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在國會撥款、政府關門或預算案談判中,確實存在民主黨在關鍵時刻做出妥協,而對方後來沒有履行某些承諾或改變路線的情況。以下是幾個典型案例與機製因素:1. 2018–2019 年的漫長關門(牆經費爭議)在 2018–2019 年的那次長達 35 天的政府部分關門中,爭議核心是對南部邊境牆的撥款。那次衝突裏,民主黨在某些階段確實需要在是否同意繼續撥款、短期延期“臨時撥款(CR, continuing resolution)”等方麵做出選擇,而在事後有批評指出:即便妥協了一些程序上的票數或短期撥款,但共和黨方麵並沒有在邊境牆問題或移民政策上做出實質性回報。 這種妥協與被食言的經曆,給民主黨內部和其盟友留下“對方不會信守承諾”的記憶。2. 較早的撥款爭議和短期 “繼續決議”(CR)妥協在較早的撥款和預算衝突中,國會常通過“繼續決議”讓政府暫時繼續運作,以避免立刻關門。這常被視為“折中”的方式。很多時候,民主黨支持短期繼續決議(即妥協)是為了爭取更多談判時間或避免更大政治風險。但後來對方可能在主張的實質議題上拒絕讓步或拉高談判門檻。例如,在 1980s 和 1990s 的幾個撥款爭端裏,雙方常常在繼續決議上有讓步,然後在後續議案中繼續爭鬥,而妥協方難以完全拿到預期條件。 3. 製度與信任缺位的結構使得背信風險高更根源的是,美國的撥款與預算機製本身在政黨極化下已變得很脆弱。即使某次妥協裏達成口頭或方向性承諾,也難以在後續立法或規則裏強製兌現。再加上雙方內部極端派係或分支常對“讓步”持懷疑或反對態度,使得即便領導層答應的妥協也可能被黨內其他成員否決或扭曲執行。在一篇較新的分析裏就指出:“A key grievance on the Democratic side is that … the Republican majority promised that it would seek compromise on several key disagreements … But these disagreements were never resolved or even seriously considered.” 這句話正說明:過去民主黨在讓步換條件時,往往期待對方在“關鍵爭議議題”上履行承諾;但對方(共和黨多數方)並未認真推進那些承諾。
-------------------------------
你有冇搞錯,華人的龍蝦黨你見得少了。一機會去發放福利的地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