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前線,沒有俄控區,也沒有烏控區。”
經過漫長、疲憊、殘酷的拉鋸與爭奪,烏克蘭頓涅茨克州西部重鎮波克羅夫斯克(俄羅斯稱紅軍城)的戰事終於接近尾聲。2025年10月底以來,隨著俄烏雙方士兵在城內展開廝殺,多數追蹤戰事的西方分析機構,已將這座小鎮全城標注為“爭奪中”的狀態。
如果俄軍在未來幾日內占領該城,則將收獲自2024年2月占領阿夫迪伊夫卡以來最大的戰場勝利。這也意味著,烏軍控製下的頓巴斯地區領土已不足十分之一,主要城市幾乎全部喪失。
由於戰線長期沒有如此重大的變化,且又麵臨和平進程的壓力,俄烏雙方最高領導層都高度關注波克羅夫斯克戰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0月冒險到訪臨近小鎮的烏軍指揮所,但未能改變守軍的頹勢。
俄軍的進展也極其緩慢。早在10月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宣布俄軍已經完成對小鎮的合圍,但據塔斯社報道,直到11月10日,被圍烏軍仍在試圖突破封鎖,與俄軍爆發激烈交火。
有烏克蘭軍方人員對媒體形容道,現在的波克羅夫斯克“沒有前線,沒有俄控區,也沒有烏控區”。這場和平進程期間的激戰,依然血腥而殘酷。
10月21日,頓涅茨克地區,俄軍士兵向波克羅夫斯克方向的烏克蘭陣地發射自行榴彈炮。圖/視覺中國
“俄羅斯也在向我們學習”
和頓巴斯地區的許多城鎮一樣,波克羅夫斯克(紅軍城)的曆史不算悠久,19世紀末才因鐵路發展應運而生,成為頓涅茨克州西部的地區中心。《基輔獨立報》攝影記者奧萊娜·紮什科早年生活在附近的小鎮,她回憶,每逢開學,父母都會帶她來到紅軍城,購買學習用品和“時髦的衣服”。
2014年頓巴斯戰爭後,紅軍城在烏克蘭的“去蘇聯化”運動中更名波克羅夫斯克。隨著頓涅茨克州首府頓涅茨克市等主要城市被分離勢力占據,波克羅夫斯克一躍成為烏控頓涅茨克地區的中心,該州最大的高等學府頓涅茨克國立技術大學亦遷往小鎮。鼎盛時期,這裏人口一度逼近8萬人。
2022年2月之後,紮什科更加頻繁地回到這裏:因為距離前線“相對靠後”,又是烏軍在頓巴斯戰場的後勤與中轉樞紐,所以波克羅夫斯克成為戰地記者們前往一線的必經之路和落腳點。此地的區位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對烏克蘭政府來說,波克羅夫斯克還有更關鍵的戰略意義。這裏是烏克蘭煤炭工業的中心,全烏鋼鐵產業都依賴於此地產出的焦煤。烏克蘭鋼鐵製造商協會主席奧列克桑德·卡連科夫近期警告稱,如果波克羅夫斯克被俄軍控製,烏克蘭的鋼鐵產量將從2024年的約750萬噸銳減至200萬至300萬噸。
俄軍同樣認識到波克羅夫斯克的重要性。2024年2月,俄軍占領該城以東的重鎮阿夫迪伊夫卡,隨即開始圍繞波克羅夫斯克進行外圍軍事行動,到8月時已逼近到離城不足20公裏。
然而,這最後的“不足20公裏”,俄軍花了一年時間才走完。烏克蘭軍隊對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突襲,冬季的戰場停滯,2025年初的和平進程,以及雙方對戰事的倦怠,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俄軍的進度。
不少烏克蘭分析人士因此樂觀地認為,俄烏戰線已基本穩定,俄軍難以取得新的戰役級進展。正是基於這種邏輯,當俄方提出“交換控製領土”換取烏克蘭撤出波克羅夫斯克等頓涅茨克殘餘控製區時,烏克蘭政府斷然拒絕。
但從今年夏天開始,波克羅夫斯克的局勢逐漸向不利於烏克蘭的方向發展。根據烏克蘭媒體近期的複盤,從7月初開始,在城郊穩定了前沿陣地的俄軍,用光纖無人機從空中控製了波克羅夫斯克的所有出入通道。烏方統計還顯示,俄軍在波克羅夫斯克周邊投入的滑翔炸彈占到全戰線用量的一半以上,被這種炸彈擊中將屍骨無存。
“烏克蘭是首先在戰場上大規模投入使用無人機的一方,我們用廉價無人機摧毀了對方造價高昂的主戰坦克,很多國家都在學習這種完全改變戰爭的戰術方法。”烏克蘭跨大西洋對話中心主席馬克西姆·斯克裏普琴科曾多次前往前線,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是,俄羅斯也在向我們學習,現在他們大量使用的光纖無人機等手段,就非常難以攔截。”
有守軍指揮官對烏克蘭媒體透露,俄軍的新戰術導致烏軍每次後勤補給和人員輪換都遭遇較大損失,連日常維持後勤的改裝皮卡車都出現短缺。堅守在城內的無人機小組因此難以獲得必要的裝備補給,這讓對抗越來越呈現向俄軍“一邊倒”的態勢。
從7月開始,俄軍還利用衛星圖像及偵察無人機采集的圖像,尋找烏軍戰線的漏洞,然後針對性地派出小股士兵,試圖滲透到戰線後騷擾烏軍、擊殺烏方無人機操作員。
烏克蘭軍方起初隻承認俄軍小股部隊突入了波克羅夫斯克市區南部。但到10月,烏克蘭媒體從前線官兵那裏了解到,俄軍已經出現在小鎮的各個區域,包括最靠近守軍後方的城西。一小隊俄軍甚至進入了紮什科最熟悉的波克羅夫斯克火車站,這裏是城市的最中心。守軍出動無人機攻擊火車站大樓,最終將這支俄軍小隊擊退。
“無人機戰爭”?
在新戰爭形態下,這看起來是一場“無人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戰役。但細究起來,事情沒有這麽簡單。
俄軍進攻波克羅夫斯克的思路,與巴赫姆特之戰、阿夫迪伊夫卡之戰相比,沒有明顯區別。不到最後時刻,俄軍不會對城鎮發起正麵強攻,而是試圖通過側翼包圍、切斷守軍的後勤通道,迫使烏軍統帥部選擇主動撤退,從而在不進行慘烈巷戰的情況下奪取城市、宣布勝利。
因而,在這些城鎮攻防戰中,早期的外圍側翼作戰,是烏軍消耗俄軍精力和耐心的機會。一旦城鎮的對外通道被切斷,戰局就轉為俄軍消耗守軍。在波克羅夫斯克之戰中,俄軍隻是用無人機代替傳統的火炮,阻止了守軍的補給輪換;在更關鍵的“消耗守軍”階段,俄軍依靠的依然是“人”。
根據烏克蘭媒體引述前線守軍的說法,俄軍的小股滲透部隊往往規模極小,“有時兩三人,有時隻是單個步兵”,他們徒步或騎車通過交錯的前線,利用街巷作為掩體,尋找可以攻擊的敵方目標。在此期間,俄軍也進行過幾次裝甲集群作戰,試圖推進更穩固的前線陣地,但並不成功,最終都回到了“小股滲透”的原始作戰方式。
烏軍認為,大多數滲透俄軍在通過交火線時已被烏軍無人機發現並殺傷。但問題在於,相比於得不到輪換的守軍,俄軍有充足的兵力。按照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說法,俄軍目前在波克羅夫斯克前線部署了約17萬兵力。而此次戰役開始時,俄軍隻投入了約4萬人。
不同口徑的統計顯示,目前波克羅夫斯克戰場上俄烏的兵力比在10:1到8:1。一方麵,這意味著烏軍以極少的兵力牽製了俄軍主力,並給俄軍造成了每日可能達數百人的傷亡,在戰術上似乎“占了便宜”;但另一方麵,這意味著俄軍有充分的資源進行滲透,而守軍無力堵住防線漏洞。
今年10月,《基輔獨立報》曾初步統計稱,成功滲透進波克羅夫斯克的俄軍士兵超過250名。另一家烏克蘭媒體Hromadske采訪守軍指揮官後得知,俄軍實際滲透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且不斷有俄軍從新找到的通道進入城裏。烏軍總司令瑟爾斯基的應對是“發現並消滅他們”,但由於俄軍各自為戰,烏軍甚至找不到集中殲滅對方的方式。
一名烏軍無人機操作員抱怨道,他在波克羅夫斯克執行任務13天,其間因為俄軍無處不在的滲透而被迫轉移3次。還有指揮官表示,城內60%以上的區域都有俄軍士兵出沒,承擔了90%以上打擊任務的烏軍無人機小組,現在每天的實際工作是和小股俄軍短兵相接,這意味著他們將在俄軍真的發起大規模攻勢時無力應對。
而俄軍的推進也並不容易。士兵們需要在黎明或黃昏出發,在無人機操作員最難識別目標的時候衝過前線。由於無人機的存在,前線的“死亡地帶”寬度達數公裏。這意味著,成功突入的士兵幾乎無法得到後方的有效地麵支持。俄軍從7月就能突入城內,但到11月仍無法控製全城、消滅守軍,也體現出小股滲透並不能取得絕對的戰場優勢。
烏克蘭輿論多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烏軍仍能維持防禦一段時間。但《基輔獨立報》同時指出,“保衛該包圍圈對烏克蘭而言不是一場有利的消耗戰”。
俄羅斯方麵則認為,攻下波克羅夫斯克已在朝夕之間。俄羅斯國防部稱,俄軍正在逐棟推進並清理城鎮的建築物,身處包圍圈中的第68獨立獵兵旅已出現集體投降事件。有投降士兵對俄軍說,他們被指揮官拋棄,已經7天沒有吃飯了。
庫爾斯克之戰的重演
如果波克羅夫斯克易主,這對俄烏雙方分別意味著什麽?
就戰場局勢而言,波克羅夫斯克不是一個孤立的據點,而是與在其東側的姐妹城市米爾諾赫拉德共同遭到俄軍包圍。一旦波克羅夫斯克被俄軍占領,仍在米爾諾赫拉德堅守的烏軍第25空降旅和第38海軍陸戰旅將徹底失去援軍,也再無突圍的可能。
與此同時,俄軍將能北上逼近烏克蘭在整個頓巴斯地區僅存的兩座相對較大的城鎮:克拉馬托爾斯克和斯拉維揚斯克。考慮到烏軍自2014年以來長期在此經營建造“戰爭城市”,俄軍想攻下烏軍在頓巴斯守衛的最後一片土地,並不容易。但是,克拉馬托爾斯克和斯拉維揚斯克的象征意義,不如波克羅夫斯克,這裏幾乎是烏控頓涅茨克官方機構的最後流亡地。此前,頓涅茨克國立技術大學已因戰火逼近遷往利沃夫州。
而且,如果波克羅夫斯克與米爾諾赫拉德相繼失守,烏克蘭政府竭力反對“交換土地停火”的理由將被盟友質疑。此前,特朗普政府內的一些人認為,烏克蘭應當認真考慮普京提出的領土交易,不然“俄羅斯也會用武力奪取它們”。波克羅夫斯克之戰似乎證明他們是對的。當然,烏克蘭方麵認為,這是特朗普政府“自我實現的預言”: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然後見證烏克蘭的“必然”失敗。
西方分析則多指出,是烏克蘭方麵需要在波克羅夫斯克戰役後反思,烏軍此前是否向注定失敗的庫爾斯克之戰投入了太多兵力,導致在頓巴斯關鍵戰場上出現嚴重的兵力短缺。
“烏克蘭本來就缺乏兵源。”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查爾斯·庫普乾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烏克蘭應當聚焦於防禦,而不是進攻俄羅斯本土。
《烏克蘭真理報》則批評道,烏軍總司令瑟爾斯基及烏軍領導層,隻專注於通過象征性的勝利來實現政治目的,忽略了兵源不足給前線帶來的致命損害。今年7月,在俄軍開始向波克羅夫斯克滲透之際,烏軍統帥部卻調集大量預備隊,在波克羅夫斯克北郊的多布羅皮利亞對俄軍發起“勝利的反攻”。
這幾乎是庫爾斯克之戰的重演:烏克蘭一度奪取18個定居點,慶祝了勝利;但與此同時,沒有預備隊支持的城內防禦部隊遭受了巨大壓力。有守軍指揮官告訴《烏克蘭真理報》,由於沒有人員來阻擋俄軍,守城部隊在向上提交戰線態勢圖時作假,“標記為烏軍占領的位置,可能隻有兩名傷兵,甚至一個人也沒有”;此外,守軍還不敢向上匯報陣地失守,因為“一旦匯報,就被要求反攻,但根本沒有人”。正是在此背景下,俄軍才能屢屢成功滲透,最終讓守軍陷入崩潰。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近日以波克羅夫斯克之戰為由頭發布報告指出,2022年初時,前所未有的誌願者的湧入,讓烏克蘭武裝力量一度擴充至約100萬人。這支撐了烏軍持續三年多的抵抗。但現在,烏軍已經麵臨“傷亡率居高不下,逃兵問題嚴重,因強征入伍而臭名昭著”的狀況,如果還想打下去,烏軍統帥部必須反思。
報告特別建議,在此背景下,烏克蘭隻能先保持防禦姿態,甚至“必須做好在必要時放棄陣地的準備,以保存寶貴的戰鬥力”。然而,對澤連斯基來說,這在政治上似乎是不可接受的。
記者:曹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