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台

來源: 2025-10-25 02:13:56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工作到底是什麽,最底層的目的是謀生,再往上一點是是價值實現,是興趣追求,是由工作帶來的很多個人化需求。

工作掙錢,滿足最底層的謀生目的,但工作又不僅僅是掙錢。如果僅僅是掙錢,那麽多工作崗位,為什麽同樣的薪酬,有的高興地待下去,一幹十年二十年; 有的一年都是煎熬-因為沒滿足除謀生外的更高層的需求。

現在做個公式:

雇員角度(奉獻時間,精力,體能,腦力,知識,技能,也包括情緒價值比如對上司察言觀色給上司拍馬屁等)=
雇主角度(提供的 薪酬,福利,工作硬件-辦公環境,設備,條件,工作軟件-能提供的培訓,公司機構的文化,服務的人群,工作周邊的人群素質。。 兩個字概括-平台)

當兩邊基本達到均衡,雇主滿意,員工滿意, 雙贏. 員工穩定,一幹十年二十年。

有一方不滿意,平衡被打破, 或者雇主辭人,或者員工走人。

作為雇主方,每一個他所能提供的,都是他的價值酬碼。比如,現在很多工作要求ONSITE,有的HYBRID, 就直接把這個當成福利之一平衡稍微差點的報酬。雇主很明白自己的一個WHOLE PACKAGE 是公式右邊的一切酬碼,就等左邊那個價值最大化的員工了。

工作是個性化的事情。作為雇員,除了最基本的金錢和福利,每個人的側重都不同。個人價值和興趣的實現通過雇主提供的平台實現。 再有本事,是個大博士,博士後,沒有了平台啥都不是。就是個牛轟轟的係主任呼風喚雨,出了校門,進了菜市場,也沒人認識,甚至沒人買賬。很多在一個位置待得特別長的人,除了錢,往往是在這個平台上得到最大的個人感受的滿足。 喜歡學習拓展技能的人,遇到給自己學習培訓機會的,重視員工職業發展的雇主,就會願意多待。 喜歡舒適環境的,遇到辦公硬件好的雇主,也會久待。喜歡嚼舌的在毒環境如魚得水,興風作浪; 而那些一心幹事的自然就會離開這種地方。甚至服務的接觸的人群都決定雇員的選擇去留。比如盡管同是做行政的,天天和大教授打交道,在高校裏穿梭,自然也帶了“高尚的光環”。學校的一個老會計,一幹就快30 年。兢兢業業,下班還回郵件。她是她們係唯一的會計,每天服務那些教授, 自己的話有了分量,係主任也支持她。這些軟件的東西讓她得到內心真正的滿足。一幹幾十年如一日。而如果是在地方政府,每天的工作服務對象低收入人群,就必須有足夠的愛心耐心聖母心,有為普羅大眾服務的心態,才可幹長久。 

再有,同樣的大環境,位置不同,平台不同。在學校裏,搞研究的,開LAB 的,學校給的平台就是他們的命脈。大實驗室,實驗器具,各種軟件設施,為其服務的行政人員,給其招聘以及供研究的FUNDING, 各種研討會,以及身分地位帶來的人際關係的拓展 , 等等。 離開這個平台他們幾乎癱瘓。而那些爬到高位的行政經理們,有了這個平台給予的行政權利,竟然也可以給教授些顏色看看,不高興就卡你,還有下屬背鍋,也找到了自身的優越感。離開這個平台,他們會很失落。作為一般行政人員,同樣的大平台,自己那個平台卻很小。要伺候好教授,還要平衡好別的行政人員不要被刁難,還要爭取上司的肯定和支持,還要麵對行政上級的壓力和準備背鍋。這個平台除了提供基本的工資和待遇,別的都是坑。以為是結實的地麵,一踩掉下去。 


越是靠平台提供價值的,越容易被束縛。比如,靠學校給官階的人,或者那些 LAB 主,經不起一點閃失。反而負擔重。表麵上風光,內裏卻沒有小人物的自由。我們基層員工,不靠平台,所以是靈活多變的。可以隨時不爽就走人。尋找下一個買主。

這次換工,最大的收獲是忽然思維跳躍了。人的思維固化是阻礙自身進步的最大障礙。

為什麽我們一生都在找平台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找那個賞識支持珍惜你甚至掌握你每天喜怒哀樂的上司。我們好不好大多時候就是上司覺得我們好不好。就是離開都有所忌憚。像下麵網友說的,她們可以用推薦人這道關卡住你。我一直容易被表麵的體麵欺騙。不自覺地低估人的惡。我的係主任一50 歲的白女,關上們罵F word,和人事部開會說屬下的不是,一條條地列舉,手下一辭職就難以掩飾那種心懷恨意。所有的經曆都是財富。沒有和她近距離接觸的經曆,真的看不到人性的虛偽。你要好又不能太好,不一定技術層麵的,包括和大家人際關係太好上司都會受到威脅。依靠別人的平台,自己幾乎是被完全掌控。美國的雇傭製度,雇員永遠處於劣勢。

我們為什麽不能自己給自己建立平台。 這也是最近接觸到一個CPA 小FIRM 的業主感受到的。那種不服不忿的性格,真的隻能自己幹。聽說,人一旦自己幹了,一輩子也不想再回到給別人打工的日子,心態完全不同了。 

自己幹的經常說自己壓力很大。很辛苦。你要說那就回去打工唄,TA們肯定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