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海歸薪資難達預期:哥大畢業月薪4000元

來源: 2014-05-05 13:31:49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調查稱海歸薪資難達預期:哥大畢業月薪4000元

2014年05月05日 04:39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出國學費百十萬,投資甚巨; 回國月薪三五千,何日回本?

  如何看待“資”“薪”落差

  據一項調查顯示,92%的受訪者期待當年的調薪幅度不低於10%,但實際隻有31%的受訪者達成預期。巨大的心理落差導致僅有15.5%的受訪者對調薪幅度滿意(含非常滿意)。對薪酬的失望導致六成受訪者預期一年之內跳槽。同時有數據顯示,歐美學費年漲6%,然而歸國的海歸收入卻沒有隨之水漲船高。投入的留學資費與工資薪金的落差現象,引起了各方思考。

  出國留學消費,對於很多普通留學生家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投入,而這種巨大投入的背後包含著對將來薪金待遇的高期望。然而,近年的調查顯示,留學歸來的薪金待遇往往難以達到預期。

  海歸:收入誠可貴見識價更高

  張蘭(化名)去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歸來,正在找工作。她說:“找來找去都是月薪4000元左右的工作,實在太低”。張蘭的父母都是中產階層,積攢了一生的積蓄給她用來出國留學。然而,帶著高學曆歸來的張蘭並未收獲理想中的高收入,就連留學的學費也很難靠薪金賺回來。像張蘭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她身邊的一些海歸同學也遇到類似的事情。

  近年,一則《海歸留美7年耗資超770萬,歸國後收入月僅3000元》的報道引起人們對出國留學值不值的熱議。有半數海歸工作10年左右才勉強“回本”。因此,高投入留學是否值得的疑問被一再提出。對於這些疑問,海歸群體中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表示擔憂,但是仍然有人堅持見識比暫時的落差更重要的觀點。

  當視野和知識作為衡量的標準時,想法則會不同。北京的海歸陳雪豔表示,出國深造是為了開拓視野和眼界,積累更多的經驗。“所以,即使薪資隻有3000元,我也沒覺得有什麽,隻要努力,未來會有改善。”采訪中,有些海歸表示,海外學習經曆在薪金方麵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但是這蘊含著巨大的價值,能帶來更多的機會,“風物長宜放眼量”就是這個道理。

  待留學人員:選擇量力行出國需謹慎

  北師大附中的高元,準備今年暑假畢業時去法國留學,研修音樂教育專業。當說起海歸收入低這個話題時,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擔心啊,我出去是為了感受巴黎高等音樂師範教育學院的教育方式,我收獲了自己想要的就足夠了。”


專家:理性是保障能力是關鍵  然而,有人淡定有人憂,對於那些期望回國後有一個理想收入的群體來說,這個話題卻很沉重。廣東外國語學院大四學生唐立輝表示,如果自己學成歸國後的收入比沒出國同學的薪金低,那麽會綜合評估是否還要繼續選擇出國。尤其是這些群體的家長,逐漸變得更加理性。唐立輝的媽媽說:“現在要更加謹慎地考慮孩子出國的事了,之前就是為了增加一個海外學曆,現在會和孩子的爸爸商量兒子的專業和學校的實力問題。”不要盲目跟風,而要依據自身情況做決定,成為了很多家長的共識。

  對於海歸低收入的現象,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投資事務處項目主管孟鵬表示,近年海歸收入分化現象日益嚴重,這主要與海歸個人能力相關。他說:“加強個人能力是關鍵。”同時專家還建議這些待出國的學生及其家長要理性考慮,結合家庭經濟條件和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做決定。

  對於“資”“薪”落差問題的解決,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聯盟主任李君蘭提出建議:“想好回國後要具體做什麽行業,並且了解具體行情,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準確定位。畢竟海歸具有國際視野,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同時,明確衡量標準是收入還是知識、視野,是搞清留學值不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