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後果和對策(原創)
全球化的後果和對策(原創)
毋庸置疑,全球化造成了發達國家的工作流失,製造業是主要的,但是也有其他行業,比如外包軟件,電話客服,甚至於產品設計之類的白領工作。
全球化降低了跨國企業的用人成本,並且擴大了市場,所以銷量和利潤都大幅增長。從生產發展的角度而言是好事,資本效率提高,生產規模擴大。這本是資本主義的理想狀態。
然而對內來說,流失的工作對發達國家的社會層麵確實有很壞的後果,短期內就會造成貧富分化,消費不振,長此以往即使擴大了的生產規模也不能帶動經濟增長。
那麽經濟學家都錯了嗎?對於世界經濟來說,全球化是毒藥嗎?
非也,全球化的初衷是當發展中國家參與了市場流通後,雖然發達國家消費減弱,發展中國家的收入提高會帶來消費增長,這回過頭來用新的消費力帶動發達國家的產品,從而補充發達國家減少的那部分消費。當初美國人就是想象著中國出現5 億中產階級,會買更多美國產品。
然而,由於中國的政治體製是專製集權,在整個社會靠外貿獲取利益後,中國的GDP從2000至今增長15倍多,大部分的利益成為了國家,國企,和少數人的巨額利益,並沒有轉化成強大的消費市場。中國的消費占GDP 30%,作為對照美國的消費占GDP近70%。李克強講的6億人1000元就是是這個道理。現在大學生平均月工資不過4-5000和我30年前出國時相比多不到一倍,同時期GDP增長了20倍不止。中國成了一個極度擴張生產,極度壓縮消費的怪獸,所謂產能過剩,並不是過剩,而是消費極度不足。
如果中國在同樣的GDP情況下,人均收入增加到現在的3倍,並且更加均衡,中國經濟就會成為一個健康發展的火車頭。那麽美國的產業會陷入現在的困境嗎?顯然不會。
然而,這在中共的領導下是不可能的事,需要3 個馬斯克3個川普才行吧。
中國的事情管不了,那麽美國國內怎麽辦呢?
這樣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的對策有兩條路,恰恰是民主黨和MAGA的分歧所在。簡單的講:民主黨認為既然富人太富了,就應該多收稅,發福利救助窮人。MAGA認為全球化是造成這種貧富分化的根源,所以要斬斷全球化讓產業回流,給窮人工作。
在實行中,兩黨都明白這兩個措施不可能百分百實行。民主黨(除了極左的AOC和伯尼)其實也懂,無限多收稅會讓產業加速外逃,發福利會造成社會和心理問題,這是一條社會主義的不歸路。
而MAGA也知道如今世界不可能回到1776年,甚至不可能回到1980年的那種封閉經濟循環,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增加貿易壁壘會使一部分產業回歸,現在失業率不過4%, 如果有10%的製造業回歸,就會給經濟重新輸血,恢複循環。所以關稅和減稅便是在這個大前提下的主要手段。
減稅是誰得利?其實是全民都得利,窮人在減稅金額上獲利較少(參見喝啤酒的故事),但是在經濟活躍產業回歸的情況下獲益更大。企業和資本在減稅金額上獲利更多,但是要承擔新的投資,產業轉移,以及轉移中的關稅摩擦。最終窮人得到工作,增加可持續的消費,企業在較低利潤情況下能夠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