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稱呼中國的農民?
在英語語境中怎麽稱呼中國的農民,還真不是那麽簡單。曾幾何時,peasant 是農民的標準英譯,貧下中農 poor and lower middle peasants, 工農兵,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中國的地主,不算是 peasant,是封建剝削階級,是 landlord。中國農民稱 farmers 也不合適,farmer 標準翻譯是農場主,類似地主,但自己也勞動,也雇工 farm hands。在中國語境裏,peasants 是國家主人翁 – 工農兵 – 中很光榮的一支。
英語的 peasant 來源於法語 paysan 或 paisan 鄉下人的意思,pays 可以指國家,也可以指城市以外的鄉村。
本人曾下鄉插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re-education by poor and lower middle peasants. 出國後與人談起往事,我通常用 villagers 而不用 peasants,考慮到這個詞多指給封建領主種田的人。
但中國社會主義時代的農民,盡管不再有對地主的依附關係,但仍是束縛在土地上的勞動者,有戶口和身份的嚴格限製,在非自有的土地上耕作,要每年給國家繳“公糧”,這倒比較符合稱中國農民為 peasants。按說叫 agricultural workers應該也算比較貼切的,工人可以叫 industrial workers。但中國的國情,工農是有著嚴格界線的workers 已經成了工人的專用詞,農民隻能委屈另選別的用詞了。七八十年代學英語,農民就是“peasant”。
這種情況到了2006年1月1日發生了變化,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而國家也廢除了“農業稅”也就是“公糧”,按說這時的農民應該已經是真正的 farmer 了,他們種什麽由自己決定,也沒有交公糧的義務。但是貼在他們身上的農民標簽,卻始終摘不下來。進城務工,叫“農民工”,辦個企業,叫“農民企業家”,“農民工”的孩子即使在城裏,也不能像城裏孩子那樣上正規學校,總之,你不在農村,也不從事農業勞動,但你的“農民”標簽就是甩不掉。
其實中國近四十年來有形的建設成就,極大部分是中國農民貢獻的,財富很大成分是靠擠榨農民而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