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十億美金藏深山? 5旬愚漢癡尋20年


2003-02-24 00:00:00 by 東方日報

天津古鎮的溫家寶 江西山村的曾慶紅

波瀾壯闊的中國經濟改革已有二十多年,多屆政府主政其間,總理趙紫陽、李鵬、朱鎔基都趁機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如今鬥轉星移,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領導層世代大交替接近尾聲,國務院的「溫家寶時代」終於逐漸浮出水麵。

在海外輿論印象中,即將接替朱鎔基成為下屆總理的溫家寶,性格溫和、實幹,派係色彩較淡。據說溫家寶曾向身邊人士透露,其姓名含意是溫暖加上吃飽飯。溫家寶的這一解釋也可能是想說明,自己出身清貧無顯赫背景,今日成就完全靠自身努力。

溫家寶出身書香門第。天津北郊有一古鎮,當地人稱之宜興埠,溫家寶的童年就在宜興埠度過。然而溫家寶對親屬要求很嚴,其姑母長期在宜興埠居住未見沾過甚麽光。至於宜興埠居民,長期以來,連中央大官溫家寶與鄉親溫家寶是否同一人,都未搞清楚。

相對於低調的溫家寶,曾慶紅似乎比較肆無忌憚。八九年調中央工作後,曾慶紅共四次回鄉。在曾慶紅老家的曾氏祠堂門柱上,貼著這樣的紅對聯:「新中國四位將軍走出曾家,黨中央兩位領導出自敦睦。」進入村內,村民會十分自豪地向人介紹:「這是曾慶紅常委的家。」


鄧小平朱鎔基的賞識

溫家寶當年進京時,鄧小平曾稱讚他「黨性很強,不會隨風倒,工作有魄力,領導能力也強」。有熟悉溫家寶的人士指出,他最大特點是辦事認真,屬於思辯型,宏觀思維能力強。作為愛將,溫家寶還受到朱鎔基大力提攜。去年十月,朱鎔基和溫家寶視察國家統計局,朱總理嚴厲批評地方上統計數據弄虛作假之餘,特地請溫家寶講話以樹立威信。

去年北戴河會議前,朱鎔基帶著溫家寶出巡黃河,行程中他明顯將溫家寶往前台推。朱鎔基這些肢體語言用意再明顯不過,就是告訴外界,他堅定支持溫家寶接班。此外朱鎔基早前宣布,擔任總理最後一年不會再批出重大改革措施,此舉起碼有兩個正麵效應,其一:不給下一任添麻煩,繼任者免得為自己補鑊;其二是把一些建功立業機會留給下任,把施政空間留給溫家寶。

中國二十多年來經濟改革成果顯著,中國一些傳媒形容國家進入了太平盛世。很可能成為「盛世總理」的溫家寶,未來麵臨困難與挑戰不會比前任少。在諸多問題矛盾中,農村危機引發社會階層衝突加劇已困擾中央政府十餘年,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所作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農民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階層卻落在第九位,僅比社會最低階層即無業、失業、盲流人士好一點。

社會學家警告:現今社會階層分化加劇,億萬農民不滿情緒滾成雪球,後果將具毀滅性。曾主管農業的溫家寶自知任重道遠,「十六大」會後,他旋即翻山越嶺到貴州貧困縣,實地走訪山區窮苦農戶。溫家寶此行傳遞訊息很清楚:下屆政府將付出更大精力,設法解決廣大農民愈來愈弱勢的困境。

天津古鎮的大人物

天津北郊有一古鎮,當地人稱之宜興埠,那裏是溫家寶的出生地。據鎮上老人回憶:溫家寶祖父民國初年由市內遷居至此共三代,四九年國民黨軍隊敗退天津時火燒宜興埠,全鎮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溫家寶當時隨家人又遷回了市區,從此很少回來。

但溫家寶當選政治局常委後,許多宜興埠居民已在盤算打「溫家寶」牌提高知名度。鎮上的村民表示,宜興埠傳統上是小商小販聚居地,在天津市民眼中屬貧民區被人看不起。現在,宜興埠出了個大人物,宜興埠人也可以揚眉吐氣了。據了解,溫家寶對親屬要求很嚴,其姑母長期在宜興埠居住未見沾過甚麽光,當年溫家寶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時,鎮裏一些居民曾向其姑母查詢,得到答覆都是一句話,同名同姓而已。不過,溫家寶對親屬並非沒有人情味,前幾年姑母去世,當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曾寄來七百元錢。

一輩子未離開宜興埠的楊伯當年同溫家寶是鄰居,楊伯年近七十歲比溫家寶大九年。他回憶,溫家寶出身書香門第,父母都是中學老師,一家人平時住在一戶獨門獨院,同鄰居來往不多,隻在過年時相互拜年,溫家寶兒時也多在院內同兄弟姐妹一起玩,可以說,溫家寶童年是在宜興埠度過。不過,四九年後溫家搬回天津市區,溫家小院也多次改建換了主人。在楊伯印象中,多年前,溫家寶曾回過宜興埠處理祖墳搬遷事宜。

井岡山冒雪祭烈士

相對於低調的溫家寶,同是政治局常委的曾慶紅顯得很習慣走到台前,他在新政府中將充當極為重要的角色,他不但是主管黨務的黨內大管家,還可能是黨內主管港澳台事務的主要領導者,更可能當選國家副主席。

今年元旦剛過,江西下了一場十年未見的大雪。雪後初霽,一月九日至十五日,曾慶紅在陝西延安、江西井岡山和上海,進行了他就任政治局常委後最重要的一次個人視察活動。

一月十一至十二日,曾慶紅到茨坪鎮北山的革命烈士陵園祭奠。據當地人稱,那天,大雪封山,交通阻絕,革命烈士陵園的石階也被冰雪覆蓋,曾慶紅手挽一個由長青鬆製成的花籃走上山,在烈士陵園大堂內拜祭革命先烈。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是紀念中共紅軍將士陵園,其中設有數百位在二、三十年代死亡將士的靈位,亦有數十位早年在井岡山創建紅軍的中共領導人的相片,包括毛澤東和曾慶紅的父親曾山。井岡山人清楚地記得,一九八九年,江澤民擔任中共總書記後不久,曾慶紅就陪同江澤民一同上了一次井岡山。有人認為,曾慶紅的井岡山之行釋放的政治表態:讓政治老人們放心。

距離井岡山數十公裏遠的吉安縣錦源曾家村是曾慶紅的老家,村中心地帶是曾氏祠堂,祠堂門柱上貼著族人新近貼上的紅對聯:「新中國四位將軍走出曾家,黨中央兩位領導出自敦睦。」一入村內,村民十分自豪地向人介紹:「這是曾慶紅常委的家。」

尊敬父老

曾慶紅雖貴為中央最高層領導,但仍十分尊敬家鄉父老。居住在曾山舊居隔鄰的任老太太表示,曾慶紅八九年調到中央工作後,凡四次回鄉,曾山誕辰百周年時,曾慶紅回鄉探望村中族人,特別到吉安小學看望了當年的老師,在當地傳為佳話。

曾慶紅在江西住在井岡山賓館,當天當值的服務員熊娟表示,曾慶紅給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生活簡樸、平易近人。

熊娟表示,曾慶紅入住酒店當晚,拒絕住在酒店內最貴的套房,隻是選擇了一間普通的行政房。要求酒店為其安排的晚餐,隻是當地村民的家常食品竹筍、臘肉和青菜,他並且與工作人員每人一份,不搞特殊化。顏福玉以粗糙農家食品招待,曾也不嫌棄,吃得津津有味。

曾慶紅升任政治局常委,江西曾家村族人對前景充滿憧憬,正月初八日記者訪問曾家村時,村內正逢喜事,村民殺豬放炮地慶祝,喜氣洋洋,村民表示現在經濟好轉,生活寬裕,農民收入不僅靠幾分薄田,不少村民到外地打工做生意,賺錢的門路愈來愈多,他們希望曾家村出的常委能繼續帶領他們步上小康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