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東亞女孩”到“最佳導演”
—— 殺出原生家庭的,哪有等閑之輩?
網上有個很火的討論,為什麽東亞人格外鍾情於“恨海情天”這一套?一條高讚回答寫道:因為那是我們從原生家庭學到的第一課。

東亞、原生家庭、恨海情天——看著都令人疲憊,甚至有些刻板的固定搭配和標簽卻總是能引起共鳴。
而這份抽象的共鳴在最近的一部電影得到具象的體現,它就是《女孩》——導演舒淇的開刃之作,一個女人回望童年與青春後得到的答案,這份答案同樣適用於其他“東亞女孩”。

《女孩》是舒淇的半自傳性質作品,影片中許多精妙的表達取材自她真實的童年。
在樓道裏來來往往的腳步聲中辨別父母回家的聲音,是許多小朋友的技能,而舒淇的技能更加“進階”——她可以從父親的摩托聲裏,判斷今天會不會挨打。
如果聲音很順暢,那說明爸爸今天沒有喝醉,如果聲音有卡頓,那就說明他喝醉了,要快點找地方躲起來。

她熟練地鑽進衣櫃,這是她最多躲藏的地方,但仍然要小心翼翼地拉上拉鏈,以免暴露,但其實爸爸遠在屋外根本聽不到,可恐懼已經深入骨髓。

暴力是一種“傳染病”,父親在外受挫,回家對妻女揮拳確認掌控感,母親無處可逃,隻能對更弱的孩子發泄。如果說父親的暴力是狂風暴雨,直接又猛烈,那麽母女的愛恨就像纏繞著荊棘的沼澤,讓人越陷越深,越窒息。

母親18歲生下她,困在充斥拳頭的婚姻裏,沒被愛過更不會愛。
她剛被丈夫欺辱,卻因女兒忘帶便當而趕到學校,明明擔心她餓,卻當著全班的麵,狠狠扇了她一巴掌。而那時,老師正講著熏陶,說長期接觸好的事物,人也會向好而生。
鏡頭切到過去,當年的母親也被自己的父親指著鼻子罵——沒讀完書就跟男人跑,丟人現眼。一組蒙太奇無聲揭示:傷害,通過血緣代代相傳。

後來,舒淇出車禍住院,滿身是傷。她渴望母親的安慰,等來的卻是劈頭蓋臉的責罵。正憤怒委屈時,朋友卻說:“我看見你媽媽在外麵偷偷哭了很久。”
怒火熄滅,隻剩一片潮濕的沼澤。

在一檔播客中,舒淇談起這段往事,依然落淚。49歲的她,曆經風雨,卻仍為當年那個小女孩,為那糾纏不清的愛與恨,潸然淚下。

“我從小被爸媽打到大,但我們關係很好。”
“我的父母都是好人,隻是不會教小孩子。”
這是舒淇22歲采訪時說的話,精準勾勒出很多父母的畫像。
東亞小孩就是這樣,還沒學會恨之前已經學會了原諒,然後在漫長的歲月裏,一次次結痂,又一次次撕裂。


許多女孩都有類似的經曆,小時候和爸爸“統一戰線”,討厭媽媽總是把埋怨和嘮叨掛在嘴邊。
直到長大後,自己也經曆了一天工作的疲憊,還要做飯、洗衣、整理房間,才猛然理解她的不易。也才明白,那些曾被歸為“無能”“固執”甚至“懦弱”的行為,其實是一代女性對婚姻宿命的無奈接受。

舒淇對媽媽懂得更深,是在拍攝片場。飾演母親的演員,背影始終埋在家務中,當一切忙碌結束,她肩膀突然鬆垂了下來,並鬆了一口氣——終於做完了。
“那一刻我就突然get到了母親的責任感有多重。很多人覺得家庭主婦就是打掃房間,照顧小孩,把早餐午餐弄好,有什麽壓力?其實不是的。要把一個家打掃得幹幹淨淨,把小孩跟老公照顧照顧好,很難的。”
媽媽不是不愛你,她隻是在自己的泥沼裏掙紮,自顧不暇。
電影裏存在超現實的一幕,女兒穿過隧道看見了年輕時母親,她不是現在這副暴躁、嘮叨、哀怨的模樣,而是一個同樣年輕、掙紮、痛苦的女孩。

“她18歲生下我,就是小孩生小孩,所以不懂得照顧小孩。”
媽媽的痛苦被看見,不代表我的痛苦會消失,媽媽帶來的切膚之痛,依然潮濕而真實。
長大後我們看清了她們當年的局限,明白了她們的不易,理解了她們的難處,於是擁有了兩份痛苦。太多人拎著雙份的痛苦在愛和恨中間猶豫,恨不動,放不下,原諒覺得背叛了童年的自己,恨下去又怕延續痛苦。

愛恨之間,舒淇給了第三條路——麵對,偶爾哭一下,不沉溺,向前走。

奇妙的是,《女孩》的故事底色雖是家暴、恐懼與糾纏,卻並未讓觀眾沉溺於痛苦,反而帶來一種治愈。好像被一個已經長大的女孩,遙遠地擁抱了一下。
因為你能聽到她的哭聲,但也能看到她擦幹眼淚向前走的樣子。

影片中女兒長大回家,吃著母親做的堆滿肉的麵線,突然大哭崩潰,她發現:你這不是會愛嗎?那為什麽才開始去愛?那我之前經曆的算什麽?
她質問母親:“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經曆了什麽?”或許是想要一個擁抱或者一個道歉,但都沒有,母親隻答:“你現在過得好就好。”
最終,女兒什麽話都沒說。無聲中,沒有和解,沒有原諒,隻是說放過自己了,不必向傷害你的人苦苦追問答案。

舒淇在采訪中,總以輕盈幽默的口吻回憶童年。她承認痛苦,卻不讓它定義人生。“這隻是我的一段經曆,一個過程。”
她想拍的不隻是家庭暴力,而是那種從小被愛又被傷害的矛盾。很多人長大後,仍在學習如何不讓童年的傷繼續影響自己。她希望觀眾看到的不隻是痛,而是從痛裏長出的一點點勇氣。

最後,用舒淇在釜山電影節領取最佳導演獎項時的發言送給大家:“我想對所有心裏有傷的女孩說,希望你們可以勇敢地走出你們美好的未來。”
親愛的女孩,你的痛苦是真實的,你的感受值得被尊重,但請不要永遠浸泡在悲傷中,因為,這並不值得。

編輯: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Yuri
設計:棒棒
圖源:新浪微博、豆瓣電影、網絡
在樓道裏來來往往的腳步聲中辨別父母回家的聲音,是許多小朋友的技能,而舒淇的技能更加“進階”——她可以從父親的摩托聲裏,判斷今天會不會挨打。
如果聲音很順暢,那說明爸爸今天沒有喝醉,如果聲音有卡頓,那就說明他喝醉了,要快點找地方躲起來。

她熟練地鑽進衣櫃,這是她最多躲藏的地方,但仍然要小心翼翼地拉上拉鏈,以免暴露,但其實爸爸遠在屋外根本聽不到,可恐懼已經深入骨髓。

暴力是一種“傳染病”,父親在外受挫,回家對妻女揮拳確認掌控感,母親無處可逃,隻能對更弱的孩子發泄。如果說父親的暴力是狂風暴雨,直接又猛烈,那麽母女的愛恨就像纏繞著荊棘的沼澤,讓人越陷越深,越窒息。

母親18歲生下她,困在充斥拳頭的婚姻裏,沒被愛過更不會愛。
她剛被丈夫欺辱,卻因女兒忘帶便當而趕到學校,明明擔心她餓,卻當著全班的麵,狠狠扇了她一巴掌。而那時,老師正講著熏陶,說長期接觸好的事物,人也會向好而生。
鏡頭切到過去,當年的母親也被自己的父親指著鼻子罵——沒讀完書就跟男人跑,丟人現眼。一組蒙太奇無聲揭示:傷害,通過血緣代代相傳。

後來,舒淇出車禍住院,滿身是傷。她渴望母親的安慰,等來的卻是劈頭蓋臉的責罵。正憤怒委屈時,朋友卻說:“我看見你媽媽在外麵偷偷哭了很久。”
怒火熄滅,隻剩一片潮濕的沼澤。

在一檔播客中,舒淇談起這段往事,依然落淚。49歲的她,曆經風雨,卻仍為當年那個小女孩,為那糾纏不清的愛與恨,潸然淚下。

“我從小被爸媽打到大,但我們關係很好。”
“我的父母都是好人,隻是不會教小孩子。”
這是舒淇22歲采訪時說的話,精準勾勒出很多父母的畫像。
東亞小孩就是這樣,還沒學會恨之前已經學會了原諒,然後在漫長的歲月裏,一次次結痂,又一次次撕裂。


許多女孩都有類似的經曆,小時候和爸爸“統一戰線”,討厭媽媽總是把埋怨和嘮叨掛在嘴邊。
直到長大後,自己也經曆了一天工作的疲憊,還要做飯、洗衣、整理房間,才猛然理解她的不易。也才明白,那些曾被歸為“無能”“固執”甚至“懦弱”的行為,其實是一代女性對婚姻宿命的無奈接受。

舒淇對媽媽懂得更深,是在拍攝片場。飾演母親的演員,背影始終埋在家務中,當一切忙碌結束,她肩膀突然鬆垂了下來,並鬆了一口氣——終於做完了。
“那一刻我就突然get到了母親的責任感有多重。很多人覺得家庭主婦就是打掃房間,照顧小孩,把早餐午餐弄好,有什麽壓力?其實不是的。要把一個家打掃得幹幹淨淨,把小孩跟老公照顧照顧好,很難的。”
媽媽不是不愛你,她隻是在自己的泥沼裏掙紮,自顧不暇。
電影裏存在超現實的一幕,女兒穿過隧道看見了年輕時母親,她不是現在這副暴躁、嘮叨、哀怨的模樣,而是一個同樣年輕、掙紮、痛苦的女孩。

“她18歲生下我,就是小孩生小孩,所以不懂得照顧小孩。”
媽媽的痛苦被看見,不代表我的痛苦會消失,媽媽帶來的切膚之痛,依然潮濕而真實。
長大後我們看清了她們當年的局限,明白了她們的不易,理解了她們的難處,於是擁有了兩份痛苦。太多人拎著雙份的痛苦在愛和恨中間猶豫,恨不動,放不下,原諒覺得背叛了童年的自己,恨下去又怕延續痛苦。

愛恨之間,舒淇給了第三條路——麵對,偶爾哭一下,不沉溺,向前走。

奇妙的是,《女孩》的故事底色雖是家暴、恐懼與糾纏,卻並未讓觀眾沉溺於痛苦,反而帶來一種治愈。好像被一個已經長大的女孩,遙遠地擁抱了一下。
因為你能聽到她的哭聲,但也能看到她擦幹眼淚向前走的樣子。

影片中女兒長大回家,吃著母親做的堆滿肉的麵線,突然大哭崩潰,她發現:你這不是會愛嗎?那為什麽才開始去愛?那我之前經曆的算什麽?
她質問母親:“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經曆了什麽?”或許是想要一個擁抱或者一個道歉,但都沒有,母親隻答:“你現在過得好就好。”
最終,女兒什麽話都沒說。無聲中,沒有和解,沒有原諒,隻是說放過自己了,不必向傷害你的人苦苦追問答案。

舒淇在采訪中,總以輕盈幽默的口吻回憶童年。她承認痛苦,卻不讓它定義人生。“這隻是我的一段經曆,一個過程。”
她想拍的不隻是家庭暴力,而是那種從小被愛又被傷害的矛盾。很多人長大後,仍在學習如何不讓童年的傷繼續影響自己。她希望觀眾看到的不隻是痛,而是從痛裏長出的一點點勇氣。

最後,用舒淇在釜山電影節領取最佳導演獎項時的發言送給大家:“我想對所有心裏有傷的女孩說,希望你們可以勇敢地走出你們美好的未來。”
親愛的女孩,你的痛苦是真實的,你的感受值得被尊重,但請不要永遠浸泡在悲傷中,因為,這並不值得。

編輯: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Yuri
設計:棒棒
圖源:新浪微博、豆瓣電影、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