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Neuralink首位受試者近況曝!"大腦晶片"徹底改變生活

隻有登錄用戶才能發表評論,點擊此處登錄    返回新聞帖
銀河的天空 發表評論於 2025-08-25 02:42:22
就跟打疫苗一樣,看起來都是幫助人,其實都是控製為最目的。
銀河的天空 發表評論於 2025-08-25 02:41:27
表麵上好像幫助了殘疾人,慢慢的把沒有政治頭腦的人,以及正常人都潛入芯片,人類走向殖民,就如電影《第九區》 和《饑餓遊戲》裏麵的電子人口,
駐日評論員 發表評論於 2025-08-25 00:05:49
牛啊,真給弄出來了
------------------------
從芯片植入到實際應用,是否需要訓練,比如將腦電波翻譯成實際的指令
ChatGPT:

你問得非常關鍵 ???? ——這其實是腦機接口成功與否的核心問題。
答案是:需要訓練,而且是雙向的訓練(人適應機器、機器也適應人)。

1. 從腦信號到指令的挑戰

大腦發出的電信號(神經元放電)並不是“現成的按鍵指令”。

芯片采集到的是 一堆高頻電位變化,類似於“電波噪音”,需要算法去 解碼成有意義的動作意圖(例如:想把鼠標移到右邊)。

每個人的大腦活動模式都不同,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也會變化,所以必須做個性化校準。

2. 訓練的過程

初始階段(校準)

用戶會看著屏幕上移動的光標或目標物體,嚐試“在心裏跟隨移動”。

係統通過機器學習算法,把神經信號與“目標方向/動作”對應起來。

這類似於“鍵盤輸入法”第一次使用時的學習過程。

反饋階段

用戶嚐試用“想法”去控製光標或選擇按鈕。

係統不斷優化解碼模型,過濾雜音,提取更穩定的信號。

熟練階段

一旦模型穩定,用戶幾乎可以像自然動作一樣,僅憑意念移動光標、點擊或輸入。

Neuralink 的 Noland Arbaugh 說過:“剛開始像學一門新技能,現在已經變得自然而然了。”

3. 類似案例

斯坦福大學的 BCI 實驗中,患者需要 數周訓練 才能流暢地用腦信號打字。

Neuralink 的測試者則表示,前期花了一些時間,但最終可以 日常連續使用 8–10 小時,比如玩《文明》或控製智能家居。

4. 小結

是的,需要訓練。

訓練分為 係統解碼訓練(AI算法學習)和 用戶大腦訓練(學會如何發出穩定的“指令性思維”)。

一旦訓練成功,使用體驗會變得相對自然,甚至接近“下意識動作”。
胖得理直氣壯 發表評論於 2025-08-24 22:12:09
真的真的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internuts 發表評論於 2025-08-24 21:30:59
revolutionary
頁次:1/1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5, 共5  分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