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美國財富或所得不均程度變化並不顯著,另有其他因素導致消費者行為分歧,尤其低收入者對經濟展望更悲觀,影響他們的消費行為。圖/路透
當前市場最盛行的論述,除了人工智慧(AI)題材外,就屬“K型經濟”,即所謂所得分配不均惡化加劇,導致如今富裕家庭幾乎包辦美國所有的消費成長,勞工階級消費支出則退潮。果真如此嗎?
外媒分析指出,市場論述十分重要,不僅因為把各種不同事件串連起來,還放大趨勢和型態讓投資人不注意也難。例如,若是聽信“去美元化”論述(其實是謬論),投資可能押錯方向;“成長全靠AI資料中心驅動”(部分屬實)的論述不僅推升AI超大規模巨頭股,連形形色色跟AI產業隻沾一點點邊的股票,也水漲船高。
K型經濟現象由來已久
當前美國經濟確實見到所得水準不同的消費者,支出行為也迥異。可口可樂營運長布洛恩最近就指出,鑑於“中低收入消費者承受壓力”,因此順勢推出“迷你罐”飲料。麥當勞執行長坎普斯基也觀察到顧客基礎“分叉”現象,低收入消費者第3季客流量降幅接近二位數,而較高收入消費者來店人流成長接近二位數。
這些觀察相信有其根據,但用來解釋最近業績差強人意,就值得投資人存疑,畢竟仍有為數夠多的企業交出不錯的財報數字,顯示投資人不應盲目接受這種K型論述。
美國經濟呈K型分叉現象由來已久,最近更惡化了嗎?其實,就財富或家庭淨值而論,美國所得分配不均的不平等現象多年來一直如此。聯準會(Fed)的資料顯示,三組人(位於財富金字塔頂端1%者,位於90%~99%者,以及50%~90%者),分別持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財富,底層50%的人口分配到的資源則少得可憐。
換言之,財富中上的美國家庭,相對來說幾乎擁有一切,而中下階層則幾乎一無所有。
財富與所得不均近年“變動”不大
但問題是,近幾年來,美國財富不均程度雖居高不下,但那種程度的“變動”不大--過去幾年並未增加。數據顯示,底層50%美國家庭的財富占比和絕對財富,在2011年至2022年期間,反而隨房價上漲而穩定攀升。但後來大致持穩。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也指向類似趨勢:2019年至2024年,位於財富底層一半的美國實質家庭所得大致走平,中上所得家庭也隻稍微好一點。所以,不平等差距儘管過去幾年擴大,其實惡化速度卻比過去半世紀緩慢。衡量所得分配不均的標準指標“Gini係數”顯示,2020年至2024年此係數變化不大,隻在0.47%~0.49%區間狹幅升沉。(係數走高顯示不平等加劇;0表示所得完全平等,1代表某人囊括全部所得)
由此可見,即使近幾年財富或所得不均絕對程度變化並不顯著,或許另有其他因素導致消費者行為分歧。原因可能出在平均薪資成長停滯,指相對於民生必需品價格漲幅而言。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到現在,美國勞工整體所得(以平均時薪計算)成長極微,財富和所得分布位於底層那一半的家庭,卻眼睜睜看著股價和房價大漲,若是既沒持股也沒房屋,覺得自己變得更窮,可以理解。
其實,疫後經濟解封期間,所得最低的勞工薪資漲速最快;隻是在過去一年左右這種情勢已逆轉,反映企業減少招聘,換工作者也不再享有薪資大幅提高的待遇。
K型消費與經濟“展望”更有關聯
綜合研判,若真有“K型經濟”,原因與其說是與財富縮水或失業人口增加有關,不如說與未來展望更悲觀更有關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經濟雖穩定,但希望不再。”
一部分原因是消費者債務展望更晦暗。姑且撇開複雜的學生貸款不談,最近美國消費者債務違約出人意料的發展,是信用卡和汽車貸款違約案激增,在2024年中升到相當高的水準,之後已回穩。
這種景況與消費者信心調查結果相符。密西根大學調查顯示,2022年以降,較高收入者信心回升,低收入者信心依然低迷不振。這兩組人今年第2季信心雙雙陡降,可能反映“解放日”關稅效應。如今,收入較高者信心已從低點翻揚,低收入者信心持續下滑。
結論是:在美國經濟概況(從財富和所得水準角度觀之)大致持穩下,疫後這幾年所得分配不均情形並未顯著加劇,但未擁有不動產或金融資產的較低收入者,對未來收益(不論絕對值或相對值)的展望更悲觀了。這種情景與低收入戶家庭支出轉趨謹慎的行為一致--即使失業率仍低,工資持續攀升,經濟整體而言仍在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