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舒淇,東亞女孩的恨海情天

舒淇,東亞女孩的恨海情天

文章來源: 時尚COSMO 於 2025-11-13 08:19:2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舒淇,東亞女孩的恨海情天

從“東亞女孩”到“最佳導演”

—— 殺出原生家庭的,哪有等閑之輩?

網上有個很火的討論,為什麽東亞人格外鍾情於“恨海情天”這一套?一條高讚回答寫道:因為那是我們從原生家庭學到的第一課。



東亞、原生家庭、恨海情天——看著都令人疲憊,甚至有些刻板的固定搭配和標簽卻總是能引起共鳴。

而這份抽象的共鳴在最近的一部電影得到具象的體現,它就是《女孩》——導演舒淇的開刃之作,一個女人回望童年與青春後得到的答案,這份答案同樣適用於其他“東亞女孩”。



《女孩》是舒淇的半自傳性質作品,影片中許多精妙的表達取材自她真實的童年。

在樓道裏來來往往的腳步聲中辨別父母回家的聲音,是許多小朋友的技能,而舒淇的技能更加“進階”——她可以從父親的摩托聲裏,判斷今天會不會挨打。

如果聲音很順暢,那說明爸爸今天沒有喝醉,如果聲音有卡頓,那就說明他喝醉了,要快點找地方躲起來。



她熟練地鑽進衣櫃,這是她最多躲藏的地方,但仍然要小心翼翼地拉上拉鏈,以免暴露,但其實爸爸遠在屋外根本聽不到,可恐懼已經深入骨髓。



暴力是一種“傳染病”,父親在外受挫,回家對妻女揮拳確認掌控感,母親無處可逃,隻能對更弱的孩子發泄。如果說父親的暴力是狂風暴雨,直接又猛烈,那麽母女的愛恨就像纏繞著荊棘的沼澤,讓人越陷越深,越窒息。



母親18歲生下她,困在充斥拳頭的婚姻裏,沒被愛過更不會愛。

她剛被丈夫欺辱,卻因女兒忘帶便當而趕到學校,明明擔心她餓,卻當著全班的麵,狠狠扇了她一巴掌。而那時,老師正講著熏陶,說長期接觸好的事物,人也會向好而生。

鏡頭切到過去,當年的母親也被自己的父親指著鼻子罵——沒讀完書就跟男人跑,丟人現眼。一組蒙太奇無聲揭示:傷害,通過血緣代代相傳。



後來,舒淇出車禍住院,滿身是傷。她渴望母親的安慰,等來的卻是劈頭蓋臉的責罵。正憤怒委屈時,朋友卻說:“我看見你媽媽在外麵偷偷哭了很久。”

怒火熄滅,隻剩一片潮濕的沼澤。



在一檔播客中,舒淇談起這段往事,依然落淚。49歲的她,曆經風雨,卻仍為當年那個小女孩,為那糾纏不清的愛與恨,潸然淚下。



“我從小被爸媽打到大,但我們關係很好。”

“我的父母都是好人,隻是不會教小孩子。”

這是舒淇22歲采訪時說的話,精準勾勒出很多父母的畫像。

東亞小孩就是這樣,還沒學會恨之前已經學會了原諒,然後在漫長的歲月裏,一次次結痂,又一次次撕裂。





許多女孩都有類似的經曆,小時候和爸爸“統一戰線”,討厭媽媽總是把埋怨和嘮叨掛在嘴邊。

直到長大後,自己也經曆了一天工作的疲憊,還要做飯、洗衣、整理房間,才猛然理解她的不易。也才明白,那些曾被歸為“無能”“固執”甚至“懦弱”的行為,其實是一代女性對婚姻宿命的無奈接受。



舒淇對媽媽懂得更深,是在拍攝片場。飾演母親的演員,背影始終埋在家務中,當一切忙碌結束,她肩膀突然鬆垂了下來,並鬆了一口氣——終於做完了。

“那一刻我就突然get到了母親的責任感有多重。很多人覺得家庭主婦就是打掃房間,照顧小孩,把早餐午餐弄好,有什麽壓力?其實不是的。要把一個家打掃得幹幹淨淨,把小孩跟老公照顧照顧好,很難的。”

媽媽不是不愛你,她隻是在自己的泥沼裏掙紮,自顧不暇。

電影裏存在超現實的一幕,女兒穿過隧道看見了年輕時母親,她不是現在這副暴躁、嘮叨、哀怨的模樣,而是一個同樣年輕、掙紮、痛苦的女孩。



“她18歲生下我,就是小孩生小孩,所以不懂得照顧小孩。”

媽媽的痛苦被看見,不代表我的痛苦會消失,媽媽帶來的切膚之痛,依然潮濕而真實。

長大後我們看清了她們當年的局限,明白了她們的不易,理解了她們的難處,於是擁有了兩份痛苦。太多人拎著雙份的痛苦在愛和恨中間猶豫,恨不動,放不下,原諒覺得背叛了童年的自己,恨下去又怕延續痛苦。



愛恨之間,舒淇給了第三條路——麵對,偶爾哭一下,不沉溺,向前走。



奇妙的是,《女孩》的故事底色雖是家暴、恐懼與糾纏,卻並未讓觀眾沉溺於痛苦,反而帶來一種治愈。好像被一個已經長大的女孩,遙遠地擁抱了一下。

因為你能聽到她的哭聲,但也能看到她擦幹眼淚向前走的樣子。



影片中女兒長大回家,吃著母親做的堆滿肉的麵線,突然大哭崩潰,她發現:你這不是會愛嗎?那為什麽才開始去愛?那我之前經曆的算什麽?

她質問母親:“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經曆了什麽?”或許是想要一個擁抱或者一個道歉,但都沒有,母親隻答:“你現在過得好就好。”

最終,女兒什麽話都沒說。無聲中,沒有和解,沒有原諒,隻是說放過自己了,不必向傷害你的人苦苦追問答案。



舒淇在采訪中,總以輕盈幽默的口吻回憶童年。她承認痛苦,卻不讓它定義人生。“這隻是我的一段經曆,一個過程。”

她想拍的不隻是家庭暴力,而是那種從小被愛又被傷害的矛盾。很多人長大後,仍在學習如何不讓童年的傷繼續影響自己。她希望觀眾看到的不隻是痛,而是從痛裏長出的一點點勇氣。



最後,用舒淇在釜山電影節領取最佳導演獎項時的發言送給大家:“我想對所有心裏有傷的女孩說,希望你們可以勇敢地走出你們美好的未來。”

親愛的女孩,你的痛苦是真實的,你的感受值得被尊重,但請不要永遠浸泡在悲傷中,因為,這並不值得。



編輯: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Yuri

設計:棒棒

圖源:新浪微博、豆瓣電影、網絡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六千都給不到”,國內的計算機專業怎麽了
從家暴到割喉,女護士五年的「漫長死亡」
讓辛芷蕾“封後”的這部電影,成色到底如何?
2萬頁愛潑斯坦郵件曝光,稱特朗普私下形象更糟糕
阿根廷人“床墊下”的2700億美元,米萊也動不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腦袋被驢踢了” 官媒火上澆油破口大罵日本首相
震驚!伯克利大學爆發衝突 血跡滿地 多人被捕!
中美貿易休戰,但工廠“去中國化”已難逆轉
有川普“撐腰”? 高市早苗不再避諱台海問題
中國遊客在著名景點當眾脫褲大便?網絡又炸鍋了
中國向美國舉起稀土屠刀後,俄羅斯為什麽慌了?
福山點破美國困局:免費公交救不了紐約 唯一出路是…
中國同意停止出口"芬太尼相關化學品",FBI局長證實
汪小菲麻六記LA門店開業即關門 食客上吐下瀉集體投訴
紐時:強國幻象之下 中國人活在一種巨大的反差裏
一株綠植100萬,中產銷金窟又出王炸
再有愛潑斯坦電郵涉及特朗普,我們又知道些什麽
停擺結束即爆愛潑斯坦內幕 民主黨連環拳 川普難逃跛腳?
中美貿易戰 川普手上隻剩一張打不出去的牌
日本政界大佬表示:“高市首相極其危險”
川普不是走向孤立 是重新選擇與誰結盟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舒淇,東亞女孩的恨海情天

時尚COSMO 2025-11-13 08:19:29
舒淇,東亞女孩的恨海情天

從“東亞女孩”到“最佳導演”

—— 殺出原生家庭的,哪有等閑之輩?

網上有個很火的討論,為什麽東亞人格外鍾情於“恨海情天”這一套?一條高讚回答寫道:因為那是我們從原生家庭學到的第一課。



東亞、原生家庭、恨海情天——看著都令人疲憊,甚至有些刻板的固定搭配和標簽卻總是能引起共鳴。

而這份抽象的共鳴在最近的一部電影得到具象的體現,它就是《女孩》——導演舒淇的開刃之作,一個女人回望童年與青春後得到的答案,這份答案同樣適用於其他“東亞女孩”。



《女孩》是舒淇的半自傳性質作品,影片中許多精妙的表達取材自她真實的童年。

在樓道裏來來往往的腳步聲中辨別父母回家的聲音,是許多小朋友的技能,而舒淇的技能更加“進階”——她可以從父親的摩托聲裏,判斷今天會不會挨打。

如果聲音很順暢,那說明爸爸今天沒有喝醉,如果聲音有卡頓,那就說明他喝醉了,要快點找地方躲起來。



她熟練地鑽進衣櫃,這是她最多躲藏的地方,但仍然要小心翼翼地拉上拉鏈,以免暴露,但其實爸爸遠在屋外根本聽不到,可恐懼已經深入骨髓。



暴力是一種“傳染病”,父親在外受挫,回家對妻女揮拳確認掌控感,母親無處可逃,隻能對更弱的孩子發泄。如果說父親的暴力是狂風暴雨,直接又猛烈,那麽母女的愛恨就像纏繞著荊棘的沼澤,讓人越陷越深,越窒息。



母親18歲生下她,困在充斥拳頭的婚姻裏,沒被愛過更不會愛。

她剛被丈夫欺辱,卻因女兒忘帶便當而趕到學校,明明擔心她餓,卻當著全班的麵,狠狠扇了她一巴掌。而那時,老師正講著熏陶,說長期接觸好的事物,人也會向好而生。

鏡頭切到過去,當年的母親也被自己的父親指著鼻子罵——沒讀完書就跟男人跑,丟人現眼。一組蒙太奇無聲揭示:傷害,通過血緣代代相傳。



後來,舒淇出車禍住院,滿身是傷。她渴望母親的安慰,等來的卻是劈頭蓋臉的責罵。正憤怒委屈時,朋友卻說:“我看見你媽媽在外麵偷偷哭了很久。”

怒火熄滅,隻剩一片潮濕的沼澤。



在一檔播客中,舒淇談起這段往事,依然落淚。49歲的她,曆經風雨,卻仍為當年那個小女孩,為那糾纏不清的愛與恨,潸然淚下。



“我從小被爸媽打到大,但我們關係很好。”

“我的父母都是好人,隻是不會教小孩子。”

這是舒淇22歲采訪時說的話,精準勾勒出很多父母的畫像。

東亞小孩就是這樣,還沒學會恨之前已經學會了原諒,然後在漫長的歲月裏,一次次結痂,又一次次撕裂。





許多女孩都有類似的經曆,小時候和爸爸“統一戰線”,討厭媽媽總是把埋怨和嘮叨掛在嘴邊。

直到長大後,自己也經曆了一天工作的疲憊,還要做飯、洗衣、整理房間,才猛然理解她的不易。也才明白,那些曾被歸為“無能”“固執”甚至“懦弱”的行為,其實是一代女性對婚姻宿命的無奈接受。



舒淇對媽媽懂得更深,是在拍攝片場。飾演母親的演員,背影始終埋在家務中,當一切忙碌結束,她肩膀突然鬆垂了下來,並鬆了一口氣——終於做完了。

“那一刻我就突然get到了母親的責任感有多重。很多人覺得家庭主婦就是打掃房間,照顧小孩,把早餐午餐弄好,有什麽壓力?其實不是的。要把一個家打掃得幹幹淨淨,把小孩跟老公照顧照顧好,很難的。”

媽媽不是不愛你,她隻是在自己的泥沼裏掙紮,自顧不暇。

電影裏存在超現實的一幕,女兒穿過隧道看見了年輕時母親,她不是現在這副暴躁、嘮叨、哀怨的模樣,而是一個同樣年輕、掙紮、痛苦的女孩。



“她18歲生下我,就是小孩生小孩,所以不懂得照顧小孩。”

媽媽的痛苦被看見,不代表我的痛苦會消失,媽媽帶來的切膚之痛,依然潮濕而真實。

長大後我們看清了她們當年的局限,明白了她們的不易,理解了她們的難處,於是擁有了兩份痛苦。太多人拎著雙份的痛苦在愛和恨中間猶豫,恨不動,放不下,原諒覺得背叛了童年的自己,恨下去又怕延續痛苦。



愛恨之間,舒淇給了第三條路——麵對,偶爾哭一下,不沉溺,向前走。



奇妙的是,《女孩》的故事底色雖是家暴、恐懼與糾纏,卻並未讓觀眾沉溺於痛苦,反而帶來一種治愈。好像被一個已經長大的女孩,遙遠地擁抱了一下。

因為你能聽到她的哭聲,但也能看到她擦幹眼淚向前走的樣子。



影片中女兒長大回家,吃著母親做的堆滿肉的麵線,突然大哭崩潰,她發現:你這不是會愛嗎?那為什麽才開始去愛?那我之前經曆的算什麽?

她質問母親:“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經曆了什麽?”或許是想要一個擁抱或者一個道歉,但都沒有,母親隻答:“你現在過得好就好。”

最終,女兒什麽話都沒說。無聲中,沒有和解,沒有原諒,隻是說放過自己了,不必向傷害你的人苦苦追問答案。



舒淇在采訪中,總以輕盈幽默的口吻回憶童年。她承認痛苦,卻不讓它定義人生。“這隻是我的一段經曆,一個過程。”

她想拍的不隻是家庭暴力,而是那種從小被愛又被傷害的矛盾。很多人長大後,仍在學習如何不讓童年的傷繼續影響自己。她希望觀眾看到的不隻是痛,而是從痛裏長出的一點點勇氣。



最後,用舒淇在釜山電影節領取最佳導演獎項時的發言送給大家:“我想對所有心裏有傷的女孩說,希望你們可以勇敢地走出你們美好的未來。”

親愛的女孩,你的痛苦是真實的,你的感受值得被尊重,但請不要永遠浸泡在悲傷中,因為,這並不值得。



編輯:Nagasaki

撰文:Miao

排版:Yuri

設計:棒棒

圖源:新浪微博、豆瓣電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