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十大技巧讓柴靜的演說感召了每一個人(圖)


2015-03-04 08:01:34 by coner2200

  《穹頂之下》數據造假匯總-第一季-知乎
  2015-03-03轉自知乎和四月網共和國經濟史
  按:無論這個紀錄片是要幹什麽,但最起碼的要求是事實和數據要真實正確。數據的誤差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是故意的造假,那麽就一定要問一下,為什麽要故意造假?
  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很多網友指出了這個紀錄片中大量數據是通過故意的誤讀甚至直接篡改,誘導讀者得出錯誤的結論。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一篇文章有一個數據故意造假,就已經完全失去了進一步討論的意義。
  更何況,這個紀錄片出現大量數據故意造假,那就不是“水平低”或者“不專業”的問題了。
  以下第1-10條轉自知乎網友Jun,環境保護從業者。
  本來沒有打算寫什麽, 但是突然之間手機被刷屏,然後大家的情緒一下子都被調動了起來,我覺得,雖然我是理工科,還是要做點什麽。
  這段宣傳片,柴靜用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來支撐她的結論,我一般習慣看數據都是看paper,還不太習慣看文科生擺弄些她自己都不懂的東西,我必須承認她的勇氣,但是同時我也有點氣憤,因為錯誤造假的數據對大眾的影響比煽情的鼓動來的更大。看著那一串串高大上的NASA, 技術統計局,國家監測局,大家都覺得這是多麽"嚴謹的"調查研究啊! 本人正好博士論文與emission有點關係,看著看著覺得有點不對,查了查資料,發覺幾乎每個數據都有問題。實在是有點忍不住了。
  以下是純技術討論分割線,我都附上詳細的引用資料,絕對比柴小姐專門唬人的大title來得詳細,歡迎理性討論。
  【1】6:10 有意混淆霧霾和PM2.5
  她問霧霾是什麽?然後一下子轉到PM2.5, smog不等於 PM2.5好吧,smog中有CO, Pb, NOx, PM, 還有SO2.怎麽邏輯上一下子就套換了呢 (Smog and Particulates:Pollutant Descriptions)
  【2-4】6:30 偽造采樣結果
  我注意到她的這款采樣儀, 是LIbra Buck pump, 看樣子是LP4的pump, 這個pump的工作時常是8小時左右,怎麽可以采樣24小時? 恩,她應該是背了好幾個大電池吧,不過我沒見著,而且額外的電池也不是標配 (http://www.buckservice.com/manuals/Libramanua%20L-4.pdf) LP5是可以工作20個小時的,不過她的型號不是LP5的。?
  你能告訴我你知道采樣膜本身應該是什麽顏色的嗎??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結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讓我來告訴你實驗該怎麽做吧, 采樣儀的測試範圍和靈敏度數據要有吧,空氣的濕度和風向條件要有吧,采樣儀的流量數據要有吧,什麽都沒有就敢上數據,數據就是垃圾。(說句老實話我根本不相信filter會黑成那樣,24小時,汙染再大,頂多是灰色,我實驗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沒有那麽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5】8:40 對圖片進行裁剪和後期加工
  這個是柴小姐NASA的碳密度圖,這個數據好像很神秘,其實他是這樣的。
  SVS: AtmosphericBlack Carbon Density (id 3668)
  ?這個是官方圖,怎麽樣?我截的是不是看上去沒有那麽恐怖? 因為這個圖是8-11月的數據,所以她可以隨意截出最槽糕的圖片,甚至人為調亮度,既然都是網上資源,幹嗎不直接連網絡而要截圖片?因為圖片是可以操作的。實際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東南亞,非洲,一些南美國家,都差不多。
  ?
  【6】12:41 編造並不存在的因果關係
  這個是最吐嘈的地方, 看到這個數據,我的早飯都噴出來了,來,先上圖看看。
  ???看清楚了嗎??圖的橫坐標是年份,縱坐標是各種死亡率。你能告訴我和PM2.5有一毛錢關係嗎嗎? PM2.5的數據在哪裏啊?你不要欺負我看不懂數據圖啊,尤其這個“複雜”的數據圖還有三個銷魂的多項式,放在右邊。我懶得截圖了,不過我隨便看了一下,如果X=0的話,Y應該是負的,而我隨便代一個X的數據,Y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根本不在圖表顯示之類。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做線性擬合。柴小姐太入戲了,我做學生的時候導師常教導我說,自己不是很明白的圖表不要去誤導人,看來不同人的職業操守是不一樣的。
  【7】改變數據口徑形成誤導印象
  這個是全國的PM2.5來源,我看著不對,因為PM2.5來源複雜,這個圖有點把問題太簡單話了,我知道,簡單的東西比較容易發揮,因為這時候的攻擊對象是煤。
  ?然後接下來,她又扔出來一張圖,是北京PM2.5的來源,現在這個數據顯示:31.1%來自機動車
  ?同學門要問了,為啥這附圖不把燃煤+燃油放在一起呢? 因為柴小姐要討論汽油了啊!放一起不就顯示不出汽油排放的害處了嗎!所以數據的“處理”是可以根據需要來玩的。當然,北京的數據我是有的(R. Zhang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這篇文章分析得很詳盡,關於汙染源也按照不同季節區分了,事實上,機動車的汙染並沒有那麽嚴重。我就是不喜歡為了自己的論點來manipulate數據,很惡俗。?
  【8】24.06 篡改資料的背景和時間
  全球化石能源燃燒強度表
  ?首先,你可以告訴我這是全球嗎, 嗎??你不要欺負我沒學過地理啊!南半球呢?這個圖說真的我不是很懂,什麽叫燃燒強度?怎麽測啊? 不過我稍微轉個彎想想,她們是想說二氧化碳的排放吧,因為大部分能源燃燒排放的是CO2, 於是我找到了下麵這張圖。
  ?這個確實是NASA2014年公布的CO2 emission的資料(Both Beautiful and Disturbing, a New NASA Visualization Shows CarbonDioxide Emissions Swirling Around the World)不過這個圖明明寫的是亞洲和喜馬拉雅地區。還有這個圖是超級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是個visualization,不是真實數據,雖然是NASA2014年放出來的,但是模擬的是2005-2007的情況,也是為了響應中美對於溫室氣體排放控製協議。柴小姐這樣隨便串改資料背景,為自己所用,還堂而皇之的拿出來show,我真是佩服。
  【9】更惡劣的:直接偽造數據
  接下來,柴小姐給大家普及了一個時髦的名詞,叫蒸汽壓。也就是Vaporpressure. 看著紅外鏡頭下的汽油蒸發物是不是很酷的東西?好吧,不懂vapor pressure的人自己自行補課吧,我要說的是數據。?
  柴小姐數據常常是信口就來,我該佩服她博學多才呢還是記憶力好呢。這個1升等於多少克的概念是不是很熟悉?學過中學物理的都會算吧。
  PV=nRT,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嗎,怎麽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裏的50Kpa, T是室溫,M是105.
  http://www.methanol.org/energy/resources/alternative-fuel/alt-fuel-properties.aspx
  接下來注意
  ?越來越入戲了。
  請看標準的汽車尾氣排放數據,就算是高標準的美國,每加侖CO2的排放(還不是全部尾氣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
  你是要告訴我1.5g比33g 多嗎???
  https://www.chargepoint.com/files/420f05001.pdf
  【10】直接在數據後麵加兩個零!!!
  這個時候我已經不想繼續看下去了。一般來說在學術界,你要一個數據錯誤,造假,manipulate.你的reputation就沒了,因為你就是這個水平。柴小姐這個錯誤百出的PPT還是越發來勁,最後再補一個吧。湊個整數(其實到處嘈點還很多...)
  ?這個加洲的數據,號稱來自空氣質量管理局。好,請看加州官網的數據。他是這麽寫的
  1970, CA's populationreached 20 million people. Total registered vehicles exceeded 12 million andvMT was 110 billion. Cumulative CA vehicle emissions for NOx and HCs were 1.6million tons/year.
  Key Events in theHistory or Air Quality in California
  柴小姐右邊是VMT ,也就是vehicle mileage traveled. (一年的裏程數) 那麽1970年是110billion,
  1billion=1000million,110=110,000million. 請數下,是4個零。 再看柴的圖表, 1970年對應的是1000000,我數了好幾篇,就是6個零。白白的多了10倍!!
  為嘛呀, 這個數據不用造假啊? 也不影響她的PPT的說教。我想了一下,覺得這個應該是水平問題。我想看看PM2.5的數據,結果我得出來的是
  ?原來這個數據1999才有,至於她們怎麽拿到1970-1999的,大家就自行腦補好了。
  最後,我不評價她的觀點,但是她敢拿假數據說話,還一定要把數據掛個官方的大牌子給自己做裝飾,我看一次打一次。如今網絡發達了,屁都不懂的人也可以google個事是而非的東西裝點門麵,大家在這方麵還是要多看看專家的觀點,畢竟他們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有著嚴謹的操守,而專業煽情的人,也應該專注在煽情上。
  以下轉自四月網網友張帥 http://www.m4.cn/opinion/2015-03/1265041.shtml
  【11】3%=一半?
  我承認這個表述當時令我非常震驚,我從來沒想到輪船的耗油量占到總石油消耗的一半,至於是不是失控當時還沒來得及想。
  查下來的實際數字是輪船用油占燃料油的比例接近一半(47%),而燃料油占總油量消耗量的比例是6.6%,也就是說,船舶運輸占石油消耗的比例是3%,這和一半差太多了吧。再怎麽考慮節目效果也不能把3%誤導成一半。
  【12】故意混淆經濟可采儲量、技術可采儲量和地質儲量
  “天然氣在中國無法大量開采的原因是中石化的壟斷,隻要開放就可以解決?舉例:9000億立方米可采儲量,隻開采了1000億立方米,根本原因是:70%資源被中石油壟斷。”
  壟斷問題後麵講,首先要說的是柴靜的團隊沒搞清楚產量、經濟可采儲量、技術可采儲量和地質儲量的關係。
  我也舉個例子,全球油氣剩餘技術可采資源量高達6000億噸和810萬億立方米,但是2014年油氣產量僅為41.5億噸和3.57萬億立方米。這也是因為全球石油巨頭不開放市場導致的?
  另外與其他天然氣大國相比,我國油氣發現和開采成本不斷攀升,截止2013年底,我國天然氣井日均產量不到3萬立方米,低於1萬立方米的占一半。如果真的把所有的技術可采儲量都開采了,大家估計就會罵中石化敗家子,搞得企業虧損。
  【13】故意回避有關事實
  “倫敦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減少霧霾必須降低煤炭消耗量增加天然氣用量,英國就是這樣變好的,所以我們也要大幅提高天然氣比例。”
  我能告訴你英國天然氣用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北海油氣田的開發嗎?天然氣生產出來當然要用啊,這不是因為有霧霾英國大量進口天然氣的結果。
  大家都知道用天然氣比煤炭要環保,問題是中國有那麽多天然氣來替代煤炭嗎?
  現在中國能源結構裏天然氣占比5%,但同時中國已經是天然氣第六大生產國和第五大天然氣進口國,未來這個數字還會增加。但依靠天然氣替代煤炭沒有任何可能,隻能很小幅度地替代。按照全球25%的比例,中國要增加五倍的天然氣需求,這哪裏去買啊?其他國家的人怎麽辦?
  以下轉自一位知名學者的微信
  扭曲手法一覽:
  1、女性煽情。使用大量移花接木的隱喻手法。開篇女兒腫瘤與霧霾聯係的隱喻,開篇後不久山西煉焦水體汙染移花接木到北京大氣汙染進行隱喻
  2、引用的數據曲線、方程畫麵快速掃過,很多數據去除單位、可參照指標,避免人們對其論據進行仔細深入查驗
  3、偽造數據,混淆概念,在油氣開采的表述上極為嚴重
  4、對中國經濟曆史與環境汙染史的解釋嚴重自我矛盾。大量場景、數據采自2004年,即中國經濟大規模起飛的初期,甚至更早的八九十年代。按照其引用的數據,中國的城市汙染反而是在減輕。
  5、對民營加油站的采訪(本片作為負麵例子)反而恰好打了自己“油氣私有、競爭就能提高效率”的嘴巴。對散煤(居民用或小微企業偷用)危害的敘述恰好證實了中國發展大型電站的正確性及正麵效果,也是打了她自己的嘴巴。作為典型的雲南宣威市更是一個以食品(宣威火腿)為主要特色產業的落後地區,其居民患癌是家庭燒煤取暖做飯,和工業汙染沒有任何關係,應當是類似非洲婦女土房子裏燒草烹飪導致肺病高發的類似情況,恰恰需要工業化進步解決問題。
  6、對西方如英國的能源-經濟曆史進行因果曲解,完全不提及七十年代英國北海油田發現對其經濟結構改變的作用及其效益。對石油管道。對英美混亂的工業網絡結構導致的低效率和技術停滯更是不會提及
  7、回避油氣行業的技術複雜性,以及如進行大規模係統轉換,社會係統尤其是中國這種大國係統的脆弱性
  8、對若幹官員、體製內學者的話進行斷章取義。同時利用部分部委的部分人員,尤其是發改委氣候變化司與能源研究所新能源板塊負責人的帶有部門利益傾向,對其話語進行結構再組織,為其所用
  9、結尾導向氣候變化主題,可能為下一步大招埋下伏筆。形象人物(南亞女性)的主張與必須積極參與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尤其是煤電設施、鋼鐵建材等工業產能建設的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直接衝突。
  唯一相對客觀的,是進京貨運車輛的油品品質問題,這相對較好的解釋了北京夜晚空氣顆粒物明顯增加的現象。
  結論:
  a、此片是政治事件,是中國“綠黨”勢力的裏程碑事件,要高度警惕。了解經濟史、工程史、企業史的人一般知道西方綠黨勢力對本國經濟尤其是大型前沿工程的壓製、拖累作用。
  b、技術上看,此篇做的還比較糙,煽情較重,科學、經濟學、社會學硬傷極多,大量行業從業人員,包括能源行業從業者、金融行業(相關行業投資、貸款)從業者都可一眼看出。與西方戈爾等勢力的直接控製本國科研機構進行高超包裝的手法相比,還有距離。這是好事,及早暴露,及早對其提起警惕。如果等到西方那樣病入骨髓,科研單位也被操弄,那就麻煩了。
  c、從而可以反推,此事尚為柴為核心的小團體所為,還沒有俘獲國家核心人員。
  d、以當前國內經濟形態發展,中國用煤高峰已經出現在2013年,未來將持續下行,霧霾已經開始日趨消散。相比開始好轉的霧霾問題,更應該關心的是河北、東北原傳統產業的就業人員的出路問題、銀行金融體係的壞賬問題,重型行業如何平滑過渡的問題。

  g、所有能一眼看出其中大量常識性弊病、移花接木手法的專業人員,不要再猶豫,應當捍衛理性王國的邊界。否則,我們的孩子們將最終生活在以道德溫情為始,以密不透風的思想穹頂為終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