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審計署發布的《國務院關於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受到廣泛關注。
據報告信息披露,全國範圍內的11 個地區15 戶融資平台等通過發行非標金融產品、借款等方式,向1600 多人、45
家公益組織和村集體融資,新增隱性債務1.5 億元。
《中國慈善家》記者跟蹤了其中一條線索,發現福建晉江市城投集團2020年向這個縣級市的慈善總會借款10億多,至今這筆巨款一直沒還上。
2023年,這筆原本在賬本上被標記為“借款”的慈善資金,性質被改為“委托”,意思是慈善總會委托城投搞理財增值的。事情引發爭議後,晉江市城投集團承諾,將在兩周內歸還資金。
要理解這個事,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
慈善組織將善款用於理財增值,一直是慈善行業高度敏感的話題,一般慈善機構對此非常謹慎,因為包賺不賠的理財是不存在的,一旦導致慈善資金虧損,不僅無法向民政等慈善管理機構交代,更會讓捐款人傷心,沉重打擊捐款熱情。
但要強調的是,在這個事中,晉江城投並不具備發布金融理財產品的資質,也就是說,不管怎麽改變說辭,這筆巨資的性質就是借款而不是委托理財。
這讓人好奇,晉江市城投是怎麽有能耐借到這筆巨資的。因為現行多部法律法規明確,“禁止慈善組織以投資名義向個人、企業提供借款”,“基金會不得向個人、企業直接提供與公益活動無關的借款”。
《中國慈善家》記者聯係晉江市慈善總會辦公室,但截至發稿前,未獲得相關負責人的回應。這讓人感覺,該機構對記者探尋這筆巨資的操作情況,相當冷淡,甚至可以說有排斥的態度。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被市裏借走了10億元以上的資金,而且5年都要不回來,審計署點明批評,媒體跟進采訪,不正是索要這筆巨資的最好時機嗎?
為何慈善總會的人讓人感覺緊張兮兮,好像生怕說錯做錯什麽,一聲不吭。
將板子打在晉江市慈善總會身上,或許有失公允,借不借都為難。
設想一下,市城投集團是晉江市融資平台,而這個平台情況相當不妙。媒體報道,2024年9月,它的總債務為627.38億元,其中短期債務占比達到46.96%,較2021年增加超12個百分點。
沉重的債務負擔使其資金鏈緊張,急需外部資金輸血。
一邊是市裏主要搞錢的政府平台缺錢,其後麵是多少要吃財政飯的人、多少要付的政府賬單,另一邊又是慈善總會等賬上躺著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資金,“借款”是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出借這筆10億元善款,晉江市慈善總會還能不能正常運轉要打個問號。從2002年成立至2024年6月30日,該機構籌款總額達47.54億元,累計投入救助32.53億元。
粗略一算,靠當地企業家捐款支持的慈善總會不致於因這筆借款破產,應該還能運轉,但要說沒有影響或可以忽略這個影響,叫人難以相信。
被揭穿向慈善組織借款後,晉江市讓外人看到了其債務窟窿。
這事也讓晉江市慈善總會陷入被動,因為它借出去的這筆10億元巨資不合規,違背慈善法,應該受到查處。
而負有管理職責的民政部門在長達5年時間裏,卻對涉及巨資的不合規做法視而不見,管理形同虛設。
有人推測說,或許晉江民政發工資的錢,就來自於市財政靠城投“融”來的資金,這一切就好像是閉環,一切不合規、不合法的操作,也就好理解了。
這當然是網友的一種猜測,但問題是,當人們知道自個的善款可能會被“借給”政府用,變成隱形債務的一部分,還會在災害時自發捐款嗎?
晉江慈善總會被認為是全國首家縣級民辦慈善機構,可在這種具體案例中,再去區分官方的城投集團與所謂的民間慈善總會,已經沒有什麽意義。
它讓人看到,在一些地方,慈善與政府的邊界早已被打破,借慈善名義接受善款,有可能成為左手倒右手的政府行為。
無論是“借款”還是“委托”,都不妨礙這種救急操作。
話說回來,晉江市城投要是在兩周內調集資金歸還慈善總會,那麽,它要是再借,還能借到嗎?大家不妨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