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林語堂的“明快”中文打字機如何重現世間?

隻有登錄用戶才能發表評論,點擊此處登錄    返回新聞帖
karlheinz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20:08:30
胡人改善了部分漢人的顏值,原始漢人大部分都醜得一批
東西風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13:38:09
說起中文打字機的曆史不得不提1919年出的中文打字機“舒式華文打字機”是中國第一台實用打字機(可打7萬單字)三四十年代在國內廣泛使用,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任然有單位在用,樓下“總是糊塗”提到的可能就是這款機器,至今還有台機器成列在紐約的曆史博物館。設計者是當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總工程師舒振東。
ltrics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12:37:39
發音量支撐符號量,但五胡亂華、遼、金、蒙、滿的入侵不斷摧毀漢人反複建立起來的發音量和符號量。
撐起中國文明的,是商周到南宋期間的那些漢族政權。
如今中文實際上是滿漢語,發音量和符號量都極為幹癟,他們依靠滿清的屠刀最早傳播在華北、東北、西南、華中。如今僅剩東南沿海遺存曆代中原各種族群的語言:以晉、秦、楚為代表,分別表現為閩南、廣府、客家,江東楚子集團則是江浙滬為代表。這些語言都有入聲,這是古漢語重要的特征,但在普通話中完全消失。落後的滿清偽漢語又經過中共鎮壓東南沿海,施行“推普”,結果是把中國最後的漢族文明滅絕掉。這意味著整個中國都在“支那化”,思想文明要靠大量發音、符號,和複雜且科學的語法支撐,現在東南沿海的思想也在退化,所謂當代的先進文明全靠作為編程語言乃至被廣泛用作於各專業基本工具的羅馬字符支撐。令人嗔目結舌的是,胡虜全麵侵略中國近1800年至今,他們幾乎沒有增加漢語的絲毫發音量,充其量是一種簡化和縮編,僅靠少量幾個發音就想反複用在大量字符上,最後不堪重負,用字越來越少。東南沿海一些常用字詞,如今直接翻最古老的韻書,仍逐一被印證。
總是糊塗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10:19:12
六七十年代時中國不少單位都有中文打字機,好像有一個很大的裝鉛字的盤子,要熟記鉛字位置的打字員把字找出來再打出來,很慢。
LaoChiu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09:27:08
在台灣旅遊時參觀台北近郊的“林語堂紀念館”,有林大師個人搞中文打字機的記述,但未得瞻實物。感覺是有過設計,但遇到技術難點而未獲成功。算是中文打字機的早期探索者吧,令人敬佩!
XM25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08:32:00
神奇的是能把偏旁部首拚裝在一個方格裏,不知道是怎樣做到的。
相信事實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06:51:34
打字機不是中國發明的,電腦打印前漢字打字機一般來說都是通過機械方式從幾千個漢字鉛字裏找到需要的字,然後挑出來打在紙上。那麽多漢字鉛字的盤很大,當然也很重。

如何方便快速的從幾千個字裏麵找到需要的字就是各種發明的關鍵啦
Huilianghu5 發表評論於 2025-07-26 06:13:42
計算機漢語輸入和打印出現前,漢字打字機在很多單位都在應用。明快打字機接近漢字部首輸入法,隻是增加了機器搜索過程。而普通漢字打印機是直接找漢字的鉛字。我用過,很慢。一般打在複印蠟紙上,油墨複印。不常用的漢字也有鉛字備用,需要時另時換上。
頁次:1/1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8, 共8  分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