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衛報》分析指出,中國正對台灣採取更具侵略性的長期策略。(法新社檔案照)
英國《衛報》12日刊出一篇分析指出,北京近幾週透過一係列官方聲明、官媒文章、衛星照片,甚至設立新的國定假日等舉措,正顯著“銳化”其對台言論。報導引述多位專家觀點認為,這可能預示著中國共產黨對台策略,正進入一個“更具侵略性”且“更長期”的調整階段。
報導指出,中國官媒10月發布了一係列“說明性文章”,詳細闡述了統一後,台灣將如何被經過審查的親中“愛國者”,以類似香港、澳門的“一國兩製”模式進行治理。對此,我國安局長蔡明彥表示,此舉旨在“貶低台灣的國際地位,並將台灣香港化、澳門化,以達成消除台灣主權的政治目標。”
《衛報》引述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的觀察指出,中國外交部近期的言論也出現了顯著轉變,展現了前所未聞的強硬。此外,北京也將台灣紀念日本殖民統治結束的10月25日“光複節”,重新詮釋為台灣回歸“現由中共統治的中國”的日子。
10月下旬,中國官媒與社群媒體發布了一係列由“吉林二號”衛星拍攝的台灣著名景點,如阿裏山、日月潭,以及台北市、新竹科學園區的超高解析度照片。照片配上“海峽兩岸,同一片天”等標語。分析人士向《衛報》表示,其潛在訊息十分明顯:北京可以隨時看到台灣的“每一寸土地”。
報導指,對此,執政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向本地媒體表示,若中國試圖用這些照片來證明它擁有其所拍攝的一切,那“簡直就是不成熟”。
專家:或為“習川會”鋪路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台灣政策倡議(Taiwan Policy Initiative)主任郭泓均分析,這些舉動可能是為了明年4月可能舉行的“川習會”進行鋪路。他認為,透過在國際上強化台灣的孤立,“可能讓習近平更容易對川普說:『已經沒有人跟台灣往來了』”,藉此尋求美國在台灣議題上讓步。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中心研究員宋博則向《衛報》總結,這一切並非“突然升級”,而是中國一項為期2至3年的“長期政策調整”的一部分。他認為:“這關乎中國正在將其過去自我限製的對台行動,予以『常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