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國土安全部撤銷臨時保護令 50萬人將被驅逐出境

隻有登錄用戶才能發表評論,點擊此處登錄    返回新聞帖
靈動的雙子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16:16:10
既然川普總統早就說了居住在某州的海地人吃貓,ICE可以直接去那裏抓人了,反正他們都在那裏群聚。
Capitaltwo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13:30:51
可以把這50萬人送去烏克蘭或者加沙。
GOATMESSI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12:18:38
在一個戰亂國家夫妻倆生9個孩子,細思極恐,大家想想這是為什麽?全是和平教的人礦!
GOATMESSI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12:16:35

北美遊子2020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09:27:13
一言難盡啊。認識一個美國白人老太,他們所在教會幫助這些阿富汗難民安家,為一個家庭就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這家人不要說英語,隻能說阿富汗一種方言,而且不會讀不會寫。要幫助他們連翻譯都找不到。夫妻倆加9個孩子,好幾個美國家庭輪流車載這家人參加課外活動以及就醫辦各種事務。
------------------------------------------------------------------------
然後大概率這家阿富汗人感謝安拉,並認為這是美國人欠他們的........
離別鉤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12:12:48
還好整個銀河係就隻有一個地球,豬黨發起瘋來什麽東東都敢引進!
gh715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11:44:51
說美國欠海地人的這邏輯放到家門口就是:我家窮是因為隔壁王叔叔30年前沒借我100塊。
西岸-影”的評論包含部分曆史事實,但存在明顯的事實偏差和邏輯簡化。特朗普“吃寵物”說法的真偽尚無定論,需更多證據;美國對海地的政策確有負麵影響,但將其貧困完全歸咎於美國忽視了其他關鍵因素;阿裏斯蒂德和難民問題的描述誇大了美國幹預的直接後果;“不打仗無難民”的結論過於理想化。
海地曆史與美國責任的論述
原文提到美國對海地的封鎖導致其貧困,並稱海地是美洲第一個廢奴國家,美國因此有意讓其失敗以阻止廢奴蔓延。這一觀點有一定曆史依據,但過於簡化。
• 事實核查:海地確實在1804年通過獨立戰爭成為美洲第一個廢奴國家,但美國對其政策複雜,不僅僅是“封鎖”。美國在19世紀初因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如害怕奴隸起義影響南方種植園經濟)對海地采取孤立政策,拒絕正式承認其獨立直到1862年。但“封鎖”一詞不準確,美國更多是通過外交孤立和經濟限製,而非全麵封鎖。
• 補充背景:海地貧困的原因還包括法國強加的巨額“獨立賠款”(1825年起,約1500億法郎,嚴重拖累海地經濟)、內部政治腐敗、頻繁的自然災害(如2010年地震)以及20世紀美國多次幹涉(如1915-1934年占領)。原文忽略了這些複雜因素,單方麵歸咎於美國。
反駁:美國對海地的政策確實有負麵影響,但將其貧困完全歸因於美國忽視了海地內部治理問題和法國殖民遺產的影響。曆史責任不能簡單化為一國陰謀。
關於克林頓時代“醫生總統”與政變的描述
原文提到的“醫生總統”應指讓-貝特朗·阿裏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他於1991年當選海地總統,後被政變推翻,1994年在克林頓政府支持下由美軍護送回國。阿裏斯蒂德被指治理期間腐敗和暴力問題嚴重,2004年再次被政變推翻,流亡海外。
• 事實核查:阿裏斯蒂德並非典型的“傀儡總統”,他最初通過民主選舉上台,得到部分海地民眾支持。美國支持其複職更多是出於穩定加勒比地區的地緣政治考慮,而非單純扶植傀儡。稱其為“戰後最殘暴和腐敗的總統”缺乏具體證據支持,阿裏斯蒂德政府的問題更多是治理無能和派係衝突,而非係統性暴政。
• 關於難民:海地移民在美國(如波士頓)的社群確實存在,但將其類比為“越戰難民”或因政變直接帶來的移民潮稍顯牽強。海地移民多為經濟和政治雙重原因,且美國對海地移民的政策(如臨時保護身份,TPS)持續多年,與單一事件關聯不強。
反駁:阿裏斯蒂德的案例反映了美國在海地幹預的複雜性,但將其描述為“最殘暴”總統和直接導致難民潮的單一原因過於誇張,忽略了海地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海地作為“旅遊天堂”的說法
原文稱海地曾是“旅遊天堂”,與多米尼加相比。這一描述有曆史依據,但需澄清時間背景。20世紀中葉,海地在杜瓦利埃家族統治下曾短暫吸引遊客,因其文化和自然景觀,但自1970年代起,由於政治動蕩和貧困加劇,旅遊業已崩潰。相比之下,多米尼加通過穩定治理和投資發展了更成功的旅遊經濟。
反駁:海地作為“旅遊天堂”的時期短暫且早已過去,當前其經濟和社會狀況與多米尼加差距顯著,原文的比較忽略了兩國不同的發展路徑。
美國幹預與難民問題的因果關係
原文將海地難民問題歸因於美國幹預,並類比阿富汗撤軍後的翻譯人員處境。確實,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如阿富汗戰爭、海地幹預)常導致難民潮,且盟友(如阿富汗翻譯)在撤軍後麵臨困境的案例有據可查(如2021年《華盛頓郵報》報道)。但海地難民問題更多源於長期貧困、暴力與自然災害,而非單一的美國幹預。
反駁:將海地難民問題全盤歸咎於美國幹預忽略了多重因素,且阿富汗與海地的曆史背景差異較大,類比不夠嚴謹。
“不打仗就無難民”的結論
原文最後總結若美國不對外幹預,就不會有難民問題。這一觀點過於絕對化。全球難民問題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內戰、氣候變化、經濟不平等等。美國幹預確實加劇了某些地區的動蕩(如伊拉克、阿富汗),但停止幹預並不能自動解決難民問題,海地的案例即是例證。
反駁:難民問題根源複雜,單方麵歸因於美國幹預忽略了全球化和本地治理的綜合影響,解決方案需更全麵的視角。
關於“吃貓吃狗”謠言的指控
原文聲稱“吃貓吃狗”是特朗普在競選時造謠。然而,這一說法需要更多證據支持。雖然特朗普在2024年競選期間提到海地移民在俄亥俄州斯普林菲爾德“吃寵物”的說法引發爭議,但目前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這一說法完全屬實,也沒有充分證據表明這是特朗普憑空捏造。部分報道(如《紐約時報》2024年9月文章)指出,當地居民曾報告寵物失蹤,但未有直接證據指向海地移民食用寵物,缺乏證據不等於謠言已被“證明”虛假,原文的絕對化表述過於武斷。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10:15:08
吃貓吃狗這件事已經被證明是川普在競選時造謠,沒什麽需要多說的。
海地這件事說到底是美國欠海地人的,因此美國付出一些也屬於正常。海地是美洲第一個廢奴的國家,美國當時的國策就是要讓海地成為失敗的國家,否則廢奴會蔓延到美國。
因此美國對海地實行了幾十年的封鎖,海地一直是很窮的國家。
印象中是克林頓時代美國把自己扶植的外號醫生(他自己是個醫生)的傀儡總統用海軍陸戰隊送回海地,事後證明他是世界戰後曆史上最殘暴和腐敗的總統,用一隻類似私人軍隊的東西恐怖方式管理海地,最終導致推翻他的軍事政變,他逃回美國。
帶回了這批人,類似越戰後的難民。在波士頓上學的時候知道他們在哪裏有一個很大的社群,紅線地鐵的終點。
政變後海地就是一直混亂再也沒能成為穩定的國家。這個講法語的國家曾經一度是旅遊天堂,是法國人在加勒比的最愛,海灘漂亮物價便宜,類似同一個島的講英語的多米尼加。
這種事情其實就是美國去把事情搞砸了,退回來的時候帶回來難民,多少算是一種對盟友的補償,如今不想要他們了。類似的包括阿富汗撤退帶回來的那些給美軍當翻譯的,這些人也麵臨可能被驅逐的處境,不久前一個被抓的阿富汗翻譯,說後悔當初沒加入塔利班,成為一時新聞。
別到外麵去打仗或者政變,也就不會有這些事情。
北美遊子2020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09:27:13
一言難盡啊。認識一個美國白人老太,他們所在教會幫助這些阿富汗難民安家,為一個家庭就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這家人不要說英語,隻能說阿富汗一種方言,而且不會讀不會寫。要幫助他們連翻譯都找不到。夫妻倆加9個孩子,好幾個美國家庭輪流車載這家人參加課外活動以及就醫辦各種事務。
老李子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09:22:08
支持!
cwang28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09:16:34
做得好!
絕望小狗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09:04:43
誰支持就把這些人送到誰家去,讓他們出錢繼續養這些人。
藍靛廠 發表評論於 2025-06-29 08:43:09
阿富汗可以留吧?當年應該是為美軍出過力的。其他的都送走
頁次:1/1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12, 共12  分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