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如羊不如教子如狼:是耶?非耶?
史載,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為立太子的事受盡煎熬。他在確定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之後,還是擔心不已。一次,他單獨召見了長孫無忌,說:“生子如狼,猶恐如羊,我還是憂心治兒太過懦弱,江山被人奪了去。”在即將親征高句麗時,他詢問太子李治:“父皇將帥眾將士東征,太子有何意見啊?”李治對曰:“兒臣祝父皇旗開得勝,馬到功成。”李世民隨即讓李治退下,爾後無人時他悲從中來,仰天長歎:“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我的兒子都不能說一句代父出征嗎?”
作為凡人,我們沒有必要為培養接班人而苦惱;但是作為父母,我們仍然會為如何培養孩子而發愁。如果我們自己是羊,即便是想要狼子,恐怕也很難生出來,但是隻要努力去做,我們仍有可能培養出羊子的一點狼性。這在當今殘酷競爭的社會裏是羊群生存下來所必不可少的。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經受過的風雨也少了,如同一隻隻小羔羊,躺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以為每天的天空都是湛藍色的。一旦獨自出門,意識到外麵有危險,生存的信心輕易地就動搖了。我們曾在戰爭題材的電影裏多次看到,我方的軍隊如何英勇善戰,另一方的士兵如何貪生怕死。天知道如果讓我們的後代去打仗,他們的表現會怎樣?! 說起打仗,我不由得想起一位朋友小時候是如何被老爹管教的。他父親是一位受過炮火洗禮的軍人,指揮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深深曉得戰場上弱肉強食的法則,因此教育兒子時使用的是‘成者為王敗者寇’的理念。朋友上學時在外麵打架,回家後老爹先問他是打輸了還是打贏了。如果打贏了,再追究過錯在誰;如果打輸了,不管是對與錯,先揍一頓屁股再說。朋友告訴我說,他上學時每次打架都會竭盡全力,力爭打贏,不然,他會挨家裏家外兩頓揍。 後來我把朋友的故事說給老婆聽,老婆的第一反應是,你支持孩子打架,就不怕孩子長大後打架進了勞教所?我承認有這種可能,但是我支持的是正義的‘戰爭’,有就是說,我教育孩子沒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在需要正當防衛的時候,孩子就要有膽量站起來保護自己,而不是哭著鼻子去找老師告狀。在這一點上,我是很欣賞我家的二丫頭的。二丫頭很皮實,有兩次在家裏從樓梯上滾下來,不僅一聲沒哭,還笑著對媽媽說,對不起。學校裏的老師對我說,二丫頭很會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有孩子搶她的玩具,她會上去搶回來。有一次老師給我們留紙條說,二丫頭在學校裏打人,讓我們管教一下。老婆關了她10分鍾禁閉,我倒是很不以為然,因為我不清楚二丫頭打人是主動挑釁呢,還是被動還擊。如果是後者,大沒有懲罰她的必要。還有一次,二丫頭在學校裏被一個小男孩在胳膊上咬了一口,牙咬處的紅腫過了一夜才消去。我心疼得不行,問她當時哭了沒有,她說沒有。由此可見社會的殘忍,就連小小的幼稚園裏都會發生人咬人的事件。 既然生活中存在著被人咬的風險,我們活著就應該堅強一些,皮實一些,多一點狼的勇敢,小一點羊的懦弱。堅強與勇敢不都是與生俱來的,靠的還有後天的磨練。磨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還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老婆曾經在日本遊學,她多次向我感歎日本幼兒園裏對孩子的殘酷教育法。大冬天裏孩子要穿短衣上學,赤著腳在光地板上跑來跑去,個個凍的小臉紅撲撲的。她的一個華人同事,孩子剛剛入學兩天就收到學校通知,說是孩子的衣服穿得太多了,要給孩子少穿點接受耐寒訓練,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我也曾經讀過類似的消息,言稱中日兩國的青少年參加野外生存訓練,我們的孩子普遍沒有他們的對手適應能力強。這一點是最值得我們擔憂的,猶如一千三百年前唐太宗擔憂他的子孫們會江山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