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的概述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所組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萬物的運動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製化法則的統一支配。五行學說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質和特點歸納為五個係統。五個係統乃至每個係統之中的事物和現象都存在一定的內在關係,從而形成了一種複雜的網絡狀態,即所謂“五行係統”。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哲學含義: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之一,是中國上古原始的科學思想。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並且這些物質是運動的。中醫學的五行概念,旨在說明人體結構的各個部分,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屬醫學科學中的哲學概念,與純粹哲學概念不同。
二、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之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
1、“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義.木具有生長、能曲能.伸、升發的特性。木代表生發力量的性能,標示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這類特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於“木”。
2、“火日炎上”:炎,熱也;上,向上。火具有發熱、溫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發力量的升華,光輝而熱力的性能。凡具有溫熱、升騰、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火”。
3、“土爰稼穡”:春種曰稼,秋收曰穡,指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故稱土載四行,為萬物之母。土具生生之義,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為貴。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能的事物或現象,皆歸屬於“土”。
4、“金曰從革”:從,順從、服從;革,革除、改革、變革。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的特性。金代表固體的性能,凡物生長之後,必會達到凝固狀態,用金以示其堅固性。引申為肅殺、潛能、收斂、清降之意。凡具有這類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金”。
5、“水曰潤下”:潤,濕潤;下,向下。水代表凍結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潤、就下、閉藏的特性。凡具有寒涼、滋潤、就下、閉藏性能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於"水”。 由此可以看出,醫學上所說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
三、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五行學說根據五行特性,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或現象相類比,運用歸類和推演等方法,將其最終分成五大類。其具體推理方法是:
1、取象比類法:取象比類法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或關係上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麵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方法,也是一種推理方法。中醫學五行學說運用取象比類方法,將事物的形象(指事物的性質、作用、形態)與五行屬性相類比,物象具有與某行相類似的特性,便將其歸屬於某行。如方位配五行、五髒配五行等。方位配五行,旭日東升,與木之升發特性相類,故東方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之炎上特性相類,故南方歸屬於火。又如五髒配五行,脾主運化而類於土之化物,故脾歸屬於土,肺主肅降而類於金之肅殺,故肺歸屬於金,等等。
2、推絡演繹法:是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屬性,推衍至其他相關事物,以得知這些事物的屬性的推理方法。屬中國古代的類推形式。
已知肝屬於木,而肝合膽,主筋,開竅於目,故膽、筋、目眥屬於木。他如五誌之怒、五聲之呼、變動之握,以及五季之春、五方之東、五氣之風、五化之生、五色之青、五味之酸、五時之平旦、五音之角等等,亦歸於木。根據木行的特性,在人體以肝為中心,推衍至膽、目、筋、怒、呼、握;在自然界以春為中心,推衍至東、風、生、青、酸、角等。肝與膽、目、筋、怒、呼、握,以及春與東、風、生、青、酸、平旦、角等之間並不存在包含關係,僅是在五髒之肝、五季之春的基礎上發生了量的增加,其他四行均類此。
五行歸類,要揭示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間的關係,也有刻意地去尋求和規定自然與人事之間的聯係,不免有牽強附會、機械類比之嫌。但五行學說的可貴之處在於:將宇宙萬事萬物各以類相從並相互作用,構成五個結構係統圖式,使之係統化,便於應用和掌握,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