗎”“能不能訂今晚的船”的消息此起彼伏。
有工廠老板淩晨還在盯著訂單表,修改發貨時間、臨時調倉加櫃、客戶電話不斷:“每耽誤一小時,就是貴一點的運費,實在等不起!”
反應慢一點的老板,眼睜睜看著熟悉的貨代搖頭:“直到5月底的倉都爆滿了,還得漲價。”
海運港口更是進入“與時間賽跑模式”:碼頭工人連夜加班,鹽田、寧波、東莞等出口重鎮的集卡車排起長龍,港區燈火通明,調度中心節奏全開。有司機調侃:“這不是搶倉是搶票,錯過一次要多掏好幾萬。”
寧波舟山港集裝箱成堆聚集
而這場出口熱潮的另一頭,是美國客戶的激情下單。“我們剛剛在Zoom上開完會,客戶直接說,把上季度砍掉的訂單全補回來!”深圳一家外貿企業負責人感歎,自己幾乎是在電話裏被客戶“催著簽單”。
類似的,上海一家製造遮陽設備的企業更是在日內瓦聲明發布的當晚,就接到了超百萬元的美國訂單。
物流公司Flexport首席執行官瑞安·彼得森發帖指出:“貿易協議生效的第一天,從中國到美國的海運訂單量就增長了35%,大量積壓的訂單即將到來,船隻很快就會售罄。”
並且,由於此前關稅激增,許多來自美國的訂單暫停,很多美國客戶手裏的庫存早已見底,此次和談後可能會引發一波囤貨潮。對此,運去哪美線航管專家智磊指出:“隨著美線出貨量的不斷增長,接下來運價也會水漲船高。”
而伴隨著“搶灘熱”的,還有“股市熱”。
5月14日下午,A股港股集體拉升,以收盤價算,滬指時隔35個交易日重返3400點,恒指、恒科指雙雙漲超2%,集運指數(歐線)主力合約直接漲停,大金融、港運等相關板塊輪番點火,用紅盤回應“談判落地”的利好。
網絡上,周一還在哀嚎“黃金大跳水”的投資者,到了周二已經喜氣洋洋地曬起了收益,配文也從“我完了”變成了“贏麻了”。
然而,在這沸騰的表象之下,許多企業家、投資者的內心卻並不輕鬆——這場“窗口期”的短暫火熱,不是中美貿易關係回暖的證明,而是一場更長期戰略對抗的序章,問題聚焦到了未來:關稅靴子落地後,中國企業怎麽走,中國經濟又怎麽走?
於企業而言,除了搶出口,更重要的是出海戰略的重新考量——經此一役,更讓人感到依賴單一市場的脆弱性。因此,出海不僅需要加快,也需要分散。
柬埔寨華商聯合總會主席曹軍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企業抱著“主動選擇”而非“被動防禦”的心態加快出海。不過,與以前相比,中國企業如今的出海節奏更趨理性。
例如,柬埔寨地價較低,租賃5年土地的租金和直接購買土地的價格差不多,從前許多企業出海柬埔寨會選擇直接購地,而如今更偏向先租賃一兩年。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正在擴展出海地。司法部一帶一路律師聯盟成員鮑樂東表示:“我們應當建立‘第二個越南’‘第三個馬來西亞’……即備用產能地,同時,積極探索摩洛哥、沙特、尼日利亞等新興市場,這些國家既具備本地消費力,又可作為跳板連接更廣闊的區域市場。”
出口沙特的高端客車
於國家而言,中國經濟繼續回歸高質量發展的主賽道——此前高頻擾動的中美貿易關係暫告一段落,市場的重心將回到“科技創新”“內需刺激”“穩企業”等新主線。
財經評論員劉曉博認為,此次關稅戰可能成為中國發展模式的裏程碑。之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是“出口+投資+消費”,出口靠人力成本、出口退稅、匯率等優勢,投資則主要是“房地產+大基建”,消費整體偏弱。而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是國內消費,無論是出口還是投資,占比都將下降。
並且,增長模式的轉變,又將帶來投資模式的轉變,居民資產配置增量將主要在資本市場,這個過程中,可能還伴隨著一波緩慢的、持續的人民幣升值。
總而言之,此次日內瓦聲明不是中美博弈的結束,而是起點。雙方的糾葛,已不再局限於商品稅率層麵,而是進入技術突圍、規則重構、產業鏈博弈等多個維度。
為了深入探討這個話題,我們采訪了多位金融專家、出海專家、律師、一線企業家,試圖回答這樣兩個問題:
??一、在這90天的窗口期和未來漫長的中美博弈時期,出海企業家需要做什麽?應該做什麽?
??二、關稅落地後,我國金融市場會圍繞什麽主線展開?新的機會和風險,在哪裏浮現?
大頭有話說
曹軍
柬埔寨華商聯合總會主席
中國投資協會海外投資聯合會副會長
道家說過“反者道之動”,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就像一場暴雨,看似聲勢浩大,卻無法持久,反倒是像黃梅天那樣細水長流的政策,更具長期力量。
因此,這輪談判結果符合預期,但落地時間比我想的要稍微提前一些,這與美國的財政壓力密切相關——6月是美國債務到期高峰,若屆時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國拋售美債,美債收益率將急劇上升,而加稅不但未能增加財政收入,反而讓全球對美信心下降、美元大跌、黃金飆升,將進一步加劇美國國內的不安。
至於很多中國企業,這次談判雖然暫時緩和,但已形成“心理上的離婚”:哪怕這次中美談成了,很多企業仍會未雨綢繆,啟動或加快海外布局,因為中國企業對美國感到不信任了。未來,大企業可能采取“攤大餅”的方式,多個區域出海,如東南亞、中東、中亞、南美同時推進。而中小企業可能更集中在東南亞文化圈,根據熟悉度和成本選擇落腳點。
開往中亞五國的中歐班列
但是,出海也不能急於一時,在這變數未知的90天窗口期,我建議企業先做好準備,實地調研,選定落地國家,考察營商環境、注冊流程、法律政策等,同時早做備案,注冊公司、預簽土地、搭建初步團隊,為突發政策做準備。
對中國企業來說,出海不僅是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更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未來是“中國製造全球化”,而非“全球圍堵中國”。這輪談判不過是一場風暴,真正的競爭在風暴之後。
鮑樂東
司法部一帶一路律師聯盟成員
浙商研究院浙商傳承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體來看,本輪中美關稅談判的結果大致符合預期,但這並不意味著風險解除,90天的窗口期可能會存在很多變數:
首先,其他國家若選擇妥協,美國可能會反過來加壓中國;其次,特朗普政府一貫缺乏政策穩定性,即便已達成初步共識,也可能隨時反悔。
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應將此階段視為關鍵的“過渡期”,重點做好以下四點:
◎第一,充分利用窗口期,加快出海布局。短期內,這90天的緩衝期是一次寶貴的調整窗口,企業應當趁此機會加快海外布局,尤其是供應鏈的分散與產能的轉移。例如,一些企業將最終組裝環節設於馬來西亞,而零部件則分別由中國、越南、泰國供應,這不僅降低了成本,也有助於滿足原產地規則,規避部分貿易壁壘。
新能源汽車在東南亞開設工廠
◎第二,明確行業定位,厘清競爭力邊界。不同行業所麵臨的貿易壓力不同。企業應從自身出發,厘清自己的產品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或“極致性價比”。未來,一些中國具備強勁價格或技術競爭力的行業可能成為關鍵變量。
◎第三,建立合規意識,強化法律支持。當前,許多中小企業在出海過程中仍處於法律意識薄弱階段,以知識產權為例,一旦遭遇歐美平台投訴或封號,損失可能極為慘重,但企業往往對海外維權成本、路徑一無所知。
對此,建議企業聘請國內律師做初步法律梳理,評估維權可能性與性價比,並提前了解目標市場的監管規則、貿易協定、稅務體係等。
此外,中國企業在與海外客戶簽訂合同時,應明確是否含稅、關稅成本的承擔方、關稅上限的容忍區間等,避免後續因關稅變動引發履約糾紛。
麵對不可控的貿易摩擦,企業還需考慮客戶違約風險。例如,客戶僅支付少量定金便下訂單,若後續因政策變化取消采購,生產企業可能會麵臨大量滯銷庫存,因此,企業需在合同中考慮違約成本、交付條件、付款節奏等,強化風險防範機製。
第四,構建可持續體係。一些企業過去依賴“繞道出口”、購買原產地證書等灰色操作試圖規避關稅,這種方法在當前形勢下已難以為繼,真正的出海,不僅是產品走出去,更是產能、服務與企業身份的本地化,隻有成為所在國本地化企業,創造就業與稅收,才能獲得當地政府與市場的真正認可與支持。
陳莉
安邦智庫研究員
目前,中小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對目的國本地合規要求的認知不足,包括海關申報、產品認證、數據保護、商業執照等環節,都存在較高的製度門檻,一旦忽視,可能影響產品入境或售後履約。
在合同管理方麵,企業普遍存在條款設計不規範的問題,關鍵內容如適用法律、爭議解決機製、關稅變化責任劃分等,常常缺失或表述含糊,容易在出現糾紛時陷入被動。
此外,許多企業依賴第三方代理、經銷商或海外倉,但未對其合規資質進行盡調,若合作方涉入違規行為,企業自身也可能麵臨連帶風險。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前有部分企業嚐試通過“第三國轉口”來規避關稅,但美國海關和商務部正在強化對“原產地聲明”“貿易規避行為”的執法力度,相關行為一旦被查實,將麵臨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責任。
同時,出口管製風險也不容忽視。即使企業本身不涉及敏感行業,若產品中含有美國產零部件或技術,也可能被納入美國出口管製範圍,觸發“長臂管轄”機製。因此,中小企業在進行跨境業務布局時,需要加強合規意識,提升合同設計和第三方管理能力,構建係統性的風控機製。
展望未來,麵對中美之間長期博弈的趨勢,建議企業將“合規戰略”納入企業整體出海戰略規劃,強化ESG(環境、社會、治理)與貿易合規、數據合規的協同治理體係,常態化關注主要市場國家的法律法規、行政命令、海關裁定、法院案例等動態。
同時,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注意分散風險,構建多元化國際市場布局,比如可以優先布局《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中東、拉美、非洲等對中國友好、規則相對明確的新興市場,深化本地化運營,降低被認定為“規避行為”或“掏空原產地”的風險。
卓立
激蕩商學執行院長
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主理人
這90天窗口期內,預計關稅政策變化可能性不大,除非發生黑天鵝事件,比如一些極度敏感的摩擦。但長期來看變量因素還是很大的,大概率是“打打談談和和”,不停拉鋸。中美蜜月期已過,雙方更多是基於利益與國際國內環境不停調整關係,兩極世界正式開啟。與此同時,其他國家也會不時搖擺,在兩個大國之間尋求自己的安全邊界,爭取機會。
對於想出海的企業,不要猶豫。全球供應鏈的重構是不可逆的,不會因為這一次的中美緩和有實質性的變化。如果企業本身就是外向型的業務,進行全球化的布局是必須的。
為什麽全球供應鏈重構不可逆?首先,中美蜜月期結束,政策不穩定和全球貿易壁壘升高將成為常態。其次,中國的工業產值超過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體量,我們需要的是全球市場,內需市場是消化不了這樣龐大的產能的,但是因為貿易壁壘將成為常態,我們必然需要在全球重構一個供應鏈體係,在全球生產,做全球生意。
工人趕製出口東南亞國家的紡織產品
而對於已經出海的企業,應當加快本地化,蛻變成一個“生而全球”的企業。具體來說,需要做好以下五點:
◎第一,加快建立全球化、本地化的供應鏈體係。
◎第二,形成自己的全球化組織架構與管理機製。
◎第三,培養全球化人才,培育、組建自己的全球化管理團隊。
◎第四,形成國內外優勢聯動,國內的優勢資源(如研發、專利、產業經驗與資源)賦能海外主體,海外本地化拓展建立全球生產與市場架構,反哺國內。
◎第五,融入出海當地,共融共建,共贏共利。
黃兆華
國際業務實戰專家
北京出海領航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
短期來看,中國企業一定要抓住這90天難得的窗口期,盡量搶出口,把此前一些國外的訂單消化掉,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我認為這個時期是很短暫的。
但是,中美博弈的焦點仍然非常多,比如美國在高科技產品上對中國的限製、美國向中國船舶征收港口費等,都很棘手。因此,中美關係中長期來看依然非常複雜,對於出海企業,要減少對美國這個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均衡企業在海外國別的布局,進行一定的風險對衝。事實上,4月2日以來受衝擊最強、承壓最大的企業就是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過高的企業。
更長遠來看,此次關稅和談隻是中美戰略博弈中一個短期的小小舒緩,中美博弈可能會陪伴中國出海企業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因此,在低頭做好業務的同時,也要抬頭和專業機構、專業人士保持密切溝通,確保信息通暢,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出口非洲的國產工程機械裝入中非班輪
劉曉博
財經評論員
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最近兩天資本市場的反應有點外熱內冷:國際資金對中概股或香港上市優質股的追捧比較明顯,但內地市場出現了部分資金“見好就收”的情況。自去年10月8日以來,A股見利好出貨似乎成了慣例。
未來中美達成協議後,資本市場裏將有兩大主線:科技創新和大消費。另外,人民幣升值概念也有較大機會,目前市場最擔心的是人民幣這個點位不上不下,有點尷尬,向下,有國家隊護盤;向上,短期內空間不大。
此外,關稅議題還有反複的可能,所以,做波段、做題材股,仍然是熱錢的投資邏輯。但逐漸會有一些長線資金,開始鎖倉藍籌股、有潛力的科技股、平台股,以長線思維來迎接人民幣資產重新估值的時代。未來3年,這個重新估值將迎來一波豐厚的紅利,短線思維的投資者恐怕賺不到。
朱振鑫
漸近投資研究院院長
首席經濟學家
展望後市,我認為中國經濟的核心變量仍在於宏觀政策能否有效延續基本麵複蘇的趨勢。自去年四季度以來,A股市場主要表現為估值修複行情,未來的可持續性仍需依托基本麵的支撐。
短期來看,市場已逐步進入“五窮六絕”的傳統淡季階段,而估值亦已回升至中性偏高區間,向上動能相對不足,預計市場仍將維持年初以來的震蕩走勢。但從中期來看,隨著基本麵的複蘇以及估值的逐步消化,市場依然有望繼續走強。
值得強調的是,無論中美關稅談判結果如何,我國市場的核心投資邏輯仍需立足國內:一方麵,供給端的國產替代,尤其是核心科技領域仍有廣闊空間;另一方麵,需求端的政策刺激亦可能帶來較大的機會。
目前,我國市場的風險主要集中在部分傳統產業,特別是供給明顯過剩的房地產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