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後期流傳在采購人員中間河北社隊企業賴賬的一段趣聞
那時很多地方社隊企業已經興起來了,當然主要是沿海及”近“沿海地區。
因為原材料和加工設備消耗品等,大多數屬於國家統一調撥物資,對於社隊企業這種計劃外的單位, 隻能導出托人開後門找關係,以致有種說法”山東靠老鄉, 河南靠芝麻香油“。
特別是公社一級的領導,其實心裏很想為自己鄉親辦點實事, 弄點實惠,說白了就是錢,但上麵的政策是鼓勵縣級五小工業,社隊企業的路非常狹窄。
社隊企業的技術力量普遍很低, 但也有不信神的公社級領導, 悄悄地從本社的四類分子中, 找出有技術有手藝的人,不動聲色地安排到社隊企業,但不是所有的公社都有這樣的人呀, 也不是所有的公社都膽敢這麽做的。
那麽, 即便好不容易鑽尖打洞搞來的設備和原材料,稀裏糊塗加工生產出的產品, 質量就可想而知了,另外, 那時的銷售渠道也是由國家統一管理的, 自產自銷難度也很大。
產銷關係上有個大漏洞,產與銷, 都是計劃外進行的,所以產銷人員常常靠在旅店裏碰上的阿狗阿貓,誰誰誰說什麽地方有這種產品,國家定點蟾皮那你沒門, 也隻能走社隊企業這一條路了,質量靠蒙, 付款就得靠天了。
傳聞的笑話就是說, 河北有一家社隊企業, 有的產品雖有生產但質量不敢恭維, 有的產品壓根還沒開始做了, 有人問就隻管答應下來, 請對方把實物收據寄來,立刻就會發貨。
購貨單位等了半天或許接到一堆不知是什麽的產品, 甚至等好長時間什麽也沒運來, 一般社隊企業是集體所有製的呀, 資金本來就缺乏, 這種搞法哪兒吃得消?!
於是發函催貨, 或要求退款,也許會接到一封寫得客客氣氣的回信, 但不知所雲, 壓根不提錢的事,沒辦法, 派個人去吧。
這位車船勞累一番, 到了這家工廠,領導熱情接待, 當晚一定是一頓酒菜,催貨(催款)人員不能光吃不幹活了,總是要對該社隊企業領導說說的,經過幾推幾不推, 該社隊企業頭頭,苦著臉說, 實在對不起啊,我們也沒有辦法,或說有災情或說別的什麽理由,總之就是無貨也沒有錢,就差說”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了,因為無論如何都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線領導下的單位,不能要人命不是!
實在逼急了, 領導就會領來人到馬號或牛棚去,說”我們也隻有這幾頭牲口還值點錢, 要不你牽頭牛或馬回去抵債“?
來人可能嗎?
隻好灰溜溜地回單位,對領導也不太敢實話實說, 也是盡可能支支吾吾,下次領導再派去, 打死也不幹!換個人去, 大概率還是同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