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習近平含蓄警告各國:不要站隊美國限製對華貿易


2025-11-01 08:24:02 by 藍色的風信子

世界發達國家必須找出提煉稀土的環保的方法,不能再用那種讓提煉地斷子絕孫的高汙染稀土提煉法提煉出來的稀土。

下麵來自油管"汀見“頻道:

這段中國稀土的崛起史,如果有朋友聽得熱血沸騰的話,那我下麵就要講講中國的代價。中國的稀土資源,它分布總體上來說是北輕南重就是輕稀土,主要在北方,尤其是內蒙古包頭的白雲鄂博礦。在九十年代時曾經貢獻了中國差不多2/3的稀土,被稱為世界稀土之都。而中重稀土呢,就主要在南方,像江西的贛州,擁有全國30%以上的中重稀土儲備,號稱稀土王國。那南方的重稀土礦主要是風化黏土離子吸附性礦床。這個拗口的詞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它不是獨立的礦物晶體,而是以離子狀態吸附在其他的黏土礦物的表麵,那怎麽把它分離出來呢?就要用酸性的溶液去反複的澆灌,或者去浸泡那些黏土礦物。直到把稀土離子置換出來,這個呢,就叫淨出法。

贛州一開始呢,用的是池靜或者堆淨,舉一個是吧,礦土放在池子裏,一個呢是把礦土堆起來,然後用硫酸或者草酸溶液去反複的淋洗。那稀土倒是進出來了,但是酸性溶液卻滲透到了土壤裏去,導致土壤酸化和板結,不僅農作物絕收,而且整塊地就算是廢了。幾乎沒有可能自然恢複,隻能去重新開墾新田。而肺葉中的氨和重金屬呢,滲透到了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嚴重的氨氮汙染,超出國家排放標準十幾倍甚至上百倍。河裏的魚蝦藻類紛紛死絕。村民喝水要到幾公裏之外去挑水,搞得怨聲載道。

有的朋友可能覺得奇怪啊,就排放這麽囂張,當地環保部門不管嗎? 唉,當時各種違法的小礦主泛濫成災,根本就不對廢水廢渣做任何的環保處理。而政府的執法呢,完全失效。每日經濟新聞去做調查報道,有一名溫州的商人楊某,在記者保證不署名不拍照的情況下呢,透露了一些行業的內情。他說自己在贛州市信豐縣安溪鎮開發稀土礦,當然他沒有透露具體是哪個村啊,他說是那個村的村主任。主動拉自己來合夥開發,拍胸脯說一本萬利,那自己投了一百萬,確實收益非常可觀。每個月都有三四百萬的利潤,說投的這一百萬啊。其實開采成本要不了多少錢,主要還是用來打點各方。首先是村委會的幹部,每人給一萬塊,特別重要的幹部呢,還要送股份。然後是通過關係找當地的礦管局,環保局的人好處要給夠,所以後來礦產稽查局的人來檢查,他一點都不擔心。他說上上下下的關係我們早就打通了,那當然村民也要給一點錢,村裏每一家每戶送了一千塊的現金。所以這就是為什麽政府執法失效。

那除此之外呢,還有村民盜采盜挖。就當地村民啊,一到晚上就三三兩兩的用鋤頭挖,用扁擔挑把礦土運到家裏邊,然後用最簡易的土法來提煉。有一名村民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他家本來有果園,每年呢有八千塊左右的收入。後來采礦的廢水流到了果園,果樹就隻有葉子不結果了,那他沒收入了,而礦上給的賠償非常少,每畝地隻給兩百塊,那村民一方麵。非常痛恨那些礦主,但另外一方麵又無計可施。為了挽回損失,他們隻好自己也去盜采稀土。村民就跟記者說,不然怎麽辦,我們也要活著呀。所以當時的現狀就是這樣。有錢的和村幹部和當地部門沆瀣一氣,上千萬的賺,沒錢的呢?悄悄盜采,能撈一點兒是一點兒。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留給當地的是滿目瘡痍的山體。幹涸有毒的礦坑和疾病纏身的村民。

2011年,國家環保部等多個部委在贛州進行了調研發現,整個贛州廢棄的稀土礦山就有302座。殘留的尾礦廢渣有兩億噸,毀掉的山林麵積有97平方公裏,汙染的情況觸目驚心。當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除了要堅決打擊盜采盜挖和非法小礦主以外呢,還提出了一條。堅決取締實境和堆鏡工藝,全麵推行原地鏡框工藝。這什麽意思呢?就是前麵咱不是說了嘛,就不管是持鏡還是堆鏡,都要先把礦土先挖出來,然後再堆到池子裏也好,或者堆到堆場裏也好。那挖礦土的時候呢?先砍樹,然後除草,然後剝離掉表層土壤,這樣才能找到礦層那所到之處植被土壤。生物群落都被毀掉。留下了大片大片的赤裸山頻繁的發生泥石流和山體塌方。

那為了改變這種惡果呢,就提出了原地淨礦法,就是說不用再把礦土挖出來了,而是直接在礦區的山體上鑽洞,往裏邊注入化學溶液,讓稀土離子在地下就被置換,然後再把溶液抽出來。這樣呢,一是不需要再挖山了,減少了山體的裸露,二是肺葉要抽出來嘛,它就不會再四處亂排放了。聽起來挺不錯的是吧? 但是請注意啊,就是實際情況下,溶液不可能被完全回收,還有一部分會滲透到地下,而且滲透多少你也不知道。結果就是表麵上看起來山體好像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看得見的汙染排放呢,也都減少了。但是汙染其實是在地下緩慢的滲透擴散,土壤和地下水還是遭殃,而且還更隱蔽更持久了。那這種方法本質上呢,就是把一部分汙染。從明處轉移到了暗處,用當時一些科研人員的委婉的說法啊,就是很難說哪種汙染更可怕。根據估算,贛州即使不再有新的汙染,對現有汙染的治理也至少需要七十年。要投入380億的資金,

再看北方跟南方的離子型稀土礦不同,北方的稀土礦呢,主要是碳酸鹽岩型的晶體,它倒是不需要用浸出法了。但是在稀土冶煉的過程中,依然需要大量的強酸和有機萃取劑,每提煉一噸稀土的氧化物,就要產生八到12噸的廢渣。廢液不僅含酸含重金屬,還含有放射性元素。一旦攝入到人體,就會導致胰腺癌,肺癌還有白血病等等。包頭市的近郊有一片著名的黑湖,它不是天然湖泊,而是人工圍出來的稀土尾礦湖,專門用來排放白雲鄂博礦的稀土廢水。整個湖麵大概有十平方公裏,湖邊沉積著一層厚厚的黑色硬殼,湖水渾濁烏黑,裏邊沒有任何生物存活,就像大地上長出來的一顆毒瘤。

附近的村莊原本盛產西瓜茄子番茄,但是從八十年代末開始。農作物大麵積減產,隻開花兒不結果,或者偶爾長幾個果實出來呢?也是又小又畸形,還散發著一股難聞的氣味。到九十年代坐不絕收土地撂荒,方圓幾裏寸草不生。農民養的牛羊啊豬啊雞啊,都莫名其妙死了。附近居民常年吸著含有化學溶劑蒸汽的空氣。空中的粉塵清晰可見。當地有一個星光三村,家家戶戶都有患胸肺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的病人。十年的時間,人口從兩千驟減到不足三百人。一位姓何的村民跟記者說。它因為汙染問題上訪了二十年,最後政府承諾給當地的村民異地安置,但是建好的安置樓呢,有產權爭議,遲遲不能入住,大家隻能在汙染區裏邊繼續煎熬。

這就是稀土這個行業的汙染,它並不是某個點某個具體環節,而是從開采到冶煉,再到尾礦存儲的一整條生產鏈。近幾年來,中國開始推行生態修複工程。在稀土產區投入了巨資治理,比如說給尾礦新建防滲透層,在生產環節更新回收係統等等,那效果當然是有的。但是現實是過去的汙染破壞麵積實在太大。而生態修複的周期本來就漫長,數十年上百年都是有可能的。更不要說還有一些汙染,它本來就是不可逆的。

當然客觀的講,中國稀土的低成本也有其他因素的貢獻,比如說共生礦優勢。就像包頭的白雲鄂博礦,他最初開發呢,是因為其中有豐富的鐵礦,稀土隻是作為伴生產品來提取,就多少帶著點順便為之的意思。這樣稀土的開采和運輸成本都可以跟鐵礦分攤。就降低了稀土本身的邊際成本。再比如說規模化優勢。從2015年以後,中國陸續把國內大大小小礦山整合成了六大集團,都是央企和國企,到2021年底又把其中三家進一步組建成了中國稀土集團。那理論上來說,規模化的生產和產業鏈的完整會大幅度的提高生產效率,也就能攤薄固定成本。但是央企和國企的行事作風,相信大家也都心裏有數,這最後到底是降低了成本還是增加了成本呢?這個恐怕也不好說。

總而言之,中國稀土能打到白菜價,最大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極低的環保約束加上廉價的勞動力。這是無法回避的。說白了,給世界家人們把價格打下來的本質就是把健康和環境的承重賬單轉移到了自己家人們頭上。

有的人說,中國稀土呢?隻是以前才靠低成本取勝,但現在不是了,現在主要是靠分離提煉方麵領先的技術優勢。這種說法呢,有一定的道理啊,要中國最初一些關鍵的技術專利都來自於美國日本。但在後來確實大幅度的追趕提升迭代出了一套技術優勢,這在重稀土領域尤其突出。這確實是個事實。不過請大家注意一點啊,就技術優勢有兩種,一種叫做創新密集型技術優勢,另一種叫做工程密集型技術優勢,比如說芯片。這就是創新密集型技術優勢。它並不是某個單一學科的飛躍,而是整個科技生態體係的完善和進步。如果要卡人脖子呢,就得用這種,因為它門檻高,別人要想追趕呢,得從基礎科研行業專利複雜工藝和精密製造等各個方麵。來下長期功夫,那得有個一代兩代人的時間才行。而稀土呢,它是工程密集型的技術優勢,它主要是靠多年生產實踐中的配方微調流程調度。汙染治理經驗積累出來的,它的核心是規模產業鏈熟練工藝和人才隊伍。不是說它沒有門檻啊,但是有一說一,門檻確實沒有那麽高。別人要想追趕,雖然說也有難度,但是這難度呢,很大程度在於成本顧慮和社會的接受度上。說到底。同樣是技術優勢,用工程密集型來卡脖子,隻能把人給逼急了,而用創新密集型來卡脖子,那倒真有可能把人給逼軟了。

還有人說,中國稀土雖然確實在環保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這也是用環保換發展的必經之路,不然哪來的現在的戰略優勢呢?啊,格局放大一點,目光放長遠一點,巴拉巴拉巴拉。我想說的是在宏觀層麵,中國確實贏得了戰略優勢和話語權,但是在國家內部,既得利益者和承擔最大代價的人,從來就不是同一批人。事實是。在稀土中國家獲得了地緣政治籌碼和產業控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獲得了財政收益,大型國企和各種盤根錯節的關聯資本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和全球議價權。但是礦區的基層工人,他們並沒有獲得同比例的勞動報酬,也缺乏從業疾病的醫療保障,生活在周邊汙染地區的民眾也並沒有獲得妥善的安置和健康損害的相應賠償。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戰略優勢的榮耀和回饋,隻是整條產業鏈中被忽略掉的過濾層。還有汙染物並不是靜止不動的,他們會在空氣土壤河流和地下水裏邊擴散。會隨著農作物養殖產品傳播。所以有更多人雖然不生活在汙染地區,但是依然在承受著潛在的隱性傷害,而他們甚至從不知情。說到底,收益集中到了少數人手裏,而沉痛的代價卻分散到了更廣大的公眾身上,這才是中國的稀土奇跡在社會層麵上的真實瘋漲。

所謂發展的代價必經的彎路,時代的陣痛,這是一套很好用的敘事邏輯。但是當我們被這套邏輯說服的太久的時候,也請不要忘了再追問一句,用汙染和健康所換來的優勢,最終有沒有反哺到社會公平,還是越發加劇了再分配的不公?國家的強大到底有沒有帶來人民的尊嚴? 還是僅僅建立在沉默和犧牲之上? 今天就說到這裏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