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愛潑斯坦”又成新戰場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沒“精準投彈”

“愛潑斯坦”又成新戰場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沒“精準投彈”

文章來源: 央視新聞 於 2025-11-16 09:08:1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創紀錄的聯邦政府“停擺”剛剛結束,美國政治就又迅速陷入另一場尖銳爭執。這次,導火索重回一個被反複翻出的名字:愛潑斯坦。

當地時間11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他已要求司法部調查愛潑斯坦與前總統克林頓等多名民主黨人的關聯。此番表態的直接起因,是眾議院監督委員會的民主黨人11月12日精挑細選拋出三封郵件,將矛頭直接指向總統特朗普。僅數小時後,共和黨多數派即反手甩出兩萬多頁原始檔案,高調搶占“透明”話語權。

原本外界以為,政府重開後的首要任務是補救“停擺”損失,但現實是,國會第一時間打響的,卻是圍繞“愛潑斯坦檔案”的又一場黨派戰。剛從“關門”陰影裏爬出來的聯邦政府,還來不及恢複正常運轉,就又被拖進了另一場充滿算計的醜聞攻防,愈發折射出美國政治在高強度對立之下持續加深的失效感。

“愛潑斯坦”又成新戰場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沒“精準投彈”

△路透社報道,特朗普剛剛宣布政府“停擺”在其掌控下結束,白宮就被迫開始另一場關於愛潑斯坦的鬥爭

三封郵件點燃“舊案新火”:民主黨掐準時機

這一輪爭議起點,是民主黨人的“精準投彈”。11月12日,眾議院監督委員會民主黨少數派在加州議員羅伯特·加西亞帶領下,對外公布了三封來自“愛潑斯坦遺產”的郵件。這三封郵件篇幅不長,卻在措辭和選材上極其“用力”,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關係遠比他後來對外宣稱的那種“隻是認識、關係一般”更為密切。



△美國紐約州性犯罪者登記處此前提供的傑弗裏·愛潑斯坦照片

從司法角度看,這些都隻是愛潑斯坦本人的一麵之詞,談不上定罪依據。但在政治層麵,民主黨借三封郵件做了三件事:一是強化特朗普“早已知情”的印象,與其過往淡化說法形成了鮮明反差;二是通過具體場景,把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關係從“泛泛之交”拉回“同處一室數小時”的親密圈層;三是揭示特朗普陣營早在2015年就意識到該話題的殺傷力,並試圖通過話術管理風險。

更關鍵的是,民主黨選擇在政府剛剛結束“停擺”、輿論本應追問“誰應為政府‘關門’負責”的時間點拋出郵件,明顯是要借用“愛潑斯坦”這個高度情緒化的符號,壓過枯燥的預算爭執。



△《紐約時報》報道,愛潑斯坦在其郵件中稱,特朗普知道他的所作所為

共和黨公開超2萬頁檔案:反轉敘事

麵對這三封“定點爆破”的郵件,共和黨並沒有逐條反駁細節,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打法——以“信息洪流”淹沒對手的“精準投彈”。

同一天稍晚,由共和黨掌控的眾院監督委員會多數派宣布,公開一整批來自愛潑斯坦遺產的檔案,總量超過兩萬頁,包括大量郵件往來、附件和備忘錄。對外給出的姿態是:既然民主黨指責我們、指責政府“不透明”,那我們就一次性把資料櫃打開,讓大家看看。

這一“信息洪流”戰術,使輿論不再隻是圍著三封郵件打轉,而是被迫在龐大而複雜的權勢關係網中穿梭:特朗普的名字在檔案中被大量提及,但前總統克林頓、英國王室成員、華爾街高管等各路人物也頻繁出現,於是,民主黨所希望聚焦的焦點被有效攤薄。共和黨借此把民主黨描繪成“從成堆材料裏撿三封對總統最不利的郵件搞政治戲法”,同時將自己包裝成“真正敢一次性放料、讓公眾自行判斷”。

對白宮而言,這樣的節奏爭取了話術空間。一方麵,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立即替總統“止血”,強調三封郵件中被塗黑姓名的受害人曾公開表示,特朗普沒有對她實施任何不當行為,以此淡化“知情”和“同處一室”的政治殺傷力;另一方麵,白宮順勢反指民主黨“利用受害者創傷當政治武器”,把這一輪檔案曝光納入“長期遭遇政治迫害”的既有敘事,繼續鞏固基本盤對主流媒體和對手的不信任。



△美國數字新聞網站Axios報道,民主黨人希望公布愛潑斯坦檔案的立場,能夠幫助分裂保守派陣營的選票

與政府“停擺”交織:誰在轉移焦點,誰在放大對方傷口?

這一輪“愛潑斯坦熱”之所以格外引人注意,還在於它幾乎與聯邦政府重開同步發生。

此前,圍繞臨時撥款和醫保補貼,美國剛剛經曆一場創紀錄的政府“停擺”,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共和黨在民調中承受了不小壓力,民主黨內部也因在醫保問題上是否妥協以盡快“開門”而爭執不休。雙方都在這場博弈中留下了各自的傷口——一邊被指責“拿千萬人飯碗當籌碼”,另一邊被批評在醫保底線問題上“軟弱妥協”。

在這樣的時間點上,民主黨選擇用三封“直指總統”的郵件搶占頭條,把話題從複雜的預算條款和程序博弈上引向總統與醜聞大案的糾纏;白宮則迅速反擊,指控這是刻意轉移公眾對“停擺”責任和民主黨投票記錄的注意力,試圖將此輪檔案熱轉化為“又一場政治煙幕”。特朗普更是在“真相社交”上發帖,指責民主黨人利用愛潑斯坦案轉移人們對民主黨造成的政府“停擺”後果的注意力。

這種互指“轉移焦點”的行為,本身就說明雙方都清楚:在一個注意力極度稀缺的時代,誰率先定義議題,誰就能較大程度上主導選民理解“剛剛發生了什麽”。而“愛潑斯坦檔案”,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情緒濃烈、畫麵感極強的議題入口。



△美聯社報道,此次公布的文件大多是愛潑斯坦與他長期保持聯係的記者之間的電子郵件往來

當“透明”變成手段:正義感也在被消耗

從更長遠角度看,“愛潑斯坦案”本有機會成為一次製度反思的起點:如何防止監管疏忽,如何避免司法“區別對待”,如何建立重大案件檔案的常態化公開機製。但這一輪操作再次表明,在高度極化的現實政治中,“透明”更像是一件可以按需揮舞的武器——民主黨用三封郵件打亂特朗普陣營剛從“停擺”博弈中勉力恢複的政治節奏,共和黨則用兩萬多頁檔案稀釋不利細節、重塑“誰才在推動公開”的敘事,真正關於金融、執法和精英問責的製度討論,反被擠到了版麵邊緣。

受害者的聲音同樣被淹沒在黨爭噪聲中。輿論反複解讀個別受害人對特朗普的隻言片語,卻很少再談她們對整個體係失靈的控訴。當“愛潑斯坦檔案”一次次被當作選戰工具,社會的憤怒感與正義感也在不斷被消耗,人們習慣了這類新聞,卻越來越不相信它能真正導向清晰的真相和實質的問責。

創紀錄的政府“停擺”剛剛落幕,聯邦政府還未來得及證明自己“重新有效”,就又在舊案上陷入了新一輪撕扯。“愛潑斯坦”既是美國政治難以愈合的傷口,也是兩黨輪流拔出的匕首,這種在看上去愈演愈烈的黨爭中反複撕扯的過程本身,正是當下美國治理失效感的一個縮影。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1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十分罕見!美國高度敏感目標被曝光
川普狂掃債券!175筆交易總額上看3.37億
中國祭"旅遊警示",日本女議員呼籲反製!
8月突然辭職,前美聯儲理事庫格勒涉多筆違規交易
2.7萬億資金,33萬名賭客,他的貪婪到頭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高市內閣罕見支持率持續高漲 中國恐錯估高市韌性
中國飛日航班櫃台現人龍 遊客喊“政治與我無關”
反擊日本,中國輿論掀“琉球地位未定論”
中國承諾跳票 采購美大豆不到3% 美農民撐不下去了
官媒繼續開罵“撒泡尿照照自己幾斤幾兩!“
中國駐美大使:歡迎愈來愈多美國民眾訪中國
反差強烈 日動畫《鬼滅之刃》中國票房3天飆破3億
“太子集團”天價比特幣,被美國“黑吃黑”?
決裂後川普窮追猛打 格林:體會到愛潑斯坦案受害者的恐懼
紐約深夜爆仇亞群毆:一群人狂喊“我討厭亞洲人”
中國對日本發出留學預警!指"治安形勢不佳"風險上升
少林寺原住持釋永信被正式批捕 罪名是…
特朗普私下重點討論的不是毒品 而是馬杜羅的命運和石油
全美吵翻!女子假扮“窮媽媽”打電話求奶粉 結果…
曾經轟動世界的七胞胎 如今28歲 各自開啟不同人生
成“重點獵物”?FBI警告:在美國講中文者小心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愛潑斯坦”又成新戰場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沒“精準投彈”

央視新聞 2025-11-16 09:08:11

創紀錄的聯邦政府“停擺”剛剛結束,美國政治就又迅速陷入另一場尖銳爭執。這次,導火索重回一個被反複翻出的名字:愛潑斯坦。

當地時間11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他已要求司法部調查愛潑斯坦與前總統克林頓等多名民主黨人的關聯。此番表態的直接起因,是眾議院監督委員會的民主黨人11月12日精挑細選拋出三封郵件,將矛頭直接指向總統特朗普。僅數小時後,共和黨多數派即反手甩出兩萬多頁原始檔案,高調搶占“透明”話語權。

原本外界以為,政府重開後的首要任務是補救“停擺”損失,但現實是,國會第一時間打響的,卻是圍繞“愛潑斯坦檔案”的又一場黨派戰。剛從“關門”陰影裏爬出來的聯邦政府,還來不及恢複正常運轉,就又被拖進了另一場充滿算計的醜聞攻防,愈發折射出美國政治在高強度對立之下持續加深的失效感。

“愛潑斯坦”又成新戰場 川普以“信息洪流”淹沒“精準投彈”

△路透社報道,特朗普剛剛宣布政府“停擺”在其掌控下結束,白宮就被迫開始另一場關於愛潑斯坦的鬥爭

三封郵件點燃“舊案新火”:民主黨掐準時機

這一輪爭議起點,是民主黨人的“精準投彈”。11月12日,眾議院監督委員會民主黨少數派在加州議員羅伯特·加西亞帶領下,對外公布了三封來自“愛潑斯坦遺產”的郵件。這三封郵件篇幅不長,卻在措辭和選材上極其“用力”,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關係遠比他後來對外宣稱的那種“隻是認識、關係一般”更為密切。



△美國紐約州性犯罪者登記處此前提供的傑弗裏·愛潑斯坦照片

從司法角度看,這些都隻是愛潑斯坦本人的一麵之詞,談不上定罪依據。但在政治層麵,民主黨借三封郵件做了三件事:一是強化特朗普“早已知情”的印象,與其過往淡化說法形成了鮮明反差;二是通過具體場景,把特朗普與愛潑斯坦的關係從“泛泛之交”拉回“同處一室數小時”的親密圈層;三是揭示特朗普陣營早在2015年就意識到該話題的殺傷力,並試圖通過話術管理風險。

更關鍵的是,民主黨選擇在政府剛剛結束“停擺”、輿論本應追問“誰應為政府‘關門’負責”的時間點拋出郵件,明顯是要借用“愛潑斯坦”這個高度情緒化的符號,壓過枯燥的預算爭執。



△《紐約時報》報道,愛潑斯坦在其郵件中稱,特朗普知道他的所作所為

共和黨公開超2萬頁檔案:反轉敘事

麵對這三封“定點爆破”的郵件,共和黨並沒有逐條反駁細節,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打法——以“信息洪流”淹沒對手的“精準投彈”。

同一天稍晚,由共和黨掌控的眾院監督委員會多數派宣布,公開一整批來自愛潑斯坦遺產的檔案,總量超過兩萬頁,包括大量郵件往來、附件和備忘錄。對外給出的姿態是:既然民主黨指責我們、指責政府“不透明”,那我們就一次性把資料櫃打開,讓大家看看。

這一“信息洪流”戰術,使輿論不再隻是圍著三封郵件打轉,而是被迫在龐大而複雜的權勢關係網中穿梭:特朗普的名字在檔案中被大量提及,但前總統克林頓、英國王室成員、華爾街高管等各路人物也頻繁出現,於是,民主黨所希望聚焦的焦點被有效攤薄。共和黨借此把民主黨描繪成“從成堆材料裏撿三封對總統最不利的郵件搞政治戲法”,同時將自己包裝成“真正敢一次性放料、讓公眾自行判斷”。

對白宮而言,這樣的節奏爭取了話術空間。一方麵,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立即替總統“止血”,強調三封郵件中被塗黑姓名的受害人曾公開表示,特朗普沒有對她實施任何不當行為,以此淡化“知情”和“同處一室”的政治殺傷力;另一方麵,白宮順勢反指民主黨“利用受害者創傷當政治武器”,把這一輪檔案曝光納入“長期遭遇政治迫害”的既有敘事,繼續鞏固基本盤對主流媒體和對手的不信任。



△美國數字新聞網站Axios報道,民主黨人希望公布愛潑斯坦檔案的立場,能夠幫助分裂保守派陣營的選票

與政府“停擺”交織:誰在轉移焦點,誰在放大對方傷口?

這一輪“愛潑斯坦熱”之所以格外引人注意,還在於它幾乎與聯邦政府重開同步發生。

此前,圍繞臨時撥款和醫保補貼,美國剛剛經曆一場創紀錄的政府“停擺”,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共和黨在民調中承受了不小壓力,民主黨內部也因在醫保問題上是否妥協以盡快“開門”而爭執不休。雙方都在這場博弈中留下了各自的傷口——一邊被指責“拿千萬人飯碗當籌碼”,另一邊被批評在醫保底線問題上“軟弱妥協”。

在這樣的時間點上,民主黨選擇用三封“直指總統”的郵件搶占頭條,把話題從複雜的預算條款和程序博弈上引向總統與醜聞大案的糾纏;白宮則迅速反擊,指控這是刻意轉移公眾對“停擺”責任和民主黨投票記錄的注意力,試圖將此輪檔案熱轉化為“又一場政治煙幕”。特朗普更是在“真相社交”上發帖,指責民主黨人利用愛潑斯坦案轉移人們對民主黨造成的政府“停擺”後果的注意力。

這種互指“轉移焦點”的行為,本身就說明雙方都清楚:在一個注意力極度稀缺的時代,誰率先定義議題,誰就能較大程度上主導選民理解“剛剛發生了什麽”。而“愛潑斯坦檔案”,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情緒濃烈、畫麵感極強的議題入口。



△美聯社報道,此次公布的文件大多是愛潑斯坦與他長期保持聯係的記者之間的電子郵件往來

當“透明”變成手段:正義感也在被消耗

從更長遠角度看,“愛潑斯坦案”本有機會成為一次製度反思的起點:如何防止監管疏忽,如何避免司法“區別對待”,如何建立重大案件檔案的常態化公開機製。但這一輪操作再次表明,在高度極化的現實政治中,“透明”更像是一件可以按需揮舞的武器——民主黨用三封郵件打亂特朗普陣營剛從“停擺”博弈中勉力恢複的政治節奏,共和黨則用兩萬多頁檔案稀釋不利細節、重塑“誰才在推動公開”的敘事,真正關於金融、執法和精英問責的製度討論,反被擠到了版麵邊緣。

受害者的聲音同樣被淹沒在黨爭噪聲中。輿論反複解讀個別受害人對特朗普的隻言片語,卻很少再談她們對整個體係失靈的控訴。當“愛潑斯坦檔案”一次次被當作選戰工具,社會的憤怒感與正義感也在不斷被消耗,人們習慣了這類新聞,卻越來越不相信它能真正導向清晰的真相和實質的問責。

創紀錄的政府“停擺”剛剛落幕,聯邦政府還未來得及證明自己“重新有效”,就又在舊案上陷入了新一輪撕扯。“愛潑斯坦”既是美國政治難以愈合的傷口,也是兩黨輪流拔出的匕首,這種在看上去愈演愈烈的黨爭中反複撕扯的過程本身,正是當下美國治理失效感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