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麽拍不出好的抗日題材影片zt

來源: 2010-02-23 10:32:14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抗日戰爭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持續時間最長、最殘酷、給中華民族傷害最嚴重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取得的第一場抵抗外來侵略勝利的戰爭。但遺憾的是,至今沒有出現一部文藝作品,特別是影電藝術,來全方位反映這場波瀾壯闊的民族救亡運動,來表現這場血與火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複興與升華.

  

  反觀國外,許多表現二戰的影片都已經成為傳世之作,像美國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巴頓將軍》,前蘇聯的《解放》。就連剛一開戰就舉國投降的法國,也有經典的《虎口脫險》,用自嘲與他嘲來結構這段尷尬的曆史。可是我們呢,兩手空空,前一段時間搞出個《南京!南京!》,立馬被批的不成樣子。

  

  為什麽我們拍不出震撼人心的抗日戰爭題材影片?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曆史真實性問題。曆史題材影片貴在真實,真實就是力量。隻有客觀、真實地去反映、表現,這是一部影片生命力的所在。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失分了。一部充滿謊言與欺騙的電影,想要去震撼人心,隻能是天方夜譚。曾幾何時,我們被告知,國民黨軍隊八年抗戰一直躲在峨眉山摘桃子。後來,台灣出來個陳水扁,出於統戰的需要,才有了正麵戰場與敵後戰爭之說,但中流砥柱還是我們。我們就是靠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打敗了具有武士道精神和現代化裝備的日本軍隊。

  

  我們一直指責日本右翼篡改曆史教科書,可日本方麵並不服氣,理由就是你們別我們改的還多。在這種大背景、大氣氛中拍有關抗日戰爭題材影片,能拍好嗎?

  

  二是英雄主義與人道主義問題。英雄是正常的主角,戰爭是英雄表演的舞台,英雄主義理所當然是戰爭影片的主基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戰爭又是極其殘酷的,生命的毀滅總給人心靈的震撼,因此人道主義情懷和悲天憫人格調也是戰爭題材影片必不可少的。缺少了前者,影片就失去了力量,缺少了陽剛;沒有了後者,影片就成為了展示暴力,宣揚殺戮。看我們拍的戰爭題材影片,總是片麵地、單純地宣揚英雄主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駁殼槍一舉,“跟我來”。其實誰不怕死呢?隻有瘋子、傻子、戰爭狂人不怕死。為了更美好的事物,怕死而去死,不更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嗎?對生命的渴望、珍視和永不放棄,對死亡的畏懼、抗爭和最終戰勝,從而謳歌生命,讚美生命,應該是戰爭題材類影片的主基調。

  

  三是如何表現日本軍人的問題。在我們的影片中,日本軍人總是符號化、概念化的,幹巴巴的幾條筋,沒血沒肉,整天隻知道“八格牙路”、“花姑娘的有”,就連名字都差不多,什麽“山田”、“黑田”、“龜山”之類的。好像他們沒有感情,沒有父母,沒有妻兒,隻是一架戰爭機器,殺人武器。我們常說,日本人民,包括普通士兵,也是軍國主義的受害人,但我們從沒表現過這個受害人的內心活動。

  

  還有一個問題,為了襯托人民軍隊的偉大,影片中的日本鬼子總是特別弱智。別說軍隊了,一群老農民,幾個小孩子就能把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日本軍隊耍的團團轉,最後稀裏糊塗就完蛋了。《地雷戰》中日本軍官挖地雷挖出一手大便的畫麵就是形象表達。可是,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日本鬼子這麽無能,人民軍隊這麽偉大,怎麽打了八年還沒打贏,最後還要靠美蘇?

  

  武鬆打虎,所以被稱為英雄好漢。如果是武鬆打貓,那隻能是江湖上下三濫的小混混了。

  

  四是國民性反思的問題。戰爭最能表現人性。在戰爭中,矛盾、鬥爭存在、展開的時空被急劇壓縮,每個人都被不可知的命運之手操縱,誰也不知道下一刻將麵臨怎樣的處境。這種對未來的不可知性和不可預見性,使每個人都處在焦慮之中,都承受著巨大的生理、心理壓力。正是這種焦灼和壓力,才能剝下人在常態下的固有偽裝,把他的真實麵目流露出來。生存與死亡、存在於毀滅、利他與利己的抉擇,對鞭撻人的心靈,煎熬人的靈魂。結果有的升華了成了聖人,有的墮落了成了魔鬼。

  

  可我們的影片,基本沒有對人性的反思。為什麽八年抗戰出現了那麽多漢奸,為什麽幾個日本兵就可以把好幾百中國士兵追得滿地跑,為什麽一二個日本人就可以管理一個縣。聯想到明朝,幾百倭寇就可以橫行東南沿海。到了明末,一個清軍就能押著上百漢人去處死,而上百漢人一個個跪在地上,主動把脖子伸出來讓人砍?我們的民族精神何時墮落到這種程度?老舍的《四世同堂》對此有關分析,而薑文的《鬼子來了》則因此被禁。如此諱病忌醫,我們又怎能振奮民族精神呢?

  

抗日戰爭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期待有偉大的作品問世。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我們為什麽拍不出好的抗日題材影片zt
  • 職場故事:不做公司裏的那顆怪蛋
  • 情人節的故事:一碗麵的情緣
  • 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國式“聰明”
  • 方舟子就“牛奶致癌”問題答《中國消費者》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