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落下帷幕(比賽曲目&肖邦手稿)

來源: 2025-10-21 08:01:0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第十九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落下帷幕(比賽曲目&肖邦手稿)

 

10月20日,第十 九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決賽圓滿落下帷幕,由Garrick Ohlsson擔任主席的17位評委評選出了以下獎項:

主要獎項:

• 一等獎 – Eric Lu (美國)

• 二等獎 – Kevin Chen (加拿大)

• 三等獎 – 王子桐 (中國)

• 四等獎 – Tianyao Lyu (中國);Shiori Kuwahara (日本)

• 五等獎 – Piotr Alexewicz (波蘭); Vincent Ong(馬來西亞)

• 六等獎 – William Yang(美國)

特別獎項:

• 波蘭廣播獎,最佳瑪祖卡演奏獎 – Jehuda Prokopowicz(波蘭)

• 華沙愛樂樂團獎,最佳協奏曲演奏獎 – Tianyao Lyu(中國)

• Krystian Zimerman 獎,最佳奏鳴曲演奏獎 – Zitong Wang(中國)

• 弗裏德裏克肖邦協會獎,最佳波蘭舞曲演奏獎 – Tianyou Li(中國)

• Bella Davidovich 獎,最佳敘事曲演奏獎 – Adam Ka?duński(波蘭)

第 19 屆肖邦大賽的其他決賽選手將獲得由弗裏德裏克肖邦學院資助的同等榮譽。

肖邦鋼琴比賽第一階段將於10月3日(星期五)開賽,共有84位鋼琴家參加獨奏音樂會,其中66位已在預賽(於4月底5月初在華沙舉行)中亮相。其餘19位鋼琴家則通過在其他鋼琴比賽中獲獎來參加肖邦鋼琴比賽。肖邦鋼琴比賽規則列出了16項國際比賽,獲獎者無需參加春季資格賽即可獲得在華沙參賽的資格。

這十九人包括:Piotr Alexewicz、Jonas Aumiller、Kevin Chen、Mateusz Dubiel、Alberto Ferro、Adam Ka?duński、Kaito Kobayashi、Mateusz Krzy?owski、Shiori Kuwahara、Hyuk Lee、Pedro López Salas、Eric Lu、Philipp Lynov、Piotr Pawlak、Anthony Ratinov、Tomoharu Ushida、Andrzej維爾辛斯基、克日什托夫·維爾辛斯基和威廉·楊。

保證參加肖邦比賽的比賽包括非常有聲望的比賽,例如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王比賽(鋼琴家類別於 1938 年設立!)、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成立於 1962 年)、利茲國際鋼琴比賽(擁有 62 年的傳統)和費魯喬·布索尼國際鋼琴比賽(首次舉辦於 1949 年)。

肖邦鋼琴比賽將於 2027 年迎來 100 周年紀念,對於在其他知名國際比賽中獲獎後決定參加該比賽的年輕鋼琴家來說,這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成就。

亞當·卡烏登斯基將演奏 C 小調夜曲,作品 48 號,耶胡達·普羅科波維奇將演奏兩首瑪祖卡舞曲,作品 17。威廉·楊將演奏 B 大調夜曲,作品 62 號,彼得·阿列克謝維奇將演奏升 C 小調前奏曲,作品 45,文森特·翁將演奏 E 大調夜曲,作品 62 號,桑原詩織將演奏升 C 小調諧謔曲,作品 39,呂天堯將演奏升 F 大調船歌,作品 60,王子桐將演奏降 B 大調變奏曲,作品 12,陳凱文將演奏作品 7 中的六首前奏曲(第 7 至 12 號)。 28. 晚會將以比賽冠軍 Eric Lu 的亮相結束,他將與 Andrzej Boreyko 指揮的華沙愛樂樂團一起演奏 F 小調協奏曲,作品 21。

人們普遍認為弗裏德裏克·肖邦的演奏極其細膩——事實上,他根本無法在鋼琴上彈奏出任何更響亮的音符。事實上,就連肖邦本人也強調他不喜歡“猛擊”和“重擊”琴鍵,他在寫給維也納家人的信中不無諷刺地寫道:“然而,普遍的看法是,我彈得太弱了,或者更確切地說,對習慣了鋼琴重擊的德國人來說,我彈得太細膩了。我預計會在日報上看到這樣的指責,尤其是考慮到編輯的女兒重擊鋼琴的聲音實在太重了。但這無關緊要,因為鋼琴不可能沒有瑕疵,我寧願這樣,也不願被人說我彈得太用力。”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肖邦的演奏散漫單調——一些觀看他演奏的樂迷甚至認為,他在用力度強調作品的表現力方麵並不缺乏活力。“他賦予了恰當的段落一種高貴而陽剛的能量,效果令人震撼——充滿活力卻不粗獷——正如他用細膩而深情的演繹俘獲聽眾——細膩而不矯揉造作。” 同樣感謝米庫利,正如他的學生勞爾·科紮爾斯基所言,我們知道“在演奏中,你應該發展出一種飽滿、圓潤的音色;用從極弱到極強的無限層次來修飾音階的細微差別,但在極弱時要避免任何模糊的低語,就像在極強時要避免那種會傷害敏感耳朵的猛烈衝擊一樣。”其他人,比如阿道夫·古特曼,記得“肖邦的演奏通常非常輕柔,很少,甚至幾乎從不,用極強音”——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考慮我們對古特曼演奏風格的了解,據說他偏愛異常強勁的擊弦。然而,基於大量的文本,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肖邦的力度和他本人一樣精致,也和他獨特的個性一樣細膩。另一位同時代傑出的演奏家伊格納茲·莫謝萊斯對此進行了精辟的總結:“肖邦的鋼琴就像一股柔和的氣息,他不需要用到強勁的強音來營造理想的對比;而且,人們不會錯過德國學派對鋼琴家所要求的管弦樂效果。”

肖邦手稿:肖邦博物館作曲家展廳展出。A小調練習曲,作品25號,第4首,親筆簽名。(2025年9月30日至12月31日)

此次展覽為第十九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期間肖邦教學作品簽名係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肖邦博物館特意從法國國家圖書館借出了肖邦的《A小調練習曲》手稿,作品25號,第4號。

“我寫了兩首練習曲”  ——肖邦如此描述他作品10號中的前幾首練習曲。考慮到它們蘊含的豐富的鋼琴技巧和音樂之美,這聽起來極其謙遜。1849年,埃克托·柏遼茲寫道:“他的鋼琴練習曲堪稱傑作。” 的確,肖邦的練習曲對於初出茅廬的鋼琴家來說並非普通的練習曲。它們需要精湛的技巧、豐富的才華以及表達能力;而且演奏難度極高。作曲家在這一流派的27部作品中,每一部都專注於一個特定的技術難題,但同時,它們都達到了音樂詩歌的巔峰。

A 小調練習曲,作品 25 號第 4 首是肖邦十二首練習曲中的一首,這組練習曲大概創作於 1832 年至 1836 年之間,幾乎同時由肖邦的三家出版商出版:巴黎的 Maurice Schlesinger、萊比錫的 Breitkopf & Härtel 和倫敦的 Wessel。第四首練習曲與 賦予它的Agitato 速度保持一致,被視為一部音調陰沉、甚至憂鬱或狂野的作品。由於重音變化在這裏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它被認為技術性很強。同時,它的特點主要由切分音的緊張演奏塑造,對肖邦來說非常重要的坎蒂萊納舞曲就是由此產生的。對比鮮明的強調低音和弦和歌唱性的高音,肖邦的 斷奏 和 連奏,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質感和一首音樂詩。

比賽菜單:波蘭舞曲

毫不奇怪,這首音樂(波蘭舞曲)既喚起了人們對早期“大波蘭”的回憶,也表達了 對肖邦時代分裂的波蘭的戰爭感悟。

與瑪祖卡舞曲不同,波蘭舞曲在藝術音樂中有著更為廣泛的曆史。作為一種世界性的體裁(盡管帶有波蘭儀式舞蹈的地域色彩),它被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許多作曲家所采用,肖邦在華沙時期創作的波蘭舞曲也與之相符。從風格上看,它們與胡梅爾和韋伯的作品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或許是因為他希望擺脫這些世界性的聯想,肖邦在1830年離開波蘭後,一度放棄了獨奏波蘭舞曲。當然,當他在19世紀30年代中期回歸時——作品26號是他首次親自發表的作品——他徹底重新定義了這一體裁,以英雄主義的口吻構思它,強調——甚至本質化——其體裁標記,並運用了一種“宏大”的音響效果,其效果比他早期的任何作品都更具管弦樂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