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饑荒:糧食戰爭下的農民悲歌(一)
大饑荒:糧食戰爭下的農民悲歌(一)

第一集:人類最大饑荒的起源
2013年,作家依娃在美國出版了口述史《尋找大饑荒幸存者》。她在為這本書搜集1958年至1962年大饑荒的“口述史”時,從母親那裏聽到了自己的家族的悲慘遭遇,
“你妹妹怎麽死的?”(依娃問)
“餓死了嘛!這個娃叫佛黛,是在岷縣生的。我弟弟叫祥娃。他是餓死的,他的胳膊就這麽粗,他走路向前走兩步,往後退兩步,後來他生病了,妹妹和弟弟都死了。我們嚇得不敢晚上在家裏睡覺。”
難以接受的遺忘
對依娃來說,這項口述史的意義是一種紀念,
“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下接)這麽多人的一場大饑荒,沒有任何的紀念形式,沒有一個紀念館,沒有一個紀念碑,沒有一個紀念日。這個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是不能接受的。”
對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大饑荒,中國政府不但沒有紀念活動,對外發布的官方記載對這場大饑荒的描述與解釋也都模糊不清。
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高中曆史教科書,對這段曆史的敘述是,
“那時候,自然災害嚴重,蘇聯政府又背信棄義地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這一切造成國民經濟自1959年至1961年的嚴重困難。”
但若把這段文字放在真實的大饑荒曆史中,卻倍顯謬誤。
到底餓死了多少人?
中國官方對大饑荒認定的時間是1959年至1961年,但研究大饑荒的中外學者普遍認為,大饑荒延續的時間不止三年。
美國學者阿仕頓(Basil Ashton)和美國華裔學者文貫中認為是1958至1961年,中國學者楊繼繩和荷蘭學者馮客(Frank Dikötter)則認可是1958至1962年。
而教科書上所謂的三年“嚴重困難”,實際上是指數以千萬計的人口不正常死亡。中國政府至今不肯透露真實的死亡人數,但中外學者依據各種官方檔案,估計大饑荒時期餓死的人數是1500萬至4000萬。史學家楊繼繩在有關大饑荒的專著《墓碑》中指出,餓死的人數達3600萬,這相當於今天加拿大全國的人口。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宋永毅教授以中國官方的原始檔案為依據,認同3000萬的數字,
“就是四川到61年為止,大概就有1200萬人非正常死亡。(下接)再說當時的信陽事件,有名有姓餓死的是100多萬人,而整個河南是200多萬人。你想想,兩個省就差不多是1400多萬人了。”
研究者一般認為,這一慘絕人寰的大饑荒,真正的原因並非中國官方強調的自然災害,而是人禍。這場人禍的起源卻早在中國共產黨建政初期就奠定了。
饑荒早就開始了
1950年代初開始,為了彌補朝鮮戰爭帶來的物資匱乏,同時為了支持國家導向的重工業發展,中國政府在全國農村推行以“統購統銷”為標誌的戰時經濟體製。這種體製以“農業合作化”為手段,對農民進行高額征購,農民的糧食全部上繳,隻能吃國家發還的返銷糧。
在實際中,這種高征購是以暴力向農民搶奪糧食。宋勇毅認為,此時的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已經把對糧食的爭奪等同於一場戰爭。
這種做法在1953年冬,就導致四川、山東、甘肅等省形成嚴重的饑荒,餓死人的數量不斷上升。這些地區恰好也是1958至1962年大饑荒時期饑荒最嚴重的地區。
但中國政府發起的這場“糧食戰爭”,並沒有因局部饑荒而停止,而是一直延續,直到1958年發生全國範圍的大饑荒。
“大戰”陰影下的糧食戰爭
宋永毅認為,大饑荒發生在1958年,首要原因還是中共最高領導層對世界局勢的過激判斷,

“我覺得第一個是毛澤東的戰爭思維,毛澤東在1958年的時候認為,世界大戰會在十年之內打起來。他就采取一係列措施,在全國搞軍事共產主義。”
在世界冷戰格局的陰影下,毛澤東在1950年代曾多次談及第三次世界大戰。受戰爭思維的驅使,毛澤東提出了“超英趕美”的口號。
1958年5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目的就是在經濟上盡快趕超英美等毛澤東視為敵國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央政府由此發動了“工農業生產大躍進”,同時在全國農村推行“人民公社製度”。
但正是這幾個違反經濟規律和現實的政策疊加起來,把中國的農村和農民進一步推向了深淵。
(記者:王允 編輯:申鏵) 網編: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