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他死於762年,他的朋友圈卻傳到了2025年

他死於762年,他的朋友圈卻傳到了2025年

文章來源: 中國國家曆史 於 2025-07-19 19:01:5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小軍官郭子儀觸犯了軍紀,將要遭到嚴懲。

此時,一位客居並州的詩人正在想方設法營救。在詩人的奔走下,郭子儀成功得救,免於刑罰,後來屢立戰功,成為一代名將。

而郭子儀始終沒有忘記詩人的恩情,在詩人晚年落難時反過來出手相救。

這個故事出自晚唐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李公)客並州,識郭汾陽於行伍間,為免脫其刑責而獎重之。後汾陽以功成官爵,請贖翰林,上許之,因免誅,其報也。”

安史之亂中,李白卷入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半路上收到赦免的消息,當即乘舟返程,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關於李白遇赦的原因,有很多說法,裴敬的碑文將其歸因為李白與郭子儀的交情。

目前已知李白一生交遊近400人,其中既有高官權貴、世家子弟、文壇大家,也有隱者、道士、僧侶、商販、村人、小吏等。李白為郭子儀求情時,郭子儀隻是一個武舉出身的小軍官。

李白詩裏的小人物,恰似盛唐的群像戲,將我們帶入那個光輝燦爛又盛極而衰的時代。

他死於762年,他的朋友圈卻傳到了2025年

▲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圖》。圖源:網絡



李白在世時,就結交了同時代的偉大詩人。他與賀知章在酒樓買醉,賀知章稱其為謫仙人;他與後來的詩聖杜甫相遇,一同遊玩,杜甫從此不是夢李白,就是懷李白;他對老友孟浩然無限敬愛,大聲高呼“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友人是李白極為重視的,即與他“結神仙交”的朋友,也就是一起求仙學道的同誌。

李白的少年時代是在蜀地度過的。據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回憶,他5歲能背誦幹支紀年,10歲讀諸子百家,枕頭邊時常擺著經史典籍,從此開始詩文的創作。他曾與一個叫東嚴子的逸士隱居於岷山之南,過著樸素的山野生活,在山間養了上千隻禽鳥,一呼喚它們過來,就在手心上放一把米喂食。

在四川期間,李白開始與僧、道接觸。

有一次,他在戴天山上的大明寺讀書,緣溪而行,穿林進山,去拜訪此中的一位道士朋友,可道士行蹤飄忽不定。一路上,李白隻見鹿出沒,不聞鍾聲響,等到了道觀,才知道朋友已經出門,無人知道其去處,隻剩下李白一人倚著鬆樹惆悵。

李白寫成《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記錄隱逸生活中的訪友記,如清人吳大受所說,詩中“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堪稱此詩妙處: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當然,李白不是每次都撲空,他曾去拜訪峨眉山的著名琴師、蜀地僧人濬,欣賞那如同萬壑鬆聲般的琴曲,心情好像流水淌過一樣暢快,寫了這首五律《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圖源:網絡

開元十三年(725),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告別在蜀地的青澀生活,奔赴豪放不羈的人生,開啟一段段“存交重義”的交友經曆。

當時,和他一同出蜀的還有一個叫吳指南的同鄉好友,二人遊至楚地,吳指南不幸病逝於洞庭湖。李白身穿喪服,伏屍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好像失去了骨肉兄弟,連路人都感同身受,他又在猛獸的虎視眈眈下守著友人的屍體,不退一步,後來實在沒有辦法,暫時將屍身埋在了湖邊。

多年以後,李白再遊洞庭,想到好友遺體尚在此地,還未妥善下葬,便懷著對友人的尊重,進行“剔骨葬”。這是一種二次葬的儀式,即將死者的遺骨挖出,以刀刳洗,恭謹地包裹後,再正式下葬。之後,李白背上故人的屍骨,星夜趕路,借了筆錢,將好友安葬於武昌城東。



出蜀後,李白的人生被分割為兩部分。一方麵,他追求仕途,多次投贈幹謁,另一方麵,他又信奉道家,熱衷求仙訪道。

他的仕宦經曆可以說乏善可陳,在求仙問道時卻遇到了不少誌同道合的至交。直到晚年,仕進之路已然受阻,他仍得到道士蓋寰為其造的“真籙”,算是取得了學道生涯的“正式學位”,了卻一樁心事。

盛唐時,道教的上清派備受推崇,在上層人士中頗具影響力,李白與該教派有著深厚的緣分。

出蜀後,行至江陵,上清派的高道司馬承禎和年輕的李白相識,結為忘年交,稱李白為他的“仙宗十友”之一,並給予他極高的評價:“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為此,李白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況。

多年後,李白到王屋山尋訪司馬承禎,得知老道士已經仙逝,李白看著故人留下的親筆山水畫,有感而發,手書《上陽台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這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既描繪司馬承禎畫作的飄逸氣勢,也表達對司馬承禎的仰慕之情,同時,從中可窺見李白的仙人之姿。



▲唐·李白《上陽台帖》。圖源:網絡

上清派的另一名高道胡紫陽及其弟子元丹丘,也是李白一生中重要的道友。

開元年間,李白在道士元丹丘的引薦下,和好友元演來到隨州,拜訪胡紫陽。李白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回憶了青年時期與好友訪道的這次聚會,詩中的“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二句,也是李白裘馬輕狂的真實寫照。

當時,李白和元演從仙城山出發,一路泛舟騎馬,到隨州見到胡紫陽時,才知漢東太守也來相迎。李白在詩裏寫道:“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東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筵意氣淩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

一行人在餐霞樓上置酒高會,道士和詩人伴奏,玉笙、竹笛似鸞鳳鳴,酒過三巡,漢東太守乘著酒醉翩翩起舞。李白美美地沉入醉夢中,等他醒來,才知道自己身上披著太守的錦袍,頭枕著太守的大腿,隻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覺醒來,曲終人散。

胡紫陽聲名遠播,門人甚眾,他的弟子元丹丘與李白更是情同手足。

李白和杜甫的關係已經算是情義深重,可杜甫給李白寫了那麽多首詩,李白回信不到5首,而李白給元丹丘寫的詩文有近20篇,如《元丹丘歌》《題元丹丘山居》《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等,這在整部《李太白全集》中堪稱獨一無二的存在。

根據李白的詩,元丹丘和李白的交遊至少有三十載,算起來,應該少年時就已在蜀中相識,二人“故交深情,出處無間”。李白在《元丹丘歌》中,將這位道士朋友描寫成一個身騎飛龍、上天下海的活神仙,其中有幾分美好祝願,也有幾分對老朋友的戲謔:

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

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

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

後來,元丹丘在嵩山修道,想起李白這個古靈精怪的老友,於是寫了封信,邀請李白來嵩山一起學道。此時,李白大約31歲。在嵩山,李白跟著元丹丘一起煉丹、采藥、修行,度過了一段灑脫自如的時光,他本來還想去拜訪嵩山知名的女煉丹師焦煉師,但尋訪不得,隻能寫詩相贈,臨風遙寄。

元丹丘之所以青史留名,不僅是靠他與李白的深厚友情,更因為那首千古傳誦的詩篇——《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舊說多以為《將進酒》寫於天寶年間,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之後。但今人經過考證,認為這個酒局是李白和元丹丘隱居嵩山時開的,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

李白在《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交代了李、岑、元三人相聚的背景。當時,出身名門的隱士岑勳(岑夫子),從東南寄書而來,不辭千裏之遙,與李白、元丹丘相約暢飲,三人誌趣相投,相會後不醉不休。酒席之間,李白酒興越發高漲,高聲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他的詩情也愈來愈狂,於是有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豪言壯語。



▲南宋·馬遠《月下把杯圖》。圖源:網絡



雖然一直追求修道成仙,但李白始終放不下當官的執念。他懷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與道友的交遊中不忘上進,甚至可以說,與道友的結緣給了他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元丹丘不是一個身份簡單的道士,他在長安有人脈,按照魏顥《李翰林集序》的說法,元丹丘的顯達離不開玉真公主的扶持。玉真公主,又號“持盈法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妹妹,出家為道多年,她從元丹丘那兒聽說李白的才氣,又將李白引薦到了京城。此外,李白的另一個道士朋友吳筠,以及官居高位的“老酒友”賀知章,也向唐玄宗推薦過李白。

天寶二年(743),在一群好友的幫助下,43歲的李白終於當上了翰林院待詔,也就是專門給皇帝吟詩作賦的文化工作者。李白的朋友圈中,有一部分友人就來自他短暫的官場生活。

倭國(今日本)的阿倍仲麻呂,是隨遣唐使入唐的留學生,在中國改了個漢名叫晁衡。

當時,唐朝科舉有專門為外國學生準備的賓貢科,外國留學生登科及第被稱作“賓貢進士”。晁衡在唐朝苦學多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做官資格,曆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政治生涯長達幾十年,仕途可比李白順多了。

李白和儲光羲、王維、趙曄、包佶等士人,都被晁衡過人的才學和豪爽的性格吸引,與他結為至交好友,多次互贈詩文。

晁衡曾將自己的一件日本布裘贈給李白,李白在詩裏就寫道“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特別強調這身衣服是晁衡送的。直到離開長安後,李白還與晁衡保持著千裏神交,時刻掌握著好友的近況。



▲此畫描繪日本遣唐使橫渡東海的艱險。圖源:網絡

天寶十二載(753),晁衡入唐已經過了37個年頭,年近花甲,他想家了,在唐玄宗的默許下,晁衡將以護送使身份隨最近一次遣唐使團起程回國。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航行過程中,晁衡乘坐的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遇上風暴,不幸觸礁,一時音訊全無。

當遣唐使船遭遇海難的消息傳回大唐時,晁衡已遇難溺亡的傳言鬧得滿城風雨。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晁衡的好友李白就聽信了謠言,為之心痛不已,寫了一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悼念晁衡,除了悲傷,或許還有遺憾,他連晁衡的“最後一麵”都沒見著。在晁衡出海之前,長安的友人們為他準備了盛大的送別儀式,王維、包佶、趙驊等文臣都以詩送行。包佶、趙驊是晁衡的同事,與他一起在秘書省工作。秘書省管理國家藏書,相當於國家圖書館,晁衡是這個部門的領導。隻有李白早已下崗,離開京城,未能前來相送。

幸運的是,晁衡保住了性命,他的船迷失方向後,一路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隨著遣唐使船傾覆,晁衡沒能如願回家鄉過退休生活,後來輾轉回到大唐,繼續用他在唐朝所學的知識為朝廷服務,直至72歲時病逝於長安。



李白入朝的處境,像進入了一座圍城:在野時,總想著幹一番事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朝時,卻總有抨擊權貴、同情民眾的心理。

傳統觀點認為,李白被迫離開長安,是因為他桀驁不馴,作詩諷刺楊貴妃、敢叫高力士脫靴,得罪了當朝權貴,惹唐玄宗不滿,才被趕出翰林院。事實上,李白的詩表明,他早已看透朝中的腐敗。他的《古風(其二十四)》,辛辣地揭露小人得勢的現實,“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他的《戰城南》,批判天寶年間的窮兵黷武,“萬裏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因此,李白回歸隱逸,是必然的命運,他不適合那個昏暗的朝堂,他更應該和民間的小人物站在一起,其樂融融,舉杯放歌。



▲明·仇英《耕織圖冊》。圖源:網絡

李白酷愛飲酒,他曾為一名善於釀酒的老師傅紀叟寫了《哭宣城善釀紀叟》,飽含真摯動人的感情: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李白說,老紀啊,你生前能為我釀出老春名酒,如今到黃泉之下,你若是重操舊業,釀了好酒,又要賣給誰呢?

有一次,李白外出寄宿於五鬆山一位姓荀的農家老婦家中,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也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裏切身感受到農民的艱辛。他在《宿五鬆山下荀媼家》裏寫:

我宿五鬆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大唐農村的百姓麵對繁重的賦稅,隻能不停地工作,白天揮灑汗水收割,晚上冒著寒涼舂米。當主人家誠懇地端出一盤菰米飯招待李白時,詩人都感覺受之有愧。

回到民間的李白,多次遇到好心人的善待,比較有名的一次,便是他和汪倫的萍水相逢。

汪倫居於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畔,其身份充滿爭議,一說他當過歙縣的縣令,一說他是當地富戶,還有一說是本地村民。

汪倫久仰李白大名,他給李白寫了封信,邀請詩人來桃花潭參觀,並聲稱此地有十裏桃花、萬家酒店。李白平生最愛的就是旅遊打卡和痛飲美酒,一聽說有這麽一個神奇的地方,自然欣然前往。可李白到當地一看,哪裏有什麽5A級景區和高端度假酒店,就一水潭子。

汪倫總算見到了跋山涉水趕來的偶像,這才告訴他真相,這裏有個姓萬的人開了家酒店,叫“十裏桃花”。

李白雖然被汪倫給騙了,但汪倫盡心盡力為他接風洗塵,還是讓他大為感動。臨別之際,汪倫來到岸邊,邊走邊唱,踏歌送行,李白難忘這段情誼,寫詩贈給這個狂熱粉絲: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真的賺到了,用一個謊言,騙李白來景區打卡吃飯,還憑著這首詩跟偶像同框千年,每個背過詩的小朋友都聽過他的名字。

李白一生雲遊四方,活得如神仙瀟灑,又‌坎坷多舛,一輩子壯誌難酬。他結識過人中龍鳳,也愛跟平民百姓打交道,最後,他以浪漫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盡頭。

李白晚年到當塗投奔族叔李陽冰。在曆史傳說中,寶應元年(762),62歲的李白泛舟采石磯,看到江麵上月色皎潔,伸手去捕捉月影,不慎跌入江中,離開了人世。



▲明·謝時臣《謫仙玩月圖》。圖源:網絡

李白去世四五十年後,有個叫範傳正的官員,照著地圖找到當塗的李白墓。他下令不許當地人對墓地進行樵采,並細心地為李白墓祭掃。

此時,一個念頭閃過腦海。範傳正希望找到李白的後人,看看他們過得怎麽樣。

經過三年的苦心尋找,範傳正見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她們都已成婚,嫁給了本地的農民,過著簡樸的生活,早已與文人墨客的生活脫節。可當範傳正勸說她們改嫁士人時,她們嚴肅地表示拒絕,說:“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門,生縱偷安,死何麵目見大父於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聞。”

範傳正聽罷,不再強行做媒,隻是免除了她們家的賦稅和徭役。

李白的孫女們顯然學到了祖父待人的真誠。李白的文思有如天馬行空,性格逍遙似神仙,卻對情至真,所以,他的朋友也以真心待他,與他攜手同行——他們的情誼,隨著詩仙的提筆吟詠流傳千載,至今熠熠生輝。

查看評論(5)

24小時熱點排行

特朗普:這語言最難學 我不會模仿 會引起很大混亂
特朗普自稱“從不畫畫” 但他的許多簡筆畫都在拍賣
博索納羅:被強製戴電子腳鐐無比屈辱 我已經70了
當不確定擺在眼前,他們為何仍然選擇赴美留學?
放言庫爾斯克固若金湯的俄國州長,開槍自殺了

24小時討論排行

加薩援助站再開火!以色列軍隊"無差別掃射"釀32死
川普將宣布重大貿易協議 產業國別關稅 8月同步生效
因為天太熱 美駐武漢總領館罕見暫停簽證麵談預約
接收31名離美研究者,馬克龍真從美國搶到了人
官方數據的泄露,杭州"糞水"水一個月前已經爆發了
被邊緣化處置 他可能是被紮克伯格傷害最深的人
馬斯克連發35條貼文:抨擊特朗普“掩蓋愛潑斯坦案”
中國記協何時最勇敢?在安全的時候
宗慶後未在香港設立家族信托?律師分析三種可能
宗慶後遺產案新進展,這次國資大股東不忍了!
中國國防部:中越將在廣西舉行首次陸軍聯訓
參加演唱會致不倫戀曝光 美國科技公司總裁辭職
丁家喜律師:"我愛你們,但我不能放棄理想和信念"
《華爾街日報》回懟特朗普:沒在怕,法庭見!
5年人口暴漲近500萬,它憑什麽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七大任務,網民如何理解?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他死於762年,他的朋友圈卻傳到了2025年

中國國家曆史 2025-07-19 19:01:54



小軍官郭子儀觸犯了軍紀,將要遭到嚴懲。

此時,一位客居並州的詩人正在想方設法營救。在詩人的奔走下,郭子儀成功得救,免於刑罰,後來屢立戰功,成為一代名將。

而郭子儀始終沒有忘記詩人的恩情,在詩人晚年落難時反過來出手相救。

這個故事出自晚唐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李公)客並州,識郭汾陽於行伍間,為免脫其刑責而獎重之。後汾陽以功成官爵,請贖翰林,上許之,因免誅,其報也。”

安史之亂中,李白卷入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半路上收到赦免的消息,當即乘舟返程,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關於李白遇赦的原因,有很多說法,裴敬的碑文將其歸因為李白與郭子儀的交情。

目前已知李白一生交遊近400人,其中既有高官權貴、世家子弟、文壇大家,也有隱者、道士、僧侶、商販、村人、小吏等。李白為郭子儀求情時,郭子儀隻是一個武舉出身的小軍官。

李白詩裏的小人物,恰似盛唐的群像戲,將我們帶入那個光輝燦爛又盛極而衰的時代。

他死於762年,他的朋友圈卻傳到了2025年

▲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圖》。圖源:網絡



李白在世時,就結交了同時代的偉大詩人。他與賀知章在酒樓買醉,賀知章稱其為謫仙人;他與後來的詩聖杜甫相遇,一同遊玩,杜甫從此不是夢李白,就是懷李白;他對老友孟浩然無限敬愛,大聲高呼“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友人是李白極為重視的,即與他“結神仙交”的朋友,也就是一起求仙學道的同誌。

李白的少年時代是在蜀地度過的。據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回憶,他5歲能背誦幹支紀年,10歲讀諸子百家,枕頭邊時常擺著經史典籍,從此開始詩文的創作。他曾與一個叫東嚴子的逸士隱居於岷山之南,過著樸素的山野生活,在山間養了上千隻禽鳥,一呼喚它們過來,就在手心上放一把米喂食。

在四川期間,李白開始與僧、道接觸。

有一次,他在戴天山上的大明寺讀書,緣溪而行,穿林進山,去拜訪此中的一位道士朋友,可道士行蹤飄忽不定。一路上,李白隻見鹿出沒,不聞鍾聲響,等到了道觀,才知道朋友已經出門,無人知道其去處,隻剩下李白一人倚著鬆樹惆悵。

李白寫成《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記錄隱逸生活中的訪友記,如清人吳大受所說,詩中“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堪稱此詩妙處: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當然,李白不是每次都撲空,他曾去拜訪峨眉山的著名琴師、蜀地僧人濬,欣賞那如同萬壑鬆聲般的琴曲,心情好像流水淌過一樣暢快,寫了這首五律《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圖源:網絡

開元十三年(725),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告別在蜀地的青澀生活,奔赴豪放不羈的人生,開啟一段段“存交重義”的交友經曆。

當時,和他一同出蜀的還有一個叫吳指南的同鄉好友,二人遊至楚地,吳指南不幸病逝於洞庭湖。李白身穿喪服,伏屍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好像失去了骨肉兄弟,連路人都感同身受,他又在猛獸的虎視眈眈下守著友人的屍體,不退一步,後來實在沒有辦法,暫時將屍身埋在了湖邊。

多年以後,李白再遊洞庭,想到好友遺體尚在此地,還未妥善下葬,便懷著對友人的尊重,進行“剔骨葬”。這是一種二次葬的儀式,即將死者的遺骨挖出,以刀刳洗,恭謹地包裹後,再正式下葬。之後,李白背上故人的屍骨,星夜趕路,借了筆錢,將好友安葬於武昌城東。



出蜀後,李白的人生被分割為兩部分。一方麵,他追求仕途,多次投贈幹謁,另一方麵,他又信奉道家,熱衷求仙訪道。

他的仕宦經曆可以說乏善可陳,在求仙問道時卻遇到了不少誌同道合的至交。直到晚年,仕進之路已然受阻,他仍得到道士蓋寰為其造的“真籙”,算是取得了學道生涯的“正式學位”,了卻一樁心事。

盛唐時,道教的上清派備受推崇,在上層人士中頗具影響力,李白與該教派有著深厚的緣分。

出蜀後,行至江陵,上清派的高道司馬承禎和年輕的李白相識,結為忘年交,稱李白為他的“仙宗十友”之一,並給予他極高的評價:“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為此,李白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況。

多年後,李白到王屋山尋訪司馬承禎,得知老道士已經仙逝,李白看著故人留下的親筆山水畫,有感而發,手書《上陽台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這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既描繪司馬承禎畫作的飄逸氣勢,也表達對司馬承禎的仰慕之情,同時,從中可窺見李白的仙人之姿。



▲唐·李白《上陽台帖》。圖源:網絡

上清派的另一名高道胡紫陽及其弟子元丹丘,也是李白一生中重要的道友。

開元年間,李白在道士元丹丘的引薦下,和好友元演來到隨州,拜訪胡紫陽。李白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中回憶了青年時期與好友訪道的這次聚會,詩中的“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二句,也是李白裘馬輕狂的真實寫照。

當時,李白和元演從仙城山出發,一路泛舟騎馬,到隨州見到胡紫陽時,才知漢東太守也來相迎。李白在詩裏寫道:“紫陽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樓上動仙樂,嘈然宛似鸞鳳鳴。袖長管催欲輕舉,漢東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當筵意氣淩九霄,星離雨散不終朝,分飛楚關山水遙。”

一行人在餐霞樓上置酒高會,道士和詩人伴奏,玉笙、竹笛似鸞鳳鳴,酒過三巡,漢東太守乘著酒醉翩翩起舞。李白美美地沉入醉夢中,等他醒來,才知道自己身上披著太守的錦袍,頭枕著太守的大腿,隻可惜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覺醒來,曲終人散。

胡紫陽聲名遠播,門人甚眾,他的弟子元丹丘與李白更是情同手足。

李白和杜甫的關係已經算是情義深重,可杜甫給李白寫了那麽多首詩,李白回信不到5首,而李白給元丹丘寫的詩文有近20篇,如《元丹丘歌》《題元丹丘山居》《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等,這在整部《李太白全集》中堪稱獨一無二的存在。

根據李白的詩,元丹丘和李白的交遊至少有三十載,算起來,應該少年時就已在蜀中相識,二人“故交深情,出處無間”。李白在《元丹丘歌》中,將這位道士朋友描寫成一個身騎飛龍、上天下海的活神仙,其中有幾分美好祝願,也有幾分對老朋友的戲謔:

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

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

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

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

後來,元丹丘在嵩山修道,想起李白這個古靈精怪的老友,於是寫了封信,邀請李白來嵩山一起學道。此時,李白大約31歲。在嵩山,李白跟著元丹丘一起煉丹、采藥、修行,度過了一段灑脫自如的時光,他本來還想去拜訪嵩山知名的女煉丹師焦煉師,但尋訪不得,隻能寫詩相贈,臨風遙寄。

元丹丘之所以青史留名,不僅是靠他與李白的深厚友情,更因為那首千古傳誦的詩篇——《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舊說多以為《將進酒》寫於天寶年間,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之後。但今人經過考證,認為這個酒局是李白和元丹丘隱居嵩山時開的,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

李白在《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交代了李、岑、元三人相聚的背景。當時,出身名門的隱士岑勳(岑夫子),從東南寄書而來,不辭千裏之遙,與李白、元丹丘相約暢飲,三人誌趣相投,相會後不醉不休。酒席之間,李白酒興越發高漲,高聲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他的詩情也愈來愈狂,於是有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豪言壯語。



▲南宋·馬遠《月下把杯圖》。圖源:網絡



雖然一直追求修道成仙,但李白始終放不下當官的執念。他懷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與道友的交遊中不忘上進,甚至可以說,與道友的結緣給了他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元丹丘不是一個身份簡單的道士,他在長安有人脈,按照魏顥《李翰林集序》的說法,元丹丘的顯達離不開玉真公主的扶持。玉真公主,又號“持盈法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妹妹,出家為道多年,她從元丹丘那兒聽說李白的才氣,又將李白引薦到了京城。此外,李白的另一個道士朋友吳筠,以及官居高位的“老酒友”賀知章,也向唐玄宗推薦過李白。

天寶二年(743),在一群好友的幫助下,43歲的李白終於當上了翰林院待詔,也就是專門給皇帝吟詩作賦的文化工作者。李白的朋友圈中,有一部分友人就來自他短暫的官場生活。

倭國(今日本)的阿倍仲麻呂,是隨遣唐使入唐的留學生,在中國改了個漢名叫晁衡。

當時,唐朝科舉有專門為外國學生準備的賓貢科,外國留學生登科及第被稱作“賓貢進士”。晁衡在唐朝苦學多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做官資格,曆仕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皇帝,政治生涯長達幾十年,仕途可比李白順多了。

李白和儲光羲、王維、趙曄、包佶等士人,都被晁衡過人的才學和豪爽的性格吸引,與他結為至交好友,多次互贈詩文。

晁衡曾將自己的一件日本布裘贈給李白,李白在詩裏就寫道“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特別強調這身衣服是晁衡送的。直到離開長安後,李白還與晁衡保持著千裏神交,時刻掌握著好友的近況。



▲此畫描繪日本遣唐使橫渡東海的艱險。圖源:網絡

天寶十二載(753),晁衡入唐已經過了37個年頭,年近花甲,他想家了,在唐玄宗的默許下,晁衡將以護送使身份隨最近一次遣唐使團起程回國。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航行過程中,晁衡乘坐的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遇上風暴,不幸觸礁,一時音訊全無。

當遣唐使船遭遇海難的消息傳回大唐時,晁衡已遇難溺亡的傳言鬧得滿城風雨。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晁衡的好友李白就聽信了謠言,為之心痛不已,寫了一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悼念晁衡,除了悲傷,或許還有遺憾,他連晁衡的“最後一麵”都沒見著。在晁衡出海之前,長安的友人們為他準備了盛大的送別儀式,王維、包佶、趙驊等文臣都以詩送行。包佶、趙驊是晁衡的同事,與他一起在秘書省工作。秘書省管理國家藏書,相當於國家圖書館,晁衡是這個部門的領導。隻有李白早已下崗,離開京城,未能前來相送。

幸運的是,晁衡保住了性命,他的船迷失方向後,一路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隨著遣唐使船傾覆,晁衡沒能如願回家鄉過退休生活,後來輾轉回到大唐,繼續用他在唐朝所學的知識為朝廷服務,直至72歲時病逝於長安。



李白入朝的處境,像進入了一座圍城:在野時,總想著幹一番事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朝時,卻總有抨擊權貴、同情民眾的心理。

傳統觀點認為,李白被迫離開長安,是因為他桀驁不馴,作詩諷刺楊貴妃、敢叫高力士脫靴,得罪了當朝權貴,惹唐玄宗不滿,才被趕出翰林院。事實上,李白的詩表明,他早已看透朝中的腐敗。他的《古風(其二十四)》,辛辣地揭露小人得勢的現實,“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他的《戰城南》,批判天寶年間的窮兵黷武,“萬裏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因此,李白回歸隱逸,是必然的命運,他不適合那個昏暗的朝堂,他更應該和民間的小人物站在一起,其樂融融,舉杯放歌。



▲明·仇英《耕織圖冊》。圖源:網絡

李白酷愛飲酒,他曾為一名善於釀酒的老師傅紀叟寫了《哭宣城善釀紀叟》,飽含真摯動人的感情: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李白說,老紀啊,你生前能為我釀出老春名酒,如今到黃泉之下,你若是重操舊業,釀了好酒,又要賣給誰呢?

有一次,李白外出寄宿於五鬆山一位姓荀的農家老婦家中,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也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裏切身感受到農民的艱辛。他在《宿五鬆山下荀媼家》裏寫:

我宿五鬆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大唐農村的百姓麵對繁重的賦稅,隻能不停地工作,白天揮灑汗水收割,晚上冒著寒涼舂米。當主人家誠懇地端出一盤菰米飯招待李白時,詩人都感覺受之有愧。

回到民間的李白,多次遇到好心人的善待,比較有名的一次,便是他和汪倫的萍水相逢。

汪倫居於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畔,其身份充滿爭議,一說他當過歙縣的縣令,一說他是當地富戶,還有一說是本地村民。

汪倫久仰李白大名,他給李白寫了封信,邀請詩人來桃花潭參觀,並聲稱此地有十裏桃花、萬家酒店。李白平生最愛的就是旅遊打卡和痛飲美酒,一聽說有這麽一個神奇的地方,自然欣然前往。可李白到當地一看,哪裏有什麽5A級景區和高端度假酒店,就一水潭子。

汪倫總算見到了跋山涉水趕來的偶像,這才告訴他真相,這裏有個姓萬的人開了家酒店,叫“十裏桃花”。

李白雖然被汪倫給騙了,但汪倫盡心盡力為他接風洗塵,還是讓他大為感動。臨別之際,汪倫來到岸邊,邊走邊唱,踏歌送行,李白難忘這段情誼,寫詩贈給這個狂熱粉絲: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真的賺到了,用一個謊言,騙李白來景區打卡吃飯,還憑著這首詩跟偶像同框千年,每個背過詩的小朋友都聽過他的名字。

李白一生雲遊四方,活得如神仙瀟灑,又‌坎坷多舛,一輩子壯誌難酬。他結識過人中龍鳳,也愛跟平民百姓打交道,最後,他以浪漫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盡頭。

李白晚年到當塗投奔族叔李陽冰。在曆史傳說中,寶應元年(762),62歲的李白泛舟采石磯,看到江麵上月色皎潔,伸手去捕捉月影,不慎跌入江中,離開了人世。



▲明·謝時臣《謫仙玩月圖》。圖源:網絡

李白去世四五十年後,有個叫範傳正的官員,照著地圖找到當塗的李白墓。他下令不許當地人對墓地進行樵采,並細心地為李白墓祭掃。

此時,一個念頭閃過腦海。範傳正希望找到李白的後人,看看他們過得怎麽樣。

經過三年的苦心尋找,範傳正見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她們都已成婚,嫁給了本地的農民,過著簡樸的生活,早已與文人墨客的生活脫節。可當範傳正勸說她們改嫁士人時,她們嚴肅地表示拒絕,說:“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窮,既失身於下俚,仗威力,乃求援於他門,生縱偷安,死何麵目見大父於地下,欲敗其類,所不忍聞。”

範傳正聽罷,不再強行做媒,隻是免除了她們家的賦稅和徭役。

李白的孫女們顯然學到了祖父待人的真誠。李白的文思有如天馬行空,性格逍遙似神仙,卻對情至真,所以,他的朋友也以真心待他,與他攜手同行——他們的情誼,隨著詩仙的提筆吟詠流傳千載,至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