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買方市場還是賣方市場的問題。
如果你在某一種商品上具有買方市場地位,也就是你可以有選擇買還是不買,或者買誰的不買誰的,那麽你不從某個供應商手裏買這種商品就是對對方的懲罰,而且會奏效。
而如果你不具備買方市場地位,這就沒任何意義。
反過來,對於賣方來講,如果具有賣方市場地位,那麽不賣給誰就是一種懲罰,也會產生效果。
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不可能在同一種商品同時存在。
具體在芯片來講,全世界絕大部分芯片不得不進入中國市場才有可能形成最終的產品,因為中國是世界上目前唯一擁有完整工業生產鏈的國家,因此中國幾乎是世界上唯一你可以賣給芯片的買家,你不賣給中國你手上的芯片就與垃圾是一回事。
也就是中國具有買方市場地位。
如果中國不接受美國高階芯片,堅持隻用普通芯片製造手機,全世界也就隻能使用這種落後的手機,少數使用高階芯片的會非常貴,大部分人用不起。
看看英特爾為什麽會走到如今這種快要被兼並的地步,原因之一是中國去年少進口了2900億美元價值的芯片,因為自己可以生產。2900億是很大的錢,芯片業產能也不過就是幾千億的規模。
三星今年也遭遇曆史上最大虧損,麵臨危機,也是因為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降低,中國四大行業協會最近聯合公布美國芯片有安全問題,不建議中國企業使用,這會打擊美國芯片業,畢竟這東西不能自己形成產品,在手裏壓一兩年可能就過時了。
一般認為這是中國對川普的貿易戰政策的報複。
中國目前華為手機產品已用3納米芯片,7納米以上的有很經濟的規模。一般認為這個3納米的芯片良率不高,可能隻有20%,遠比台積電和三星加工的90%的良率低。但是,中國的價格很低,即便良率低,市場價格也比進口的低,對於使用商來講還是核算,不那麽核算的是對生產芯片的廠家來講良率低意味生產成本相對高,因此盈利空間就小,經濟角度不那麽核算,但解決了有與無的問題,而不是多與少的問題。
貿易戰嘛,也是戰爭,就像艾森豪威爾說的,there is no readiness for a war, you go with what you have got.
結論就是如果中國不買,對於世界芯片產業就是個事情,不能忽視。
美國目前具有賣方市場地位的芯片是AI芯片,因為整體來講需求量不大,美國自己就可以消化很大產能。當然,黃仁勳也公開說如果沒有中國市場,AI芯片的前景也不好看。因為這四個行業聯合發表公告,中國大型AI服務器公司目前基本使用本土芯片,沒有英偉達對好,尤其是電力消耗上,但中國不缺電,發電量是美國的兩倍,而且民用電比例相對比美國低。
有很大的工業用電,所以高檔芯片省電的特點不是那麽必須。
但如果可以從美國買到AI芯片,顯然在經濟上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