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6 食品店變流行書店 隻花三雷到機場 維漂兒住宿必須登記?

本期 YouTube 視頻:https://youtu.be/6hy4xPiu9jk
我們所居住的老城區的確就像很多人所說的,如果光看大部分建築的話,確實是有小巴黎的感覺。很多建築是羅馬式的西歐式的。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和西歐的建築最大的一個不同在於有很多混搭。光看上麵可能分不出來是西歐還是羅馬尼亞。如果往下看會發現有很多塗鴉甚至破敗的地方。
沿著老城區的小街走了不到幾分鍾就到了著名的“旋轉馬車學者書店”。一進去,哇,從天窗灑下來的自然的光線,照射著潔白的廊柱的優雅簡潔的線條。再看中間懸掛的那個藝術品,給人的感覺這裏不像是書店,更像是一個現代藝術廊。
據了解這座建築物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了,是建於1860年,被銀行家家族用來做銀行業務用。後來在紅色政權時期,一切都計劃經濟統一管理了,大家夥都是麵票糧票油票, 不需要銀行,把這裏改成了食品雜貨鋪。
上個世紀90年代在紅色政權倒台以後,這個建築已經很破爛不堪。在花了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整修後,食品雜貨鋪又變成了充滿文藝氣息的書店,轉而提供精神食糧。書店中間懸空部分會隨著季節變化不同主題的裝飾品,有時候是節日裝飾品, 有時候是現代抽象藝術品,有時候是環保主題一個大地球。
我們在咖啡桌上看到了一個製作設計非常精巧很生動的小玻璃房子模型。裏麵的家具和植物都是活靈活現的。每個咖啡座旁邊,除了有食品書籍, 有時候還會有現代藝術的裝飾。據說當地很多年青人和學者經常喜歡到這裏來泡一下咖啡座。除了環境輕鬆明亮之外,也是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
書店裏也不定期的舉辦各種文化沙龍。有時候還會有小型的藝術節目表演。書店地上部分三層。三層是個裝飾很獨特的一個酒吧及咖啡座。這裏的點心飲料據說是很有特色的。一早天氣就很熱,所以早起之後直接到了這個書店,在書店裏早餐體會一下他們這裏的環境。夏日的飲料和點心非常的涼爽,也很搭這裏的環境。
因為我們這次是輕裝旅行,可以坐公大巴士前往機場去坐飛機。大巴的車站就在貫穿南北的主路團結路上。每人車費是三雷(Leu 當地貨幣),折合六十幾美分。差不多四五十分鍾就到機場了。坐這個車很方便,可以用國際信用卡貼一下就付了車費了。不需要換現金投幣也不需要買專用的交通卡。
一路看景,看到了蘇式的建築。方方正正的建築形式,大的像切蛋糕,小的像火柴盒,很眼熟。和北京的蘇式建築像堂兄弟。當然也有新的樓,羅本尼亞也改革開放了。據說這種樓裏一般都是高科技公司或者是建築設計公司之類的。
很快到了機場,發現已經有人架上長槍短炮對準了到達的出口。我們問了一下什麽情況,說是他們羅馬尼亞的足球隊進行歐洲杯的比賽賽程已經完成要回來了。
這些天在羅馬尼亞的經常看到他們路邊的櫥窗裏擺滿了這種各式各樣的麵包圈。他們的麵包圈和美國很不一樣,是中間帶餡的。有的時候是甜的巧克力餡,果醬餡,有的時候是各式各樣的香腸和肉類,看上去非常的誘人, 屬於很著名的路邊食物。雖然一直沒有機會來品嚐這些路邊美味,正好我們候機的這個地方就有一個鋪子專門賣羅馬尼亞的特色麵點。
機場裏的價格比外麵貴但是還是很便宜,每個也就12雷16雷, 相當於美元兩塊到3塊左右。被饞人的香味圍繞著,我們在這也買一個羅馬尼亞烤肉卷來嚐一嚐。香酥的麵包外麵撒了芝麻,裏麵裹了一根羅馬尼亞香腸,一口咬下去 - 香, 再咬一口 - 絕了。
我們坐的是奧地利航空的 Airbus 321 飛機。那麼提前買的票每張票是53美元,包含隨身小包及一件手提行李,提前了一個月買的。等坐飛機的前一天和當天看了看,還是53美元。感覺歐洲之內的航線價格比較平穩和便宜。機上乾淨整齊,提供點心和飲料。裏程可以累積到 Star Alliance 的夥伴,例如美聯航。
飛兩個小時就從布加勒斯特到達美麗的維也納。因為是在申根區內旅行,直接就走出來了。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國際都市。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維也納也是領土遼闊遍及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的首都。在20世紀以前是德文圈最大的城市。直到今天仍然是德語圈第二大的城市,僅次於柏林。
維也納有多瑙河女神之稱。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時代的輝煌為維也納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雄偉建築。而作為音樂之都則吸引了貝多芬、莫劄特和馬勒等眾多維漂兒音樂家, 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作品和文化遺產,使得維也納也成為一座遠近聞名和深受歡迎的遊學城市。
從布加勒斯特剛過來,有似曾相識但又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裡的建築非常的整齊,上麵乾淨下麵也乾淨。所有的樓保養得都比較好,有種一致性和高貴感。
從市中心有地鐵可以很方便的到達我們所租的私人公寓民宿。這次我們是提前一天臨時把公寓換了。因為之前訂的那一家地方有太複雜的住宿登記要求,不但要上傳護照,還要我們每個人進行一個視訊對話,實在是太煩人了。我們就換了一家手續簡便的。
我們這次住的民宿是比較古典的大樓。它的頂棚非常的高 (超過10英尺),感覺非常舒適寬敞。
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在歷史上有維也納音樂三傑海頓、莫劄特和貝多芬。他們三個都是在維也納的維漂兒。
維漂兒莫劄特的塑像紀念碑在 Hofburg 皇宮 邊上。草地上的高音譜號很有趣。奧地利很能幹,把音樂家德國人莫劄特拉到了他們這兒,把獨裁者奧地利人希特勒推到了德國那兒。連奧地利的巧克力上都是莫劄特的肖像。在維也納到處可見用莫劄特來命名的商品,包括巧克力、牛奶蛋糕、披薩餅、項鍊圈、布袋子、背包、衣服和飯店等。著名的莫劄特咖啡廳是莫劄特過世好多年後
才修的,其實可以說與莫劄特一點關係都沒有,隻是因為在離餐廳不遠的地方有一座莫劄特的雕像。
莫劄特的傳奇之處不僅僅在於海頓和他之間的師生關係。莫劄特還是共濟會成員並把他的「海頓爸爸」也引進了共濟會成了成員。所以可以說他兩個不隻在音樂上是師生,在理念和思想上也誌同道合。如果你對共濟會感興趣,我們專門有一期是介紹共濟會的 XXX 鏈接
海頓雖然知名度和曝光率沒有莫劄特高,他可是莫劄特的老師,被莫劄特敬稱為「海頓爸爸」。海頓也被稱為是交響樂之父和管弦樂四重奏之父。他年輕的時候是在匈牙利的一個貴族的城堡裡當樂師,直到50多歲才來到了維也納成了維漂兒。他一生有上百首音樂作品,最著名的是四季,還有一首就是皇帝頌。這首皇帝頌當中的一段就被當時的奧匈帝國拿來作為了自己的國歌。後來奧匈帝國一分為二,奧地利第一共和國也曾經沿襲了這首曲子作為自己的國歌。後來德意誌共和國一直把這首曲子當作自己的國歌的樂曲。
另一位尊稱海頓為父親的是貝多芬。貝多芬年輕的時候住在德國,是海頓有一次從英國回維也納的路上經過波昂見到了貝多芬。海頓鼓勵貝多芬說出小夥子才能不錯你這樣的才能得去維也納。所以貝多芬下定了決心到了維也納做起了當維漂兒。也就是在當維漂兒的這段時間,他學到了大量的東西。後來莫劄特年輕輕的早早的離開了人間,海頓更是把大量的熱情和技巧都無私的傳授給了貝多芬。如果說莫劄特的音樂讓你感受到典雅優美如沐春風,那麼貝多芬的音樂則完全是不同的風格,就像他的髮型一樣充滿了張力,狂野熱情。
海頓曾經對貝多芬說:“你有源源不斷的才思和靈感,好像有好幾個腦袋好幾個心臟,充滿了激情。但是你有一點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你的音樂裏除了有優美,除了有那些美好的東西,還會讓人有一種奇怪的不一樣的感覺。恕我直言,有的時候是悲傷是憤怒。” 是不是貝多芬把他這一生所經歷的坎坷以及當維漂兒所經歷的磨難,都融入了自己的音樂當中了呢?
這麼多人被維也納吸引的一個原因,就是那條著名的多瑙河。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所寫的「藍色多瑙河」被許多奧地利人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歐洲的第二河多瑙河發源於德國,途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莫爾多瓦和烏克蘭等十多個中歐和東歐國家最後流入黑海。
這首著名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傳統保留節目。在多瑙河途徑的我們剛離開的羅馬尼亞,也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圓舞曲叫做多瑙河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