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院士製度已成為中國科研進步最大的障礙
又到了中國兩院遴選院士之年,有機會的科研人員都要前仆後繼地衝一把,如同搶黃金一樣。為什麽院士有這麽大的吸引力,自然背後有當院士的好處。這些好處包括但不限於(歡迎補充):
1. 院士行政權:中國目前流行“院而優則仕”,不知道這個是什麽邏輯,目前有名一些的高校沒個院士當校長或書記,好像就照別人矮了半分。但是這些從實驗室出來的院士真的會做管理嗎?當然不一定,很多院士之前沒有從政經曆,高校為了門麵,火速升遷比比皆是。平時衣著隨便生活簡樸的科研人員,一朝院士加持,立刻衣著光鮮,眾星捧月。
2. 院士評審權:每年評審費五萬以下的,如果不是上麵那種有行政權脫不開身的院士,便絕對是廉潔自律的院士。實際上很多院士每年都會在高額工資之外輕鬆拿到幾十萬的評審費,這也是科研人員對院士趨之若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有名有利為何不求?這些評審權也帶來同樣重要的話語權。前些日子,基金委整風,處理一些打電話拉關係的。其實這些和院士比起來,都是小蝦米,因為院士根本用不著這些。
3. 院士建山頭:有了行政權和評審權的院士自然大部分時間都忙於非科研事務中,但是同時又能拿到很多科研項目,這自然要有徒弟和團隊幫著做,做了也不能白做。所以看看院士團隊,基本上是傑青優青各種小頭銜排隊。傑青優青本來是優中選優,至少要有多篇頂刊一作加持,但是對院士弟子就網開一麵了。不說遠的,就在北京一個高校,書記院士的女弟子評優青,水平比同時參評的其他人低一大塊,照樣當選不誤。而且依靠長袖善舞,混得風聲水起。這導致很多有誌於中華之振興的青年英才發現與其在實驗室埋頭苦幹,不如投個山頭,找個院士當靠山。這樣,就再也不用為科研經費發愁,隻需要發文章掛上院士當通訊作者就皆大歡喜。
由此可見,中國的院士製度已成為中國科研進步最大的障礙,把中國的科研界搞得烏煙瘴氣。成為院士的人本應有更多的時間做科研,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做貢獻,但是現在的院士更多的時間是講講話,握握手,合合影。隻有去掉院士的行政權、評審權和話語權,才能還科研界的晴天。否則, 中國的類似Deepseek的高科技突破就永遠隻能出現在民營企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