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賺錢的商場,要被賣了
在北京大望路的十字路口,SKP商場的玻璃幕牆如同巨型水晶陣,折射著CBD的財富光芒。
民間流傳著關於這座商場的故事:其建築為鼓形結構,北倚長安街“龍脈”,南接通惠河“水財”,SKP三字也被人賦予“商客頻至”的諧音。
這種神秘主義的敘事,與它連續13年蟬聯“中國店王”的傳奇互為注腳。2023年,SKP以日均進賬7260萬元、全年銷售額265億元的驚人數據,成為全球奢侈品零售界的“實體印鈔機”。
然而,這個“實體印鈔機”在2025年4月初,被多家媒體曝出賣身的消息:私募巨頭博裕資本擬以40億~50億美元(約合292億~365億元)收購SKP管理運營權,以及實體資產。
博裕資本背後站著淡馬錫、李嘉誠基金會等國內外資本巨頭,擅長以金融工具實現能量裂變,這場交易濺起的火花,灼燒了行業的神經。
01、“實體印鈔機”要被賣了
《財經天下》從多方人士處了解到,SKP商管公司的股權,被背後的老板擺上了貨架。
SKP的前身是新光天地,由北京華聯集團和台灣新光三越合資,後由北京華聯集團全麵接手並更名為SKP。SKP的商管公司是北京華聯SKP百貨有限公司,新加坡公司光輝投資控股間接持有其50%的股份,直接持有10%的股份,北京華聯集團持有40%的股份。
天眼查顯示,北京華聯集團持有的股份,因涉及民事訴訟,已自2025年3月28日起,被法院凍結至2028年3月27日。這增加了SKP被賣的複雜性。
“雖然說出售的是商管公司的股權,但正在談的是部分業務部門。”知情人士宋深告訴《財經天下》,具體有SKP的品牌和運營、北京SKP的租約,以及SKP持有的西安、杭州、武漢、成都店的股份。
SKP北京大望路門店所在的物業,租約到期時間目前尚未公開,北京商業辦公租賃合同示範文本顯示,租賃期限最長不超過20年。若按2007年首簽租約計算,預計將於2027年到期。
股權方麵,《財經天下》梳理發現,SKP全資控股西安SKP、杭州SKP。至於武漢SKP、成都SKP,SKP分別持有42%、60%的股權。
北京華聯集團從民生零售起步,直到吉小安2000年接任董事長後,才通過資本運作與戰略卡位,打造出SKP這一主賣奢侈品的高端商場。
近些年來,北京華聯集團的日子不大好過。多元化業務,如文旅、化工等並未形成協同效應,其投資還失誤了。有媒體算了一筆賬,在樂視汽車、OFO共享單車等投資上,北京華聯集團累計損失近百億元。
屋漏偏逢連夜雨。2024年,吉小安一手打造的SKP,業績遭遇有史以來的滑鐵盧:最能打的北京SKP銷售額從2023年的265億元,下降至2024年的約220億元,同比減少17%,“中國店王”的名號被南京的德基廣場奪走。
這意味著,北京SKP日賺10億元的神話破滅了。要知道,北京SKP在2019年的店慶日,單日銷售額達到了10.1億元。SKP更深的危機,還潛伏在擴張版圖中。
▲圖源/SKP官方微博
西安SKP的銷售額,從2022年的95億元,跌至2024年的80億元;武漢SKP開業首日破億元後,客流量持續下滑。盡管成都SKP過去一年的銷售額,增長至68.75億元,但今年以來也遇到了一些麻煩。
住在成都SKP附近的王楓就發現,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這個奢侈品商場拆櫃的鋪麵,變得越來越多。新進鋪麵的速度,跟不上撤櫃的速度。就在前些天,“南館的BHG超市也關了,商場就搞活動時人多一些”。
囊中羞澀的王楓經常在成都SKP“窮逛”,對她來說,SKP的價格有些高,不舍得出手。
2024年,中國個人奢侈品消費出現結構性裂變。一些高淨值人群轉向定製工坊和抗衰中心後,SKP的“中間層”客群也正在蒸發。比如將奢侈品當作自我證明的中產,已經不再輕易出手。即便出手,他們也會從多個渠道貨比三家,有的湧入海南免稅店,有的從海外購買,有的轉向線下二手奢侈品店,以及線上奢侈品電商平台紅布林等。
將SKP視為“欲望大學”,曾“買不起奢侈品也要買”的年輕人,如今更在意產品的性價比,通常以“隻逛不買”的方式,體驗奢華氛圍。比如王楓。
哪怕成都SKP也有王楓咬咬牙能買得起的薩洛蒙,但她經常轉身去網上買。一位SKP裏的Gucci櫃員吐槽,“現在的年輕人隻拍照不買單,試衣間成了網紅打卡地”。
除了消費觀念的轉變外,“SKP業績的下滑,也是商業模式升級的結果。”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告訴《財經天下》。
比如南京德基廣場以“千萬級網紅衛生間”“藝術化場景”和40多個華中首店,精準狙擊SKP依賴的“品牌堆砌”模式。
歸根結底,北京華聯集團要把SKP賣了,是資本周期、行業變局、戰略轉型三重壓力下的被動選擇。
對這起交易案的另一主角博裕資本來說,SKP是其構建消費商業版圖的絕佳跳板。畢竟,在吉小安這個掌門人的帶領下,SKP擁有不少“搞定”奢侈品巨頭的方法論。
02、中國店王“搞定”奢侈品巨頭
1957年出生的吉小安,青年時期經曆豐富,曾參軍、下鄉插隊,後進入天津財經學院(現天津財經大學)學習,並於1975年畢業。此後,他進入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擔任副研究員,從事經濟政策研究。這段學術背景,為他日後商業決策中的戰略眼光,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吉小安轉向商界,出任海南民族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一階段被外界視為其從學者轉型為實業家的關鍵跳板,但具體經營細節鮮少公開。
2002年起,吉小安正式加入北京華聯集團,開啟職業生涯的黃金期。2006年,在吉小安的主導下,北京華聯集團與台灣新光三越聯手打造了北京SKP的前身新光天地。該項目成為亞洲首個匯集九大奢侈品牌的購物中心。
從這一年起,新光天地以65億元的銷售額,首次超越杭州大廈,成為中國百貨業單店銷售冠軍,這一突破標誌著其“中國店王”地位的起點。2012年,通過股權重組,北京華聯集團取得新光天地控股權並更名為SKP。
到2019年,北京SKP連續十年穩居全國第一。2020年,北京SKP以177億元的銷售額,超越英國高端百貨公司哈羅德百貨,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單體商場。2023年,SKP銷售額進一步攀升至265億元,繼續蟬聯全球第一。
在周婷看來,北京SKP之所以成為中國店王,主要原因是市場和需求使然,其地處北京CBD,麵對中國最大的奢侈品消費群體,且有比其他商場更全的品牌,以及獨創品類的購物模式。
比如北京SKP的店慶,會通過“心理賬戶”設計,如滿返禮金、積分製度等刺激消費。那些年,不少消費者會因“錯過再等一年”的短缺心理瘋狂湊單,甚至有人為了搶限量款“坐輪椅也要到場”。
2024年7月,武漢SKP曾通過“mall+街區”模式,打破傳統高端商業格局,吸引日均10萬客流,並引發恒隆、武商等競品降價內卷。
吉小安也是SKP成為中國店王的關鍵人物。“能人、強人,但為人低調。”多名業內人士向《財經天下》如是評價吉小安。俞敏洪曾透露,吉小安不用手機,僅通過助理與外界溝通。
但這並不妨礙他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畢竟,吉小安早在2006年,就押注了奢侈品消費的趨勢,創立了高端零售品牌SKP,且選址在了當時還是城鄉接合部的大望路,如今這裏是北京核心繁華地段。
在周婷看來,吉小安是一個強勢且果斷的管理者。正因為如此,“才造就出強勢的企業SKP”。這種帶有爭議的標簽,貫穿於吉小安重構百貨業底層邏輯的始終。
為了將傳統收租模式,變為“流量抽成+數據控製”的共生體係,吉小安在2014年組建200人的海外買手團隊,要求所有買手必須具備海外留學背景,“全球掃貨+獨家買斷”。
“歐洲首發即北京同步”,也成為SKP買手團隊的基本素養。在SKP,顧客常常聽到櫃姐說:“全世界的奢侈品,如果在SKP買不到,那全國哪裏都買不到。”
在吉小安的掌舵下,SKP以“首店經濟”和“獨家合作”吸引奢侈品巨頭。對無法買斷的品牌,SKP以特許經營名義要求“獨家合作”,品牌需在關鍵環節讓渡部分決策權。雖然這讓不少奢侈品巨頭抓狂,但他們要想在SKP站穩腳跟,遵守SKP的規定是必修課。
會員體係也是吉小安搞定奢侈品巨頭的武器之一。SKP通過分層會員製度(普通會員、金卡會員、黑卡會員),積累了200萬會員。其中,黑卡會員2024年年均消費達47萬元,貢獻總銷售額的62%。北京SKP會員購買欲爆棚,複購率超70%。
“200萬會員的全維度數據,如購買頻次、品牌偏好、消費力分級等,形成了對奢侈品牌的議價權。”資深業內人士張清告訴《財經天下》。
這對博裕資本來說,頗具吸引力。要知道,博裕資本擅長消費領域的投資,其曾通過投資物美商業、居然之家等,掌握了商超、家居賣場等消費場景的運營經驗。
博裕資本還布局了完美日記、鍾薛高、猿輔導等新消費品牌,覆蓋不同客群需求。與此同時,博裕資本還投資極兔速遞,完善物流履約能力。
“SKP擁有強大的品牌和供應鏈,博裕資本擅長資本運作和資源整合。”張清繼續分析道,博裕資本能借SKP打造消費生態鏈閉環。
03、“快資本”與“慢文化”的對撞
那麽,事情是否會朝著張清預測的那般發展?就相關問題,《財經天下》分別聯係了博裕資本、SKP。截至發稿前,博裕資本、SKP均沒有回複。對此,博裕資本相關人員曾對投中網表示不予置評。
“被博裕資本收購後,SKP的定位和布局計劃不變,依然是大區布局。吉小安為首的管理層為主,SKP的名稱也保留。博裕資本隻是財務投資。”宋深告訴《財經天下》,這是正在談的,未來可能還有變數。
無論如何,按照宋深所言,從正在談的內容來看,SKP未來可能還是“全球頂奢百貨標杆+高端生活方式生態構建者”的定位,且其核心戰略也仍然圍繞高端客群、首店經濟、業態創新與數字化融合展開。
SKP的“大區布局”,指的是其在全國範圍內,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實力、消費特征和戰略定位,進行的差異化城市選址與業態配置策略。
SKP是2018年開啟全國化擴張步伐的,截至2025年,SKP已形成核心城市輻射大區、二線樞紐下沉滲透、國際化前沿試水的三級網絡結構。
開業的門店有北京SKP、西安SKP、成都SKP、武漢SKP。一直傳得沸沸揚揚的廣州SKP,“目前因拆遷問題懸而未決”。宋深透露道。在二線城市,位於長三角的杭州SKP,項目竣工驗收時間,從2025年調整至2027年年中。向西南延伸的昆明SKP、瞄準區域樞紐的呼和浩特SKP,雖然多次計劃啟動,但最終因消費力不足暫緩開發。
“SKP未來不會再加速向全國擴張,目前優先搞定一線城市,以及強二線城市,比如杭州SKP、廣州SKP等。”宋深告訴《財經天下》。
如若按照宋深所言,博裕資本入主SKP後,團隊依然是以吉小安管理層為主。那麽,除了吉小安,SKP的核心管理團隊,大概率依然是張坤、吉田、王新苗、王璐等人。
這四人為瑞得時尚(SKP控股)公司的核心成員,是SKP近年擴張的核心推動者,分管運營、品牌合作及區域拓展。他們具備奢侈品零售、跨國供應鏈管理經驗,比如張坤曾參與SKP與國際奢侈品牌的獨家合作談判。
以上是不變的層麵,那麽,將有什麽變化?畢竟,博裕資本是“快資本”,SKP為“慢文化”。在張清看來,被博裕資本收購後,SKP的輕資產模式如品牌管理輸出等,有望通過博裕資本的資金支持實現快速複製。
SKP也可以利用萬物雲的智慧商業管理係統優化SKP運營效率,例如通過AI客戶畫像提升會員複購率。“博裕資本的介入,或將推動SKP從傳統百貨向全球化高端消費生態平台轉型。”張清總結道。
至於博裕資本,若是純財務投資,SKP將成為其消費賽道的“現金奶牛”與證券化工具。畢竟單單北京SKP,每年就有200多億元的銷售額。資本化這條路,也有例在先。
北京SKP的物業資產,早在2020年就通過天風證券,發行了“天風-華貿SKP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該產品是國內首單以頂級購物中心為底層資產的CMBS,底層物業為北京SKP所在的華貿中心商業部分,由北京華貿水世界商城發展有限公司持有,國華置業參股40%。
如若博裕資本入駐,北京SKP的物業資產,可能進一步升級為公募REITs ,從而構建“輕重資產雙輪驅動”的資本模式。
“這一路徑既盤活了存量資產,又為SKP後續擴張提供資金杠杆。”張清說道,博裕資本也可將SKP的其他成熟項目,打包發行公募REITs。
博裕資本還可實現生態協同,將旗下投資標的小紅書、SHEIN、極兔速遞等,與SKP整合在一起,形成流量-消費-履約閉環。
“也可借助淡馬錫資源收購歐洲買手店,打通SKP與東南亞免稅市場。畢竟,極兔物流覆蓋19個國家。”張清分析稱。
這起交易雖有戰略價值,但背後也不乏多重隱憂,涉及品牌信任、運營整合、市場周期等多維度的風險。有知情人士曾向媒體透露,部分奢侈品牌與SKP合約中,包含“業主變更需重新談判”條款。若博裕接手後無法維持原有合作條件,可能導致品牌撤櫃,直接影響商場收入。
並且,SKP還有一個當務之急,即提高自身抗周期的能力。畢竟,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規模同比收縮2%,LVMH、開雲集團等在中國市場銷售額跌幅達24%。北京SKP的銷售額也在2024年出現下滑。
王楓仍然記得2023年8月8日,成都SKP正式開業那一天。穿羊絨大衣的貴婦、拎著質感包包的年輕女孩,西裝革履的城市白領......他們像候鳥般默契地湧向成都SKP,隻為搶占那些奢侈品門店的第一批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