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到紐約,接連有中國獨立影展被迫喊停。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的策展人朱日坤告訴DW,從沒想過在美國還會麵臨中國控製。多位在中國從事獨立放映的推廣者則說,遊走於灰色地帶的獨立影展,時不時麵臨無預警舉報與打壓,處境日益艱難。
燈光暗下,影廳內卻沒有觀眾;從一排排暗紅色的空座椅看過去,大銀幕旁的“出口”LED標示尤其醒目。從11月10日開始,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IndieChina
Film Festival)策展人朱日坤連日發了好幾張這樣的空影廳照片,在社群平台上抗議中國政府打壓獨立影展。
上週,這場電影節剛要開幕,就不得不喊停。“以前我是相對樂觀的,在寫電影節說明的時候,我還說,我們希望未來很快能夠回到中國,我不希望它是一個流亡的電影節。”接下來的局勢卻讓朱日坤出乎意料又憤怒,沒想到就連在美國辦獨立影展,也會因中國施壓而被迫取消。
“我個人沒有覺察到任何這樣的苗頭……我們天天都是在擔心這個電影節沒人關注,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需要去擔心(政府施壓)這個問題。”
第一則“奇怪”的信息來自朱日坤的父親。電話中,父親要他“不要在外麵做對國家不好的事”;接著,他在北京的助手被帶走,然後幾乎所有參展的中國導演都來信要求撤銷放映,甚至其他國家的嘉賓也遭不明人士騷擾。
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的片單內,的確有幾部電影可能被政府視為“敏感”題材,例如香港反送中紀錄片《血在燒》。不過,參展的大部分作品並未涉及敏感話題,其導演與相關人士卻也遭到施壓。
朱日坤形容,這樣的“連坐”手段“特別極端”。他擔憂,這恐怕會“讓大家更加害怕,可能更加保持沉默,不再對任何的事情發聲”。
在美國也躲不了中國控製
為什麽中國政府要對一個遠在紐約的獨立影展如此“大動幹戈”?朱日坤說:“最大原因可能是我,我這個人可能就不能辦這種電影節。”
一位在中國從事獨立電影推廣的年輕策展人C表示,這次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被施壓,“肯定不是某部片的問題,是所有的入圍者都被要求撤片,而且很多入圍影片沒有任何敏感題材”。他向DW指出:“其實這就是對組織者個人比較針對,因為在海外辦華語電影節的團體還滿多的,在歐洲有很多在那邊上學的學生辦的,也都沒什麽問題。”
在中國官方眼中,朱日坤或許“劣跡斑斑”。他2001年在北京創立“現象工作室”,2年後籌辦首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之後又參與創立北京獨立影像展的前身:“人之道,影之道”獨立電影論壇。他曾策畫著名異議藝術家艾未未的專題放映,挑戰政府的底線;他自己也拍紀錄片,作品《查房》呈現了他在旅館被警察盤問的情景。
要在中國辦獨立於政府資金和意識形態的電影節,可說從來沒有順利過,局勢最終到了朱日坤不得不放棄的程度。
2011年艾未未遭逮捕,同年的“中國紀錄片交流周”迫於高壓情勢而停辦;接下來幾年,分布於雲南、南京和北京的中國三大獨立影展陸續被查抄取締。2014年格外令人膽戰心驚,當時北京獨立影像展在開幕前遭勒令停辦,官方甚至派了警察和地痞流氓去阻撓電影節開幕,過程中有影人被毆打,影片收藏被警方搜刮一空,主辦人也被帶走。
後來,朱日坤選擇旅居美國,直到今年才再度嚐試籌辦影展。“我過了這麽十年,看到中國獨立電影被打壓,不僅是政治的,還是商業的,很多年輕人覺得隻有商業才是電影的方向。獨立電影在中國,可以說接近消亡的狀態,人的概念也改變了……認為在中國做電影,接受審查、接受電影局的各種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是必須的,甚至是首要的。”
根據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在中國從事電影工作被要求“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任何電影都不能“危害國家統一”、“損害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或是“歪曲民族曆史或者民族曆史人物,傷害民族感情”。依規定,電影都必須送審,通過者會拿到“電影公映許可證”(俗稱龍標);無龍標者不得發行放映,也不可以透過網絡傳播作品,或參加電影節。
盡管中國存在許多官辦、或者獲得政府資助的電影節,但朱日坤對此不以為然。“表麵上好像很活躍、很自由,大家要走紅地毯,要穿著豔裝,但是你考慮我們的這個環境,實際上是極端惡化、毫無創作自由的一個環境,你在那裏……我覺得就完全是塗脂抹粉、粉飾太平,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不滿現狀的朱日坤自認有責任去改變,於是決定在紐約這樣一個相對自由的地方,舉辦中國獨立影展。他稱這是延續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我並沒有完全放棄掉對電影的工作。”
然而,這個新生的影展終究還是“夭折”。住在巴黎的中國藝術家蔣聖達(筆名蔣不)在社群平台寫道:“導演遠在美國放映作品,國內的親友卻要承受恐懼,這種明目張膽的威脅早已遠超文化審查的範疇,而是長臂管轄下赤裸裸的跨境鎮壓。”
“人權觀察”組織也批評中國政府“長臂幹預海外言論自由”。該組織中國部研究員亞力坤.烏魯堯勒(Yalkun
Uluyol)表示,中國政府“把手伸到世界各地”,企圖藉此控製全球怎麽看待、理解中國。

朱日坤稱,這次在紐約辦獨立影展預算大約5萬美元,場租大約占2萬。
處於灰色地帶的獨立影展
紐約的中國獨立電影節被迫取消之際,差不多同時期有另一個在中國國內的獨立影展也宣布停辦。
“武漢柏林電影周”是由在地、非官方的獨立放映組織主辦,已經舉行到第四屆,形成了一批固定觀眾。它過去未曾突然取消,這次卻在影展期間臨時“因故”停止第二周所有放映活動。網絡上風聲鶴唳,有人揣測可能是遭到舉報。
對此,2位分別在不同城市從事獨立放映推廣的中國青年,不約而同向DW指出中國政府管控與執法的高度不確定性。
Y曾在民間放映組織擔任誌願者,在她看來,獨立影展在中國雖有些許空間,但常常是在地方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處境下得以勉強生存,不是“正當”的空間。
“為什麽這一屆被封了,上一屆沒有被封……可能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覺得這一次關注的人太多了,或者是這一次放的片子比較敏感。但可能真正的原因不是這樣,真正原因可能比如這個月警察局想衝業績,或者就是換人了。”
Y指出,武漢柏林電影周被關停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理由;就算主辦者更為低調,以後都不播映“敏感電影”,也不代表就能躲過被舉報的命運。
策展人C則觀察,中國政府對民間放映的監管“時緊時鬆”,且近期有其他的民間放映未遭遇重大阻撓。“我們也無法判斷什麽時候會緊,什麽時候會鬆,但是有人說到年底會緊一些,可能因為官僚機製的一些原因吧,他們在年底可能會嚴打。”
無法捉摸的管控,讓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地方獨立影展更為脆弱,隨時都可能成為下手目標。
一位中國紀錄片導演P認為,不同於紐約中國獨立電影節,“武漢那邊是沒有政治問題的文藝小清新”,但因為有了影響力,即使官方未必直接出手,也可能遭人舉報、打壓。
這位導演向DW表示,民間影展本就未獲審批,且片單內又有西方作品,“所以舉報很容易受理,這折射出的是中國這幾年文化事業的困境,一旦做成精品,有了影響力,就會遭到打壓”。
藝術的獨立之路
從中國境內到海外,政府一步步收緊中國人的藝術表達自由。
策展人C表示,近期這幾個影展出事,讓他有更多顧慮。現階段他希望能繼續推動獨立放映,但若情況有變,“真的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一切都不好說”。

朱日坤仍在處理電影節退票及相關行政事宜;電影節期間,他每天也還是照常前往放映廳。未來他希望能繼續辦影展。
在紐約的朱日坤重新開始思索要如何保持獨立性。“獨立就是我們個人自由的表達,我們自己做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受這個環境的控製,不是不斷的自我審查。”
朱日坤說,中國政府的大動作打壓,反而讓影展得到許多支持。“某種程度上我們其實也獲得一定的空間,所以我倒沒有完全的悲觀……很多人希望了解這背後發生了什麽,我覺得大家有這種要求,他(政府)就會有所正視,而不是說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我覺得天下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