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愈癌症的路上(1)

來源: 2017-11-23 06:04:49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在治愈癌症的路上(1
科普閑談
2017年11月23日

過去的六年多裏,俺從理論上把幾百種西藥的分子和人體內的分子群組結合在一起,放到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機理控製環境中,反複地進行對比、濾選、研判,以求悟道。所用藥物涉及的病類包括癌症、老年癡呆、糖尿病、虐疾、細菌感染等等。體內分子群有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族、維生素、胺基酸、微量元素、神經傳遞介質、脂肪酸、荷爾蒙、糖、蛋白質、水等等。在這裏要深深感謝為建立網上大眾醫學數據庫做出貢獻的所有人。沒有他們辛勤勞動的鋪墊,俺的目標 - 找出藥物和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定律,根本就是遙不可及。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除了與象牙塔裏的學者們做些必要的交流,把新發現的結果通俗易懂地介紹給平民百姓應該是的一項義務,希望大家從中獲得對健康長壽有益的知識。大道至簡,要理解通透並非難事。若有疑問,相互交流,以便共同提高。

萬事總有個開頭,就先以防癌抗癌的化療藥為題。自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鬆提出向癌症開戰 (War on Cancer) 以來,世界範圍內的私人基金和國家投資所花費的總數額,可能會大到連統計的興趣都沒啦。數十年過去了,雖說有一些可圈可點的成就,但與現實的需求差得實在太遠。這些年,患癌的至親好友不少,聞訊後的第一感覺是孤冷般的無助。現在俺充滿信心,覺得天無絕人之路是真的。看到希望曙光的感覺真好。

世衛組織和各種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即使不包括單抗藥(免疫靶向藥),可用於臨床的抗癌藥早已超過百種,而正在開發的難以計數。為什麽會這樣?

理論上,化療隻要一種藥就足夠了,如果這種藥能夠到達腫瘤區並先吸附於細胞上而後進入細胞內部,專業術語叫優質的藥物遞送。大量不同新藥的開發,實質是在尋找遞送性能好的藥。此外,進入細胞後,藥物抑製DNA/RNA再生產能力之效果也是一個重要指標;但與遞送性相比,目前它是第二位的。當然,一種理想的藥是二者兼顧。至今為止,這個過程主要靠試驗手段完成,難度不亞於大海撈針。

前不久媒體上報道了一項新技術,就是用免疫靶向藥作為運載器,把特選的小分子藥送到腫瘤區,與靶向藥共同工作。後來幾位參加臨床試驗的病患者相繼死亡,給此方法的前景罩上了陰影。如果事先對免疫藥的療效機理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這是一條很不安全的路。科學規律不可違,想再試者要慎之又慎。

背景知識的介紹就先到這裏。以後慢慢地進入主題。

此文是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