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到2049年中國經濟體量有望達到美國的兩倍
4月28日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在展望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前景時表示,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GDP有望達到美國的一半,經濟體量則有望達到美國的兩倍。
林毅夫表示,未來美國將無法在科技上“卡中國的脖子”,並且美國的高科技企業也需要中國的市場,美國從雙邊貿易中得到的好處將比中國更大。屆時中美關係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局麵,世界也會進入一個新的穩定的格局。
林毅夫剖析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具體算法:按照德國、日本、韓國的曆史經驗,並以2019年中國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來衡量,從2019年到2035年,中國應該還有16年8%以上的增長潛力,有可能實現5%—6%的增長;從2036年到2049年,中國應該還有6%的增長潛力,有可能實現3%—4%的增長。盡管中國當前麵臨人口老齡化、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挑戰,但憑借人才優勢、國內大市場優勢和產業鏈配套齊全的優勢,中國仍有非常大的可能實現5%的增長。
當晚林毅夫攜其經典著作《解讀中國經濟》參加承澤論壇第39期暨北大博雅講壇第656期活動,並做“中國經濟的內在邏輯與新挑戰”的主題演講。
演講中,他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樂觀派”這一標簽,表示“我是客觀派”。
林毅夫提到,中國從改革開放後到1995年,保持了連續16年、平均9.7%的高速增長。但即便如此,1995年時,中國的人均GDP也隻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53%。此後到2024年,中國又實現了平均8.3%的高速增長。而無論是從1978年算起,還是從1995年算起,中國都是同時期增長最快的國家,也是同時期唯一沒有出現係統性經濟金融危機的國家。這是人類曆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2024年中國的人均GDP按現價美元計算是13445美元,已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人均國民收入14005美元)。不僅如此,中國的高速增長還拉動了東亞經濟體甚至是整個世界的經濟複蘇。”他用一組詳細數據客觀闡釋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談及“中國崩潰論”為什麽會反複出現?林毅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中國家出於趕上發達國家的良好願望,普遍選擇了資本相對密集的進口替代戰略。
“這些產業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需要政府幹預和保護補貼才能生存,結果是資源錯配和尋租腐敗問題。因此,二戰後,隻有13個發展中經濟體實現了7%以上的經濟增長,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陷入了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分析當時的主流觀點,林毅夫進一步分析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之所以發展不好,根源在於政府幹預帶來的扭曲和政府失靈。
因此,主流經濟學理論開出了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藥方”,認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同時,必須把製度安排同時建立起來,也即“華盛頓共識”。
除此之外,當時的另一個共識是,中國所實行的“既有計劃,又有市場”的漸進雙軌製改革,是比計劃經濟更為糟糕的製度。也正是由於這一“共識”,每當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下降時,國際上就會出現“中國崩潰論”的聲音,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不可持續。
現場林毅夫也反駁了這一觀念:事實是20世紀80年代後按照主流理論進行市場化轉型的國家,絕大多數都出現了經濟停滯、崩潰、危機不斷和嚴重的腐敗,80-90年代的增速甚至比60-70年代還要低。而中國卻憑借“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漸進雙軌製改革,保持了穩定快速發展,從而為真正過渡到市場經濟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