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刺”圖章的故事(圖、文)

來源: 2012-01-04 18:07:16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學“刺”圖章的故事

 

 

 

由上海插隊落戶到安徽農村,時而收到家人的接濟。食物,或是金錢,或是掛號信---那時,才知道非蓋圖章不讓你取郵件的郵局規定。
-->
還好,喜歡塗鴉充風雅,臨行前,一位朋友送了枚閑章給我。閑章上的字號和郵件的名字不符合,那是行不通的。郵遞員隻認姓名,不識風雅。
-->
遠水救不了近火---唯有自己來試試----刻?--不是,刻,要用刀,哪來的刻刀?縫棉被的針倒是夠粗夠長的,還好母親幫我塞在小包裏帶來---所以,是學“刺”圖章。
-->
那針尖刺在石頭上的感覺非常不好受,不自然的東西好受也難吧?還好,那方石頭是劣質的玉石。出了不少汗,總算歪歪斜斜見到了自己的大名,和剛才在小鏡裏看到自己寫的字體完全是兩回事---還好,手指沒刺出血來;還好,郵局認可了。
-->
同屋的其他知青,沒有一個帶圖章來,可是,個個家裏有郵包郵件寄來。
-->
我的圖章被迫切成兩段--四個人分享小石頭的功能,這種互相信任的程度,可能是空前絕後了。
-->
不行啊--還有兩個同學,郵包也寄出啦。於是,將其中兩人的圖章再切開--那就成了兩“粒”四麵的圖章了。那粒圖章實在太短小,蓋起來,手指老沾上紅色的印泥。
-->
石頭小,“刺”章的難度越來越大,撿到一段小鋼鋸,請人在礦工廠的磨床磨成小尖刀--嗬嗬,可以改“刺”為'“刻"啦!--大有“鳥槍換炮”的氣勢。
-->
因為隔壁生產隊的女知青有六位---於是,托人回上海買多了幾方石頭。
-->
江西的知青朋友來信說,他為了取郵包,將肥皂切成小塊,用牙簽--“挑”了一個圖章。看來,隻能是臨時的。而且,肥皂有油性,印泥不容易上色。
-->
其實,有一種小塊的黃楊木,紋細質硬,雕刻起來也方便些,隻不過,我喜歡石頭的感覺。
-->
我窮,技藝又不行,選的都是最便宜的石頭,寫壞了,刻壞了,磨過了再試。先在粗的沙紙上磨,然後再磨細砂紙。用力要韻,絕對水平,否則,印出的字體色也不韻。
-->
雖然文革提倡簡體字,可是北京榮寶齋還是出版了篆體的毛主席詩詞書簽。朋友去串連,回來時送給了我---我帶在身邊,看看,練煉,刻圖章的字體就照抄,找不到就拚,拚不到就琢磨著自創----知青服務對象基本完工--開始刻閑章---小資的內容不敢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咳咳--雖然古,不怕批判---給革命兄弟阿爾巴尼亞的信---中央都用過。

 

中國有圖章,幾千年了吧?由大將軍到帝王,由文人雅士到百姓----至今,日本民間還在使用,領工資,領郵件,書店裏還有賣電子機器做的現成品,太呆板了吧?西洋人以前封信封的蠟章,也刻得多姿多彩,還有刻在戒指的---方便攜帶,又防偷盜。
-->
可是刻章文化藝術的發揚光大,經久不息--還是咱中國吧?

 

不要小看了方寸的石頭,像任何藝術作品一樣,可以反射出作者修養的高低和技藝的優劣。
-->
因為在有限的小空間,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人物,就有不同的字體選擇,不同的布局格調,不同的刀法。。。。。

 

簡單說,女性的私章,不宜用粗曠的刀法和字體;官員的私章,要大方穩重的字體和布局;藝術性的閑章,可以形狀出格、字體和刀法以自然灑脫為主--當然,還要看閑章的內容來決定。

 

近代金石家--很難跳出吳昌碩和齊白石的風格-----吳對石鼓文的研究---加上他各種形式的繪畫藝術的高超修養--他的金石既古樸又幽雅。

 

齊白石,像個老頑童,天馬行空,出奇製勝,無奇不有,-----他年輕時木匠活功底,不可小看。加上他農民的本質,師法自然,純樸灑脫的的刀法,大膽留空的格局,有驚人的大千世界,萬般迷人。。。。

 

39歲出家的高僧弘一法師,在俗時(李叔同)也是金石高手。他天資獨特,慧心早熟--19歲就出了本印集,失傳近百年後,近年在老家天津重新發掘再版,厚厚的一大冊,收集了他555方藏印,實在叫人歎為觀止!大師年輕時的作品中不但有舊式文人的風雅和氣度,還有成熟的技藝,豐富的種類,真難想象出自一位青少年之手。其中有的印章布局還有西洋風格的設計風格,這和他日後留學日本學西洋音樂和繪畫以及戲劇的經曆------一脈相通。

 

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前將所藏印章全部送給杭州“西冷印社”,社長將印章埋入牆內,封上,題為“印藏”,至今還在。

李叔同(弘一法師)刻章,不講刀法---因為他將刀當筆用,稱刀為“鐵筆”--運刀如筆---可以想象是何等脫俗超群。
-->
-->------------------------------------------------------------------------------
-->
-->雖然,後來我也配齊了大大小小的刻刀和不同的刻座,印泥也從小書攤買到榮寶齋----脫離了鄉村個體戶的簡陋,冒充著小資的風雅,可是----我那百方石頭小玩意,始終隻是迎合生活的需要和消消閑氣---在此一曬--願搏各位高手一笑。
-->---------------------------------------------------------------
-->

 

 

 



-->
-->人生得一知己斯世足矣 (4x4 cm)
-->
-->
-->
-->
-->莊野晴己(日本朋友)( 2x5 cm)
-->
-->
-->
-->黃醒華印 (2x2 cm)
-->-----------------------------------------------
-->
-->
-->井深深如海,江流流不盡(6x6cm)
-->----------------------------------------------------
-->
-->


弘一大師(李叔同)誕生130周年(6x6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