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視為通往白領階層成功門票的美國大學學位,如今似乎迅速“貶值”。
就業平台Simplify向美國《財富》雜誌分享的數據顯示,2025年5月,美國求職者平均每月發出45份工作申請,這一數字比去年平均每月22份高出很多,凸顯了就業市場的絕望程度。而對擁有更高學曆的人來說,情況甚至顯得更嚴峻,碩士研究生平均每月需要發出32至60份申請。
▲當地時間5月27日,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一名畢業生在科學中心外舉著學位帽 圖源/視覺中國
計算機學位不再是“鐵飯碗”
每月需投22至51份簡曆
據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分析,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已攀升至5.3%,高於約4%的整體勞動力失業率,這使得今年的就業市場成為自2015年以來對畢業生最艱難的時期之一。
“應屆大學畢業生處於勞動力市場的邊緣,因此當勞動力市場放緩、招聘減速時,他們是首先感受到衝擊的群體。”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學家傑森·亞伯總結道。
這種壓力甚至蔓延到那些曾被認為能保證六位數年薪的“鐵飯碗”專業。數據顯示,即便是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如今平均每月也要發出22至51份申請。報道稱,正如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所言,人工智能現在甚至可以完成中級工程師的編程工作。人類不再僅僅是與彼此競爭,隨著AI接管入門級工作,他們開始與機器爭奪飯碗。
23歲的亞當·米切爾的經曆便是縮影。他手持佐治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學位,並擁有在知名保險公司State
Farm三年的網頁開發實習經驗。“我當時想,找工作應該會是小菜一碟。但我很快就被現實打醒了,根本沒什麽工作機會。”他說,畢業7個多月,在投出100多份申請後,他隻獲得了兩次麵試,其中一份工作錄用是星巴克的淩晨4點班次,他最終沒有接受。
“幽靈工作”+招聘亂象
消耗求職者的信任
除了激烈的競爭,招聘經理們的做法也讓求職者的日子雪上加霜。根據MyPerfectResume於202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約81%的招聘人員承認,他們的公司會發布“幽靈工作”,即那些根本不存在或已經招滿的職位。其目的可能是維持公司在招聘網站上的曝光度,或是為未來建立人才庫。
“我們經常聽到求職者說‘我累了,我抑鬱了’。”美國求職領域專家賈斯敏·埃斯卡萊拉表示,“這也是他們對組織和公司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
此外,根據機構Greenhouse於2024年發布的報告,大多數求職者表示曾被雇主徹底“無視”。與此同時,超過一半的候選人稱,麵試官在招聘過程中對他們過度讚美和奉承,即所謂的“情感轟炸”,結果卻隻提供低薪和不合適的職位。
25歲的薩布麗娜·海菲爾德對此深有體會。為了提升薪資,她重返校園並於2024年獲得了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設計碩士學位。然而,在申請了超過1000個職位、僅獲得兩次麵試後,她搬回了家鄉小鎮,與祖母同住,接受了一份年薪3.5萬美元的入門級工作,與她的專業毫無關係。“外麵就像一個黑洞”她形容自己的求職經曆。
▲薩布麗娜·海菲爾德
嚴峻的就業市場和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正在侵蝕著美國年輕一代的財務安全感。26歲的安東尼·揚對此感觸頗深。他去年從一所技術學院畢業,獲得了發電廠管理的副學士學位,希望能在家附近的一家核電站找到工作。但一年多過去了,他仍未成功。
“我浪費了兩年生命,卻什麽也做不了。”揚說,在當地其他雇主紛紛裁員的背景下,他在行業外找工作也極為困難。如今,他和妻子的家庭年收入超過9萬美元,這在堪薩斯州的一個小鎮上本應相當寬裕。但現實是,房租飛漲,每周的食品開銷翻了一倍多,再加上學生貸款和各種賬單,“我們仍然是月光族。”
這種經濟壓力和求職失敗,正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教育投資感到後悔。美國學費高昂、學貸利息高,讓不少學生感到壓力。根據Indeed於2025年發布的一項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畢業生表示他們的學位是“浪費錢”。Z世代的感覺尤為強烈,51%的人表示自己後悔獲得學位證書。
22歲的奧利弗·多拉巴尼在申請了數百個職位後,隻獲得了一次麵試機會。他認為找工作更像是憑運氣,而非能力,“這甚至不一定是你比旁邊的人更有資格。”他說,“更像是你比旁邊的人更幸運。”
剛畢業就有工作的幸運兒:
即使找到工作,也難言樂觀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求職失敗。22歲的傑拉·多爾曼畢業後不久就在家鄉找到了一份臨床研究工作。26歲的賽達·洛佩斯-羅薩萊斯也在她實習的學校找到了小學教師的職位。
但即便是這些“幸運兒”,也對整體就業市場持負麵看法,並對未來感到擔憂。羅薩萊斯的年薪為5.5萬美元,但由於當地高昂的房租,她仍無法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
“我曾告訴自己,到26歲時,我會擁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庭,還有我的豪華小轎車。但這並沒有發生。”羅薩萊斯說,“起初,我確實有點為此自責,但世界在變。一切都在變。我感覺一切都變得更難了。所以現在,我釋然了。”
紅星新聞記者 鄧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