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書法話題
魏晉風流。
沒錯,尤其是晉人的風流,確實讓人欽佩,至少讓我感歎其博大神奇和不可複製。王羲之書法中那種坦腹東床的不羈,絕非從唐代開始的蠅營狗苟的書法能比擬。完全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二王,如果沒有他們所達到的書法的高度,中國書法就絕對不會這麽吸引人,就不會出現無數跨越時間和空間後來者前赴後繼學習書法,書法也不會在東亞廣泛傳播。。。
但另一方麵,當代很多書法愛好者言必稱晉人,卻令人遺憾。我以前常用來舉例的一個網友,閑原,他是某書法大省的省書協會員,他曾靠小楷一舉入展第某屆國展,卻發誓也要寫好行書,言必稱學二王,他總是讓其他人不要學其他行書大師,隻學二王。他說他天天臨二王,而且能三天一小悟,7天一大悟,其用功令我欽佩。但跟他相處的十多年,他學了十多年的二王,他的行書幾乎沒有任何長進,依然慘不忍睹,仿佛十歲童,常被網上書友嘲笑,甚至到了後來,他自己竟然偷偷學當代的所謂大師,其目標竟偷偷從學晉人墮落到了學今人的快餐書法,令人唏噓。
閑原這樣的書友,絕非少數,任何對書法發過燒的人,都會認識不少這樣的言必稱晉人,張口大王,閉口小王的書友。但往往他們很快會墮落到寫流行體的快餐書法,或去寫江湖書法,更多的是幹脆放棄了書法這個愛好。
晉人書法確實高妙,但問題是沒有真跡。當代人甚至大多數古代人,根本沒見過王羲之的親筆字。流傳下來的摹本,東一榔頭西一棒,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卻很難讓人追溯其本源。最著名的蘭亭序神龍本,雖然書法本身很精彩,但內在問題和疑問繁多紛亂,曆史遺留的疑問太多,很多甚至很致命,不敢讓人細究。而最被人追捧的近代出現的喪亂帖摹本,明顯是古代日本人學王羲之的風格,帶有很深的大和書法特色,跟清廷保存的刻本比較,二者差異甚大,日本人的摹本讓清廷的刻本相形見絀了太多,差到不忍目睹。到底哪個更真實保留王羲之的原貌,隻有天知道。至於姨母帖寒切帖等等,雖然精彩紛呈,但很難證明沒有帶上摹者的風格。米芾臨的很多二王帖,又是明顯的米芾的風格,雖然精彩,甚至比皇室的刻本更精彩,但行家一看就知道那其實是米芾筆法的精彩。。。所以晉人書法的精彩,如果能剝去摹者的風格,其本來麵目到底是什麽樣,誰也不知道。在沒有看過晉人書法真實麵目的情況下,學晉人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也難怪大多數言必稱晉人書法的書法愛好者,最終會失去對書法的興趣。書法和任何興趣愛好一樣,無法提高就會失去興趣。隻能從最初的真心熱愛,很快墮落到放棄或去唬人,這是另一話題,暫時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