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之後,美巨頭終於認清現實?
“中國的變化正在加速重構全球市場格局。”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在最近的報道中指出。
當前,WD債務累積至20億元,宣告破產;De Beers鑽石庫存堆積約146億元(達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高紀錄),但中國鑽石與此同時似乎迎來春天。
行業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鑽石行業已經進入洗牌階段,中國或將成為下一顆冉冉升起的全球鑽石產業核心。
《培育鑽石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顯示,2024年全球培育鑽石毛坯產量近3000萬克拉,中國以75%產能占比領跑全球,其中河南貢獻國內80%產量。
在此背景下,港媒論斷似乎並非虛言。
市場規律遵循物以稀為貴,然而鑽石儲量其實並不稀缺。作為碳結晶,它與鉛筆的筆芯同宗同源,且真實儲量驚人,達25億克拉,就算全球人手一顆鑽石,都不在話下。
鑽石能賣出高價,源於資本精心編織的百年“騙局”。
1870年,南非發現大型鑽石礦脈,產出鑽石品質極佳。戴爾比斯等企業迅速壟斷礦源,對礦區實施軍事化管控,直接壟斷全球90%的鑽石供應,嚴格控製市場流通量。
為了進一步提升鑽石的價值,他們將鑽石與愛情緊密相連,借助“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宣傳,以及夢露等明星影響力,成功塑造了鑽石稀缺且高貴形象,創造了商業營銷傳奇。
但資本編造的虛假繁榮注定難以長久,隨著真相逐漸浮出水麵,這場精心設計的鑽石神話終將走向破滅。
在20世紀90年代,中科院將實驗室培育鑽石項目引入河南柘城。經過30年的技術攻關,該項目最終實現了量產。經權威機構檢測,培育鑽石的各項屬性與天然鑽石完全一致。
如今,中國培育鑽石產能躍居世界首位,其中四線小城——柘城年產600萬克拉,被譽為“鑽石之都”。西方對鑽石稀缺性的壟斷自此稀碎,國產鑽石品牌崛起迎來機遇。
以河南柘光鑽石為例,其負責人透露,截至2024年底,該品牌在淘寶、官網、京東關注量達40萬人次,日均鑽飾谘詢及定製近千人,上線首月銷售額突破百萬。
上海互聯網公司高管周先生在柘光京東店為妻子定製5.20克拉鑽戒,複刻影視明星同款“鴿子蛋”。
他表示選擇柘光,主要是看中VVS淨度、D級色澤、3EX的高品質。“同等品質的天然鑽至少數百萬,現在不到10w就拿下了,還是18K金戒托,IGI認證也有,性價比很好。”
柘光品牌負責人稱,近期大克拉鑽飾訂單激增,目前工廠已經啟動24小時大額獎勵輪班生產,客服團隊也連連感慨有錢人真多。
數據顯示,柘光在主流平台超80%業績來自核心城市高淨值人群,官網專屬顧問透露,訂單中還出現中東等海外富豪身影,品牌影響力正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培育鑽石可按需定製高性價比產品,天然鑽石卻陷入有價無市或天價難銷的困境。隨著培育鑽市場升溫,天然鑽石價格持續走低。據央視財經消息,培育鑽石銷售市占率已經達到56.8%。
作為全球最大培育鑽石毛坯生產國,中國進一步搶占B端市場。柘光官網顧問透露,近期陸續收到來自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地鑽石商的采購問詢。
麵對培育鑽石熱潮,部分天然鑽石商仍持鄙夷態度,堅稱“實驗室培育不如天然珍貴”。然而,頂級富豪的選擇讓這種質疑愈發站不住腳。
迪拜奢侈珠寶商弗格斯·詹姆斯創始人透露,朱美拉棕櫚島的豪客、英超球員曾采購高端培育鑽石手鏈,更有印度富豪年均豪擲50萬美元購買培育鑽石,用實際行動打破偏見。
“這些客戶隻選擇培育鑽。”他指出,消費者對培育鑽石的需求占比已從5%-10%飆升至80%-90%,熱度持續攀升。
針對一克拉售價八千引發的價格爭議,柘光回應稱,培育鑽的生產周期會隨著克拉數的增加而變長,耗時從數周延長至數月。尤其是10克拉等大克拉鑽石,僅能耗支出就高達十幾萬元,加上生產過程中的次品損耗,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為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國產鑽石品牌持續創新,目前已經出現DNA定製技術——將客戶毛發等含生物信息物質融入鑽石培育流程,打造具有唯一性的定製鑽飾。
憑借中國全球領先的培育鑽石產能優勢,國產鑽石品牌迎來發展機遇期。但如何把握風口、形成差異化競爭力並長期保持領先,仍有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