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置頂文章,我很有同感,別隻顧自己回國吃喝玩樂,好好投資孩子吧

來源: 2017-09-22 20:28:32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http://bbs.wenxuecity.com/inv-invest/1200999.html

樓主在MBB. McKinsey, Bain, BCG 工作,每年秋季都是招聘期,到各大core school去麵試學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谘詢是幹嘛的,簡單說就是幫有錢的大公司變的更有錢……

幾年的麵試下來真是有些感慨,那就是印二代太多太強了。有時候一天連著麵十幾個,進來一個三哥,接著一個三姐,再進來又一個三哥,恨不得比白人都多。也難怪recruiter篩完會送進麵試,簡曆確實是強,大三大四的學生至少都有一兩個大公司的實習(銀行/投行例如高盛/BAML,四大會計,各種VC/PE fund,等等),校內組織例如business fraternity的頭銜,偶爾也有本科沒畢業就創業小有所成,開個一年能賺上十幾萬的小startup

當然這些背景隻能保證拿到麵試,真的進入麵試了還是拚能力。了解的人知道我們用case interview,是一種非常難的形式。這些印二代整體上明顯經過了長期的polish,表達,邏輯,數學,抗壓能力都非常強,口音自然是一點也沒有。每一輪麵試都有幾個獨立麵試官,互相不溝通,一天結束了把各項評分綜合起來,這些印二代常常能排得靠前

這些說的是本科/碩士的招聘。更高一級的MBA/PhD/JD/MD是我們篩簡曆,Partner們直接麵,這裏麵就均衡多了,各族裔包括亞裔都很多,當然進來的難度也大得多;畢竟占大多數的MBA們在進入top商學院之前都有很豐富的工作經驗了,超過一半是讀MBA前就
在MBB幹了快3年,讀完回來升級的。換個角度看,印二代們似乎更早的開始關注商業,並從很小就開始往相關方向積累經驗,構建簡曆了

大家常常感慨大企業的高管很多落入了印度裔的手中,在我看來似乎這已經在上下幾代中形成良性循環了。父母自己就是管理者,有意把小孩往相關方向引導,用自己的人脈提供校外實習接觸商業的機會,小孩長大了繼續做管理者,或從商或從政,牢牢的掌控話語權。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比較欣喜的是華裔的進步也是明顯可見的。之前我出差去灣區兩個core school麵試本科生,就見到了不少華裔二代。不管父母是從事什麽行業,他們自己都非常的努力從小對business展現了極大興趣,在經曆了實習或者其他校外鍛煉後也是相當的老練,熟悉一個商業公司辦公室裏上上下下的運作,絲毫不比印二代差並且經常能在一天的麵試結束後排在top(整個招聘過程,麵試前後,我自然也是能幫就幫)。我的感覺是如果有更多的父母從小有意引導,華裔在商業領域一定會強起來

我們這些之前來美國讀PhD的人,現在慢慢都有小孩了;發在這個版,也是希望大家在考慮自家小孩的未來時,不光是推數學推樂器,也推人文、領導力和政治方向,上大學的時候除了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推崇的理工科、醫生律師,也不妨考慮商科和public policy。當然我個人覺得堅實的理工訓練在任何場合都非常有用,所以也比較看好理工major、商科minor的組合。當孩子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他的簡曆早就非常詳實了,愁的是刪東西而不是湊東西

為人父母的可能會問,第一幹你們這行似乎賺錢也不是很多啊,幹嘛不繼續做碼工;第二職業發展到底怎麽樣,跟企業裏做管理有什麽關係?這些都是很大的話題,如果有人感興趣我以後有空可以另寫。簡單的說:
 
1、收入。確實不算特別高,我PhD之後加入的所以不清楚本科生的package(我猜大概100k?),MBA/PhD這一檔上第一年大概是220k,MBB三家互相match所以幾乎一模一樣,private firm所以都是cash value沒有股票。說起來確實可能沒有一些fresh PhD進
IT公司的高。不過關鍵詞是“第一年”,之後每2年升級的時候漲的很快,但跟跳槽比又不如了。一般幹了6個月就開始有獵頭來挖,跳出去的工資要高得多,所以入職一年就開始有人走了(一年不到就走得還signon),進大企業做manager的大概300k出頭但從此過上朝九晚五的日子;很多VC/PE fund都是盯著MBB出來的人招,收入直接翻倍但是hours隻加不減。如果從fresh+5年來看,應該不比IT收入低(比不了趕上IPO或者創業的,當然谘詢出去創業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後麵隨著經驗增長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從此再也不愁lay off,都是工作來找你。說到這裏想起來,很多人覺得谘詢公司的up or out是個大問題,表示工作不穩定,其實完全沒那事。一來很多人在不到升職窗口就走了,二來如果公司要推你走人,會用各種關係保證你去一個好地方高高興興的走,而且都是保密的,對外沒人知道你是被推走的還是自己有好機會想走的,這樣簡曆上的幾年MBB經驗在未來都是高亮

2、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衝這點眼下的工資來,都是為了高速的職業發展。不然何苦要離開投行,那邊的fresh工資高多了。一是公司內部的network,今天的同事未來都會在很多地方占據要職。二是客戶那邊的關係網,因為日常工作對接的就是對方的高管,天天郵件、電話、當麵會議,幾個月下來至少有兩三個人是未來幾年能夠保持長期聯係的。三是時間壓縮,在MBB裏麵的3-7年,折算到大公司爬梯,那就是10-20年。幾年前我有一個case practice partner一起準備MBB麵試的,他已經在500強幹了12年,manager職位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看不到升職希望。於是咬牙讀了個MBA,進MBB幹了一年,再到另一個500強就是director,又過了一年多我再看他LinkedIn已經升到VP了。一直跟著大公司領導層同作息,意味著你知道他們關心什麽,如何工作,什麽是完全不在乎的,什麽是要晚上睡不好覺的,熟悉遊戲規則的好處就是未來的employer知道你知道,丟在中層管理崗位鍛煉幾年就可以往上提了。這裏麵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就是google CEO劈柴:AMAT的工程師,經曆了MBA和mck再進google,10年之內就從一線manager提上了CEO。大公司的C級那可是10-30M的年薪package,不比NBA球星少了

不知不覺扯了一大堆,也不知道有沒有意義,大家看看樂樂吧。最後想說的是,其實大企業裏的華人高管並不隻有陸奇那幾個的!有些名字中文媒體上出現的多,所以大家都聽過;但我在工作中見到的其他高管也是大有人在,不光是科技行業,在很多關鍵崗位上影響著整個行業的前進方向。他們手下的白人/印度中高管們說起要跟他們開會,也是瑟瑟發抖的。我們現在企業界打不過印度人,並不意味著以後永遠打不過。哪怕有個一代人把孩子們往商業和管理領域推,未來一定會壯大起來,到時候咱們也來個上提下推,這都是集群指數效應的。華人有腦子有技術有能力,管理層再有人抱團,不信搞不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