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別高興太早!華郵警告:美中協議僅是“1年緩刑”

隻有登錄用戶才能發表評論,點擊此處登錄    返回新聞帖
彎刀月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9:10:00
真要是暫緩一年,李成剛就變李鴻章了
東方華夏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9:01:09
做PhD搞科研的賺錢不多,但仍然有人做。IT金融這種收入的專業是很少的,大多數專業
都沒那麽高的收入,仍然都有人做著。
Observerx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8:26:07
下麵就是炒稀土價格咯,黃金可以歇歇了
Liantao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7:47:45
樓下別裝B太過份

中國有成千上萬家稀土加工廠 大大小小 沒有什麽高精尖的

稀土生產不過就是就是用物理或化學手段的金屬分離。隻不過中國企業做得多 有些加工工藝可能比較高效,加之規模大,環保成本/人工成本比較小 所以有價格優勢。

世界很多國家也都有稀土生產

中國的稀土存量雖然大 但也不過是已探明儲量的1/3 左右。 沒有什麽不可替代的。隻是西方國家如果沒有回家幹預 私企拚不過成本 發展就會比較慢。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5:52:17
樓下又出來一位盲目自大,但對於製造業一竅不通的人。不過無所謂了,你們的認知還在很多年以前。中國的材料業不如日本和歐洲?你們的消息太閉塞了。以我自己在的高分子材料為例,大概三四年前我的歐洲同事就在抱怨,BASF將最先進的材料生產都放在中國了,導致我們必須從中國買材料來進行生產。BASF為什麽這麽做?因為全世界製造業的主幹在中國,所有製造業的上中下遊都隻有兩個選擇,或者到中國參與技術競爭,或者最終因為缺乏競爭技術落後而被淘汰。特斯拉選擇在上海設廠也是這個原因。明白了嗎?真心建議那些不懂材料,不懂製造業的人們別再誤導美國決策層了。你們的發言,就像章家敦一樣,最終隻會害了美國!
tz2000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5:25:08
文學城有個網友的博客寫的很詳細,美國大約1年內軍用稀土完全沒有問題,2-5年民用稀土會基本解決,當然這不是舉國之力,而是舉世界之力,誰叫係豬頭和慈溪一樣向全世界宣戰,3年後不僅稀土不會成為武器,中國的稀土會被各國加大幅關稅。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5:09:39
眾所周知,中國在材料科學上落後日本和歐洲,比如鋼的品種,因此假設日本和歐洲沒有能勝任稀土人才和技術是很武斷的,因為材料科學應該也是相通的。
teddy153153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5:05:00
至少目前美國聯合盟友的稀土合作,可以肯定是虛張聲勢的政治秀,目的很簡單就是把這個虛假的陣勢當成籌碼而已。我想目前的中美兩國的談判專家都是心知肚明,比如美澳合作的稀土項目,就是明顯的政治秀。更不用說,美國同泰國等國的稀土合作。因為都是為了各自利益,並不是稀土本身。美國用關稅壁壘的武器,威逼利誘達成的協議,怎麽可能產生預期效果。不僅美國的合作方不會預期稀土產生,川普自己也不會樂見稀土產生,除非川普真的是國王。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4:44:19
樓下,我沒有說二戰時美國將生產線從民用轉為軍用簡單,那也是要許多不同領域的人才齊心合力才能做到。而我說的是可能性。美國當時有那樣的工業基礎,所以在不考慮開銷的條件下可以做得到。而二戰時的中國沒有工業基礎,也沒有人才,就算花多少錢,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建立像美國那樣的軍工生產能力。同樣的,現在中國以外的稀土生產,沒人才,沒廠房,沒設備,甚至連大學專業都沒有。就算你把美國一年的GDP投進去,也是不可能在5年內建立一個不依靠中國的完整稀土產業體係。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4:39:52
與稀土接近或相關的技術在歐洲和日本很可能已經有了,並不是一張白紙。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4:35:54
二戰時期是因為美國本來就有生產飛機,輪船,汽車卡車的生產線,然後緊急轉換為生產戰機,戰艦和戰車。
-------------------------------
不是像你說得那麽簡單的,不是多加幾條生產線就能解決的,30天生產一條船與5天不到就生產一條船是有技術壁壘的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4:27:46
二戰時期是因為美國本來就有生產飛機,輪船,汽車卡車的生產線,然後緊急轉換為生產戰機,戰艦和戰車。如果放在當時的中國,就算再多錢也不可能,因為中國既沒有工業基礎,也沒有技術人員和 產業工人。現在中國以外的稀土產業就像二戰時的中國一樣,什麽都沒有。再舉個例子,給你一萬億美元,你可以讓一粒種子在一天之內長成幾米高的參天大樹嗎?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4:19:47
樓下那位還是不死心。好吧,假設習近平和賴清德一樣腦袋被驢給踢了,中國稀土產業就要像台積電一樣,將產能轉移到台灣(中國大陸)以外。還是那句話,5年以內沒戲。不是習近平權利不夠大,而是這麽短時間建設產業鏈根本不可能!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4:16:40
把時間推回到二戰,當時有些事在和平時期是無法想象的,比如大規模快速地生產飛機和船,這些在當時被許多技術界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就是在政府的積極下發生了。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4:11:37
美國不會自己單幹的,美國可以聯合歐洲和日本的力量來共同克服技術上的困難。當這件事嚴重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時,美國必須全力以赴。再有,生產端很可能都在國外,美國正在積極尋求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就是一例。
GoldenEar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3:29:44
我不是技術專家,可從網絡上的知識或者查查CHATGPT都可以知道,有些稀土產品特別是重稀土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而幾乎所有的重稀土(Dy、Tb 等)都來自副產品礦,美國沒有相應產業基礎。這就是為什麽美國僅僅是一些輕稀土產業的最重要原因。美國沒有母產業來生產順帶就提煉了重稀土,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說鎢產業,美國根本沒有,那就不能鋱、鏑、銪等重金屬。這就是產業鏈的問題。好像重金屬在產出的比例中是千分之一甚至更低甚至幾乎為零,還要看不同的礦床。中國產出的鎢可以進入市場循環,美國的可以嗎?這還是僅僅的一種或幾種,美國能夠自己來生產所有的麽?不懂就去查吧!哈哈哈。說真的,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確實也是產業鏈問題!美國可以說,基本做不到!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3:16:21
再說說美國現在化學和材料專業的現狀。在製造業工作的研發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絕大部分都是有碩士學位,而科學家這部分應該一半左右有博士學位。本科畢業的學生沒有任何做項目的經驗,基本上不會成為研發人員。而在美國的大學,同一所學校的不同專業的本科花費相似。而化學係的研究生相對開銷要低一些,因為做TA的比例較高。也就是說,學計算機,電子工程以及金融業這些專業的學生,隻是在研究生階段花費要小於學化學和材料的。但畢了業以後,IT和金融專業的學生,有碩士學位的在五年內工資很容易超過每年20萬,很多甚至到達30到50萬。而做化學材料的博士生,即使10年以上的經驗,也不過在15萬以下。這還不算IT金融專業的工作環境遠遠好於化學材料行業。樓下幾位明白了沒有?靠著我們這些心灰意冷的材料化學科學家們,是不可能建立起美國稀土產業鏈的。美國政府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華爾街的分配體係,重新振奮我們這些人的信心。不然的話,美國非但無法生產稀土,還會繼續失去更多的製造業。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2:49:45
樓下,真心建議你去一個大型的化工廠(如煤化工,石油化工或是煉鋼廠)去看看再來和我討論。我從來沒有說美國做不到,而是說,美國如果全力以赴,10到15年可以做到。大規模製造業的生產,不是錢多就能解決問題的。就像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稀土產業也絕不是5年內能完成的。實話實說,我對於美國政府能不能堅持10年不抱太大希望。我們這個行業(化學和材料)的科研人員真的對於這個行業在美國的發展不抱希望。沒有人在美國會因為愛國而去做這個行業,都是市場利益驅使。現在幾乎沒什麽年輕人願意做這個行業,老人們或者等退休,或者轉行。這個趨勢在短時間內不會變化,也不會因為美國政府的短期投資而改變。美國政府需要做的是千金買馬骨,並且是長期的做,才能恢複我們這些人的信心,才有希望。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2:27:19
隻影向誰去,你認為原子彈是個很簡單的事,問問中國用了多少時間,而且是舉國之力,更有來之蘇聯或多或少的幫助,而美國從無到有僅僅不到3年。美國和歐洲日本之所以在稀土上沒有動力不是因為技術怎麽怎麽難,而是私企沒有利潤,政府不重視,政府不重視的根本原因還是出錢的問題。但是一當它變成了國家安全的大問題,錢就不再是問題,別以為中國可以長期把持這個領域的。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1:43:09
第二步才是量產。這應該是10年以後的事。因為即使實驗室能夠在5年內將這些技術研究出來,但美國根本就沒有任何生產這些大型分離設備的工廠。我自己曾經參與過新材料製造業工廠的建設到投產。從最初的設計,到建廠,到買設備,到培訓人員,到試生產,到量產。不要說萬噸級別的,就是年產幾千噸,都不是5年內能夠做到的。這還是在現有技術,人員以及設備都沒有任何限製的條件下。其實如果反中的人們感興趣,可以看看中國上海寶鋼集團經曆的多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可以說,美國想要建立稀土產業,要比當年中國建立寶鋼還要困難得多。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1:35:55
反中的人們總是到處秀他們的無知。美國如果真的想要發展稀土工業,將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實驗室的研究。有人會問,以前美國不是有稀土分離技術嗎?不好意思,以前美國的稀土分離技術生產量太低了。那種用分離柱來分離的方法,和中國現在的技術,就是牛車和火車的區別。美國如果花幾百上千億去複製當年的牛車,那麽隻能說美國政府以及研究人員都和反中的人們一樣都是材料學的白癡。而想要發展新的稀土分離技術,美國大學研究所根本沒有這些專業,隻能讓相關的無機化學以及無機材料學專業的研究人員來轉行研究。如果美國能夠在5年內將10幾種稀土的分離技術在實驗室規模上解決掉,這已經是奇跡了。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1:29:01
TO jw2009,你真是夠搞笑的,拿生產原子彈和生產稀土對比。這完全不是一回事。製造原子彈最難的是理論以及原子彈的設計。在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以後,至於生產原子彈並不十分困難。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都可以自己生產原子彈,而伊朗如果不是以色列拚命攔著,也早就生產出來了。因為生產原子彈用的高濃度鈾所需很少,基本上是實驗室級別的作坊就可以做出來了。而稀土完全不一樣。且不說稀土種類就是十幾種,我們現在說的生產是以幾十萬噸級別的。把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這四個國家綁起來一起做,也做不到萬噸級別。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1:01:08
發展稀土工業,美國可以與歐洲國家和日本聯合行動,加快進度。
nanoptics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0:31:25
一年後美國稀土生產會大為改善,足夠了
jin_yin_hua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0:31:21
當初美國是製造業大國,弄個曼哈頓計劃不難,況且是軍工產品,可以不惜代價. 現在已經不是了.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0:25:05
當著美國,歐洲和日本啟動國家力量,他們的實驗室會比中國差嗎?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10:22:27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9:46:44樓下又在替我們在美國的材料資深科學家們許下豪言壯語了!最多五年美國解決稀土?難道樓下那位是打算自己回大學重修化學和材料課程,然後自己來搞研究生產?如果自己不打算赤膊上陣,那麽請你也不要替我們來吹牛。因為靠我們在美國的材料化學家們。需要至少10到15年如果美國政府全力以赴。但如果到下屆政府又變天了,那麽你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美國稀土自由了!
-------------------------------------------------------------
不要賣弄小聰明,當年的曼哈頓過程用了多少時間?不到3年!稀土的主要問題不是技術而是環境汙染,但是美國計劃生產的稀土並不在生產。當著美國和歐洲感覺到中國在用稀土在威脅時,會動用國家力量的,什麽15年!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9:46:44
樓下又在替我們在美國的材料資深科學家們許下豪言壯語了!最多五年美國解決稀土?難道樓下那位是打算自己回大學重修化學和材料課程,然後自己來搞研究生產?如果自己不打算赤膊上陣,那麽請你也不要替我們來吹牛。因為靠我們在美國的材料化學家們。需要至少10到15年如果美國政府全力以赴。但如果到下屆政府又變天了,那麽你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美國稀土自由了!
jw2009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9:19:52
美國正在全方位啟動自己的稀土計劃,需要一點時間,最多不會超過5年。當著3年後中國看到美國自己的稀土產量開始成型時,中國隻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用白菜價傾銷稀土,希望用市場擠掉美國的稀土,這時的美國可以反用自己正在上馬的稀土產業逼中國傾銷,用白菜價收購中國稀土,用中國的稀土牌打中國!
RomanticOnly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9:09:00
百分之百堅持不到一年,半年都不太可能。
寶刀屠龍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8:49:11
社論發出強烈警告:決策者絕不能因貿易戰的暫時停火,而忽略了強化美國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稀土依賴的迫切需求。這些稀土礦物不僅是高科技產品的必需品,更是製造戰機、導彈等軍事硬件的關鍵原料。
===================
華盛頓郵報,為什麽不在拜登時期發出警告?
川普一直在努力幫美國重建供應鏈,無論是稀土,金屬,藥物還是芯片
但貌似媒體對他一直是攻擊,說他擾亂市場,推高物價等等
時不時來看看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8:46:47
華郵這是見不得川總開心1年?
霧蒙蒙雨霏霏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8:32:07
美國總統任期隻有四年,如果考慮到每四年的大選,實際有效操作期隻有三年多一點,所以有一年協議就算一年。下一屆如果反對黨上台,又如法炮製,把大部分行政命令又翻回去,如此往返到永遠。
江東才子 發表評論於 2025-10-27 08:24:10
消息沒有流露出來,美國到底做了那些讓步?現在放出來了消息隻是美國取得的成績
頁次:1/1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34, 共34  分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