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小米SU7事故後:人機共駕事故責任邊界在哪?

隻有登錄用戶才能發表評論,點擊此處登錄    返回新聞帖
沒事逛逛88 發表評論於 2025-04-04 14:08:03
沒事時智障開,有險情了扔給司機,而且隻給出一兩秒的交接時間,真是牛!
成電技術男 發表評論於 2025-04-04 10:02:28
現階段要使用智能駕駛最好是在白天,起碼人可以看著點。
晚上人如果看到警示,就應該自己接管。我反正是沒這個膽子,晚上高速相信自動駕駛。
紅米2015 發表評論於 2025-04-04 05:32:11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既然施工方提前做了警示,智駕為什麽直到最後兩秒才減速並提示司機接手,它究竟有沒有檢測到施工警示。至少小米沒有說檢測到。那這個係統有什麽用處,純粹是麻痹司機的?
紅米2015 發表評論於 2025-04-04 04:37:55
剛說完,就在知乎上看到一點報道。也不是沒人采訪,有輿論管控。

******zhihu***/question/1890695410688976169
紅米2015 發表評論於 2025-04-04 04:13:47
現在看到的對現場的所有報道都是推測,沒有一個記者現場勘查,連采訪當時在場的其他人,比如救人者的都沒有。
ltrics 發表評論於 2025-04-04 01:43:16
連夜趕出了洗地文。
taotao2021 發表評論於 2025-04-04 00:10:00
一直追求超前,技術還不穩定就推新品,這在以前的手機上就領教過了,現在是車子,還是這麽搞,心太大了
theriver1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3:30:54
紅米2015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2:46:33
有報道嗎?
--------------
幾乎國內每個新聞報道都提到小米的感知係統可能未檢測出施工路牌。而許多專家都提到,國內的施工路牌和減速標記按照標準都是在5公裏外就開始設置。
另外幾乎每個新聞報道都提到,小米SU7的智駕係統從發現障礙時的116km/h時速開始減速,車輛又行駛了65米之後,速度仍然高達97km/h!以至駕駛員接管後控製權後根本來不及刹車。說白了,小米智駕係統在已經發現障礙物後並沒有全力製動,甚至僅僅是略微製動!這不就是草芥人命嗎?
而小米的高速NOA智駕係統上明明就寫著擁有施工避讓功能,其廣告上寫明了小米的安全極限測試中,夜間120km/h靜止故障車,AEB自動緊急製動成功!這不就代表其安全性廣告是虛假的嗎?
紅米2015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2:46:33
theriver1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2:09:17 Ddco2021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19:18:00
事發前幾公裏外就有施工減速標誌了

有報道嗎?
tudoutudou99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2:21:15
無論誰駕駛都會發生事故,但不能一發生事故,就把人火葬了吧?
theriver1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2:09:17
Ddco2021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19:18:00
高速在維護換道,沒有減速標誌?號稱遙遙領先的自動輔助駕駛係統居然沒有及時發現障礙物並緊急刹車?
-------------
事發前幾公裏外就有施工減速標誌了,小米的智駕係統沒有檢測出來。更奇葩的是,智駕係統發現障礙物後,不是緊急刹車,而是在碰撞前兩秒把駕駛權轉給了司機。實在無法理解其控製邏輯。
hachimada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2:09:03
2級“智駕”不是“自動駕駛”,司機應該在撞車10秒前接管,而不是放任到2秒再接管。司機是沒看到障礙還是眼睜睜看著障礙還指望著車能自動避讓?匪夷所思。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1:25:05
中國電車在銷售的時候就應該讓購車者簽署一份自焚同意書備案,這樣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不能讓企業為國家創收的同時還受委屈。
airbus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0:24:00
之前有一輛電動車,在交叉路口把大型貨車撞翻那件事故,好像也被消聲了。
碼農個體戶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20:13:21
現在才討論這問題會不會太晚
紅米2015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19:45:52
AEB功能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難怪不緊急製動而隻是警告。那司機絕對不能不集中注意力。
bluetag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19:31:00
最後兩秒讓人接管,誰能反應得過來
Ddco2021 發表評論於 2025-04-03 19:18:00
高速在維護換道,沒有減速標誌?號稱遙遙領先的自動輔助駕駛係統居然沒有及時發現障礙物並緊急刹車?
頁次:1/1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18, 共18  分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