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選車時,你是挑硬車,還是選軟車(組圖)

來源: 2015-10-01 22:03:43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買車選車時,你是挑硬車,還是選軟車(組圖)


長久以來就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把車壇第二熱門的話題,總結歸納一下。

硬車和軟車之間的爭論,以及由此引申出去的車壇第一熱點話題,誰家的車最好,由來已久。有人靠直觀,有人靠科學,有人靠感情,有人靠嗓門,爭論延續了十來年,看似至今還沒有個大家口服心服的定論。

在人類有車的六千年曆史中,前麵五千九百四十年,是沒有硬車和軟車之爭的。直到二次大戰之後,隨著轎車的普及,和高速公路公路的延伸,車禍成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以前的汽車,在結構上和速度上與馬車沒有太大的區別。剛性的結構在低速撞擊時,不會太致命,硬的車還占點少修車的小便宜。
當車速比馬車快許多時,問題來了。許多車禍發生之後,車子沒有多大損失,但是車裏的人卻掛了。就像十幾年前,Dale Earnhardt 的 NASCAR 車禍一樣。這時腦子快的大奔和 Volvo 的工程師們,開始想辦法,讓人在中速的車禍中,存活下來。方法就是將車的前後端,在被撞擊後,做成有次序的收縮折疊,也就是所謂的 Crumple Zone Concept,以吸收動能。
除了這個,擋風玻璃前麵所有的部件,被撞後長度縮短了兩三尺,但是隻許上下左右移位,不能向後走。方向盤,油門,刹車,離合器踏板也不能向後走。實際設計中,藍色部分是要做成堅挺的籠子,黃色部分是 Crumple Zone。
這是卡車的情形。
做得好的車,撞完後黃色的部分稀巴爛,但是藍色的籠子不能變形。
後麵也是同樣的要求,但是因為政府隻測試前麵,後麵偷工減料的不少,包括出口到中國的車,將後麵的保險杠拿掉的小人行為。下麵這輛車是誠實的。
設計好的車,撞完後 A 柱不移位,這樣車門才能被打開,人才能逃生 。A 柱一後退,前排乘員的腿,胸,和頭就受直接威脅了。車門也變形打不開了。
以前沒有 Crumple Zone 的車,撞上電線杆子後,是這樣的。
現在有了 Crumple Zone 的車,撞上電線杆子後,是這樣的。車子短了三尺多,但車門還是開關自如。
說到 Crumple Zone,不能不說保險杠。保險杠位於 Crumple Zone 的外麵,唯一的作用是將所有的撞擊力,通過自己,傳到後麵精心設計的有序收縮的結構上,以保證乘員的安全。所以保險杠不能先屈服,也不能比車窄許多。
下麵這輛車的保險杠,大燈底下黑色的鋼柱,不是地上的塑料外殼,設計和用料都不錯。
下麵這輛車的結構,花了許多功夫來設計,但是在保險杠上小農了。寬度隻有上一輛車的一半左右。支撐點外側的保險杠,如 TBz 大俠所述,是一條不考慮重力的懸臂梁,外側受拉力,內側受壓。作用是保護右行司機的左腿,和乘客的右腿,這輛車全省了。但是畢竟這是一輛不錯的跑車,設計者靠著加固前輪和 A 柱之間的結構,來部分補償保險杠放棄的空間。
這個圖看得更清楚,保險杠放棄的空間,占了車寬度的一半。
下麵這個圖不是玩笑,因為汽車大燈底下是空的。自行車的鋼圈,當然比塑料的汽車外殼強度要高許多。
關於如何提高在不可避免的車禍中的成活率,這篇文章還是值得一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