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理工生”想做“中國麥當勞”,開店越猛負債越高

來源: 2025-04-18 02:04:58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一個東北人在廣東開了一家重慶小麵店,現在它要IPO了。

“遇見小麵”衝刺“中式麵館第一股”,這不讓外界意外,這是一家從成立開始就“資本味”濃鬱的品牌。

它的創始團隊年輕,80後創始人宋奇東北人,從廣東985院校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前往香港科技大學念碩士,2010年畢業後在科技公司幹了一年,就為創業做準備:在香港麥當勞做管理培訓生,又去百勝做肯德基、必勝客的新店選址工作,一年後,他用家裏給的結婚買房錢,開始創業了。

宋奇曾稱,在麥當勞炸下第一筐薯條時,就有創立品牌,甚至挑戰麥當勞的想法。2012年開始創業,兩年裏開過茶餐廳、東北菜館、東北餃子館,直到做起重慶小麵“遇見小麵”,生意有了起色,三個月後就拿到了融資。

遇見小麵創始團隊,從左往右,依次為蘇旭翔、宋奇、羅燕靈,三人為華南理工大學本科校友,羅燕靈為宋奇妻子

遇見小麵的發展和資本相伴相生。據招股書披露,截至目前,遇見小麵累計完成了8輪近2億元融資,含九毛九、弘毅投資、碧桂園創投等知名機構。

目前,遇見小麵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的營收為4.18億元、8.01億元、11.5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66.2%。利潤情況方麵,2022年虧損3597萬元,2023年扭虧為盈,利潤4591萬元,2024年利潤為6070萬元。

看起來在2022年中式麵館資本熱退潮後,遇見小麵回血了不少。然而仔細看招股書,其增長高度依賴資本驅動的擴張,同時還麵臨著單店效率下滑、降價侵蝕利潤、流動負債高企等核心問題。

根據其招股書,遇見小麵計劃募資1億美元。狂奔不起來的遇見小麵,現在很需要錢。

01 單店日均銷售額、同店銷售額雙雙下降

2021年,是宋奇和遇見小麵的高光時刻。新消費熱潮讓資本開始愛吃麵,多個品牌接連吸金,遇見小麵也在3個月裏估值翻三倍至30億元。資本的熱錢湧入,讓一碗均價30元的小麵成為“新消費”的代名詞,宋奇也是在這時喊出了3年開到1000店的目標。

根據招股書,遇見小麵門店數量從2022年初的133家增長到380家,離目標縮水了6成。

這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下稱“一線城市”)是遇見小麵的大本營,門店數量上,截至2024年年底,在一線城市合計門店為288家,占比為80%,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僅為69家,占比約19%,此外,其在中國香港擁有門店3家。而在公司總商品交易額的占比上,一線城市從2022年到2024年也持續高達8成。

從收入結構上來看,2022年、2023年、2024年,遇見小麵直營餐廳收入占比分別為80.5%、83.9%和86.7%,直營模式仍是其核心驅動力。

這是一家在高線城市以直營模式為主的品牌,這裏租金高,人工相對更貴,品牌競爭激烈。現在,不論從單店經營,還是同店經營來看,遇見小麵都麵臨著挑戰。

2021年新消費熱潮後,僅僅過了一年,中式麵館賽道熱潮驟降,品牌紛紛陷入關店潮,根據招股書,這一年遇見小麵也虧損了3597萬元。為了扭轉局麵,遇見小麵開始“以價換量”,掉入了增長陷阱裏:價格下降了,訂單量上漲了,但單店銷售額下降了。

2022年到2024年,遇見小麵客單價分別為36.1元、34.0元、32.0元,連續兩年下降。在招股書的解釋裏,公司是主動降低價格,為顧客提供更物美價廉的體驗,以增加銷售額,總訂單量及交易額上升就是證明。尤其是訂單總數,遇見小麵大幅增長,從2022年的1416萬增長到2024年的4209萬單。

但不能忽視的是,總訂單量及交易額還包含了其餘新大量開店的業績。一個更值得參考的數據是遇見小麵的同店銷售額,正在不升反降。

同店指企業在不同時間段內持續運營且經營條件基本一致的店鋪,能剔除新開店和閉店的幹擾,可衡量企業內生增長能力。根據招股書,2024年同店銷售額各線城市都有所下滑,從7.40億元下降至7.09億元,降幅為4.2%,尤其是一線城市,下滑更多,同店銷售額從2023年的6.03億,下滑至5.72億元,降幅為5.14%。

從單店數據來看,也不算理想。

2022年、2023年、2024年,其一線城市單店日均銷售額分別為1.20萬元、1.41萬元、1.24萬元;二線城市分別為1.11萬元、1.26萬元、1.16萬元,整體的單店日均銷售額分別為1.18萬元、1.39萬元、1.24萬元,2024年比2023年下滑了10.79%。

如果過度依賴門店擴張,而不是單店盈利的優化,以降價應對競爭,導致客單價持續走低,可能影響遇見小麵長期盈利能力。

02 坐上資本加速器,流動負債壓力突出

一開始創業,作為東北人,宋奇開的是餃子館,年輕人早早定下創業目標,多番試錯,迎來了命運的轉折時刻。

宋奇是幸運的,踩中了兩次資本熱潮。

2014年行業正處於傳統餐飲向新式餐飲的轉型期,遇見小麵僅三個月就拿到了天使投資。第一次融資,還帶有些機遇色彩。他在一篇帖子裏提到,一天幾位中年人來店裏吃麵,吃著吃著說“這家小麵館還不錯”,聽說老板是80後,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其中一位中年人站起來了,邀請他第二天去家裏談談,投資了他。

一開始就有資本加持,讓遇見小麵創立之初就有連鎖的基因。這時穩紮穩打,開店速度不算快,在2015年底時有4家店,2016年底時有10家店,到2019年初時也隻有二十多家店。

第二次熱潮,就是2021年。遇見小麵被資本催熟,拿到融資後,宋奇喊出了3年1000店的目標。

那時資本在消費領域不斷尋找新風口,從新茶飲到烘焙再到中式麵館,麵條成了寵兒後,和府撈麵完成8億元E輪融資,創下當年麵食領域融資的紀錄,五爺拌麵在一個月內連獲兩輪投資,僅蘭州拉麵這個品類,資本就投出了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三家,遇見小麵在這一年連獲兩輪融資。

但僅僅一年後,中式麵館熱資本熱潮褪去,多個品牌的門店關閉,留下一地雞毛。那年遇見小麵的日子也不好過,虧損3597萬元。

開店就需要燒錢,何況遇見小麵還集中在高線城市做直營模式,招股書裏提到一家新直營餐廳的前期開支預計就在70萬到90萬之間。後來其開店速度遠不及預期。遇見小麵2022年新開業43家,2023年新開業92家,2024年新開業120家。

2023年7月,遇見小麵修改了目標,預計在未來一年內新增門店100家。也是在這一年,根據招股書,其新增了一筆5000萬元的短期借款。

門店越開越多,對管理和品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據某消費者投訴平台,也開始出現遇見小麵的身影,投訴量還不算大,不過已經有消費者提到外賣下單遇見小麵,在肉丸中吃出棉線;在鹵肉飯中吃出尖銳塑料異物;吃完拉肚子等現象。品控,是遇見小麵未來不得不重視的挑戰。

同時,盡管融資方麵,遇見小麵獲得了顧東生、青驄資本、九毛九、弘毅投資、喜家德水餃創始人高德福、碧桂園等知名機構/個人的投資。此外,前京東集團CEO徐雷也於今年4月1日以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身份加入遇見小麵。但現在,遇見小麵依舊麵臨著較大的資金壓力。

根據招股書,其短期償債能力薄弱,連續三年流動負債淨額都為負數,2024年,流動資產2.48億元,遠低於流動負債4.90億元,流動負債淨額逐年擴大至-2.4億元。

2024年其流動比率僅0.5,流動比率可以衡量企業用流動資產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數值越小,說明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弱,營運資金不足。門店開得越多,投入越大,這些現金投入的都是長期資產,如新開門店、設備,都導致流動資產被消耗,遇見小麵短期償債壓力較大。

根據招股書中的計劃,遇見小麵還將以門店擴張驅動增長,未來三年每年新增120-200家門店,目標2027年達到800家以上。按照一家門店最低70萬元計算,這需要2.9億元。

擴張成本高昂,流動負債淨額持續擴大,這一目標是否能如期實現要打上問號。遇見小麵原本就依賴融資和經營性現金流支撐擴張,若擴張速度放緩或市場遇冷,就可能麵臨流動性危機。

03 餐飲寒冬,還能增長多少?

宋奇要做中國的麥當勞,門店還得開不少。

但遇見小麵所在的賽道,是一個分散、份額占比又低的市場。根據遇見小麵招股書,2024年中國中式麵館經營者排名裏,第一的品牌或為和府撈麵,在2024年市場份額為0.9%;排名第二的品牌或為李先生加州牛肉麵,市場份額0.7%,位列第三的品牌或為老碗會,市場份額0.5%;而排名第四的遇見小麵,市場份額也僅為0.5%,前五大企業占整體市場份額隻有2.9%。

在招股書中,下沉市場、海外、開放加盟,被遇見小麵視為未來增長的“三駕馬車”。

在下沉市場,首先價格就讓遇見小麵沒有了優勢。根據此前艾媒谘詢的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於中式快餐價格的程度多在20元價格帶。其中,43.7%的人預算金額在20元以下,85.2%的人可接受價格不超過30元。盡管已經降價,客單價在32元的遇見小麵,很容易遇冷。

下沉市場對價格更敏感,進一步降價可能壓縮利潤空間,而供應鏈優化若未跟上,將導致盈利能力承壓。比如運輸上,下沉市場分布分散,食材運輸和冷鏈覆蓋難度加大,可能推高運營成本。

早在2019年,遇見小麵就放開了特許連鎖加盟,但進展一直緩慢。根據招股書,2022年、2023年、2024年,特許經營餐廳數為59家、69家、81家,其中二線城市數量分別為21家、35家和46家。這三年,特許經營管理收入占比分別為19.3%、16%和13.2%,增速已經放緩。

近年,餐飲行業“大開大關”現象加劇,說服加盟商安心投資餐飲已經頗有難度。宋奇還曾公開反複強調了其嚴格的加盟製度,例如加盟商要經曆6個月全職的培訓學習小麵的技術和餐廳的管理。確立加盟後,加盟者初期投資需要95萬元,回報周期在12-24個月,這都阻攔了一部分加盟者。

同時,低線城市加盟商管理能力參差不齊,若培訓體係滯後,可能引發服務質量波動。公司計劃推出的“區域特許經營”新模式,品牌力是否能吸引大加盟商入局,成效也有待觀察。

開拓海外市場,遇見小麵麵臨的挑戰類似。在海外市場,遇見小麵需要從零建立品牌形象,品牌以重慶小麵、酸辣粉等川渝辣味為主打,海外市場的消費者口味的接受度差異較大,出海或麵臨跨文化口味適配與品牌認知度不足的問題。

海外擴張需建立本地化供應鏈,但食材運輸、冷鏈倉儲等成本遠高於內地。運營管理能力能否跟上,本地化能否實現,都需要打上問號。消費習慣的差異和運營成本的上升,也都可能拉低遇見小麵的利潤率。

宋奇曾回憶,當年和妻子羅燕靈、校友蘇旭翔開店的60萬啟動資金,都是東拚西湊的,其中宋奇和羅燕靈的50萬,是家裏給的結婚買房錢。沒有背景,高學曆畢業後憑著一腔熱情逐夢新麵館,堅持10多年時間,在資本的加持下,一步步做到衝刺IPO,也是一番爽文敘事。

但在行業裏份額更高的和府撈麵,已經兩次港股闖關失敗,近年餐飲行業挑戰加劇,遇見小麵若無法有效管理資金鏈,順利突破加盟與下沉市場的瓶頸,持續增長或也將難以維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