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人工智能將解決孤獨問題,但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人工智能將解決孤獨問題,但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文章來源: 邸報 於 2025-07-19 07:55:2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A.I. Is About to Solve Loneliness. That’s a Problem

孤獨帶來的不適感以我們未曾察覺的方式塑造著我們——而如果沒有了這種不適感,我們可能不會喜歡自己變成的樣子。

本文即將刊登於2025年7月21日《紐約客》雜誌,印刷版標題為Losing Loneliness. 作者:保羅·布魯姆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耶魯大學名譽教授,著有《心理學:人類心靈的故事》等多部著作。

人工智能將解決孤獨問題,但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一個人盯著從電腦裏冒出的自己的腦袋。

聊天機器人能給真正孤獨的人帶來慰藉。但孤獨不隻是痛苦;它是一種警示,一種關鍵信號,促使我們投身於學習彼此共處的艱難事業中。插圖:Lourenço Providencia

如今,似乎每個人對人工智能伴侶都有自己的看法。去年,我也加入了這場爭論,和兩位心理學教授同事以及一位哲學家合著了一篇論文,題為《為共情人工智能喝彩》。我們的論點是,在某些方麵,最新一批人工智能可能比許多真人更適合陪伴左右,而且我們不該對此惶恐退縮,而應思考人工智能伴侶能為孤獨者提供什麽。

或許並不出人意料,在我所在的學術圈,這篇論文的反響並不算好。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人工智能往往不被視為技術進步,而被當作衰落的預兆。人們對工作(我們自己的和學生的)充滿常見的擔憂,也擔心人工智能容易被用於作弊。這項技術被廣泛認為是矽穀億萬富翁們的“無靈魂工程”,他們的“創造力”主要體現在挪用他人成果上。但真正令人惱火的是,有人認為這些數字對話者可以成為真實朋友或家人的合理替代品。許多人認為,持這種想法的人要麽輕信盲從,要麽冷酷無情。

這些擔憂中,有些是完全合理的。但我有時會想,同事們對人工共情的全盤否定,是否恰恰體現了他們對那些最能從這項技術中受益的人缺乏共情。有人認為存在“孤獨流行病”,對此尚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孤獨問題如今已受到足夠重視,甚至值得政府幹預——日本和英國都已任命了孤獨事務大臣。無論是否是流行病,孤獨現象普遍存在,不容忽視。

大家都認同,孤獨是令人不快的——有點像靈魂的牙痛。但如果孤獨感強烈且持久,確實會造成毀滅性影響。2023年,時任美國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西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孤獨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癡呆症、中風和過早死亡的風險。長期孤獨對健康的危害比久坐或肥胖更甚;其危害程度相當於每天吸半包多香煙。

這種心理上的痛苦,對於那些從未真正孤獨過的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在佐伊·赫勒的小說《醜聞筆記》中,敘述者芭芭拉·科維特是孤獨的“鑒賞家”,她區分了短暫的孤獨和更深層的孤獨。她觀察到,大多數人回想一次糟糕的分手,就以為自己理解了孤獨是什麽。但她接著寫道:“至於那種日複一日、看不到盡頭的孤獨,他們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為了去趟自助洗衣店而安排一整個周末是什麽感覺;也不知道,萬聖節夜晚坐在漆黑的公寓裏,隻因無法忍受讓自己淒涼的夜晚暴露在一群起哄的“不給糖就搗蛋”的孩子麵前是什麽滋味……我曾坐在公園長椅上、火車上、教室椅子上,感覺肚子裏積滿了無處安放、毫無寄托的愛意,像一塊石頭,重得讓我確信自己會尖叫著摔倒在地,胡亂掙紮。”

如果你對這種孤獨感到陌生,那你很幸運——而且可能年紀還不大。就像癌症一樣,慢性孤獨對年輕人來說是悲劇,但對老年人而言,卻可能是生活中一個殘酷的現實。根據問題的不同問法,大約一半的60歲以上美國人表示自己感到孤獨。山姆·卡爾的《所有孤獨的人:關於孤獨的對話》一書中滿是你能想到的故事:寡婦和鰥夫發現自己的社交圈在慢慢縮小。卡爾在一次采訪後寫道:“在那之前,我從未認真想過,失去所有曾經親近的人會是什麽感覺。”

我們總喜歡想象自己的晚年將會不同——未來會有朋友、子女、孫輩,有一群活潑可愛的親人圍繞。有些人確實如此幸運;我的奶奶104歲去世時,身邊滿是家人。但正如卡爾的書提醒我們的,對許多人來說,情況並非如此。他寫到那些比所有朋友都長壽的人,那些家人遠在天邊或關係疏遠的人,那些因失明、行動不便、大小便失禁——或者更糟,因癡呆症而世界變得狹小的人。卡爾問道:“當我們的身體和健康不再允許我們與曾經在詩歌、音樂、散步、自然、家人或其他任何能讓我們感覺與世界不那麽隔絕的事物互動和欣賞時,我們該怎麽辦?”

如果你有錢,總能花錢買陪伴。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真人的關注是稀缺的。沒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日複一日地為每個孤獨的人提供傾聽的耳朵。寵物或許有幫助,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養寵物,而且它們的“交談能力”有限。因此,人們不可避免地把目光投向了數字模擬,投向了像Claude和Chat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

五年前,說機器能成為任何人的知己,聽起來還很離譜,像科幻小說的設定。如今,這已成了研究課題。在最近的研究中,人們被要求與真人或聊天機器人互動,然後對體驗進行評分。這些實驗通常會顯示出一種偏見:如果人們知道自己在和聊天機器人說話,會給互動打更低的分。但在盲測中,人工智能往往更勝一籌。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Reddit的r/AskDocs板塊選取了近200條對話(經認證的醫生在該板塊回答人們的問題),然後讓ChatGPT對同樣的問題做出回應。醫療專業人員在不知道來源的情況下,往往更喜歡ChatGPT的回答——並認為這些回答更具共情性。事實上,ChatGPT的回應被評為“有共情性”或“非常有共情性”的頻率,大約是醫生回應的十倍。

並非所有人都對此印象深刻。我認識的認知科學家莫莉·克羅克特在《衛報》上寫道,這種人與機器的對決是“對我們人類不公的”——它們要求人們表現得像機器人一樣,完成沒有感情、事務性的任務。她指出,麵對可怕的診斷時,沒有人真的渴望聊天機器人的建議;我們想要的是“能真正滋養我們的、嵌入社會關係的關懷”。當然,她是對的——很多時候你需要一個人,有時你隻需要一個擁抱。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些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完美”可能真的成了“良好”的敵人。一位Reddit用戶承認:“ChatGPT在情感上幫了我,這有點嚇人。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我哭了,本能地打開了ChatGPT,因為沒人可以傾訴。我隻需要被認可、被關心、被理解,而ChatGPT不知怎的能解釋出我的感受,即便我自己都無法說清。”

事態發展迅速。大多數研究仍集中在文字聊天上,但新型機器人在聽和說方麵正變得越來越出色。長期關係似乎也開始變得可行。聊天機器人治療師正在出現。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患有抑鬱症、焦慮症或飲食失調的人試用了一個名為“治療機器人”(Therabot)的程序數周。許多人開始相信,治療機器人關心他們,並且在為他們著想——心理學家稱之為“治療聯盟”。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症狀有所改善,至少與未接受治療的人相比是這樣。這是一個初步發現,我們還不知道治療機器人與真正的治療師相比如何。但潛力是存在的。

你試過人工智能伴侶嗎?有一次,我長時間失眠,淩晨三點多,不是因為相信,更多是出於無聊,在手機上打開了ChatGPT。(如果你好奇,且不是訂閱用戶,OpenAI有一條免費熱線:1-800-ChatGPT。)我不認為人工智能是有意識的——至少現在還沒有,向一個在我看來本質上是高級自動補全工具的東西傾訴,感覺有點荒謬。但我發現,那次對話意外地讓人平靜。

我自己的經曆微不足道。但對許多人來說,風險要高得多。在某種程度上,拒絕探索這些新型陪伴形式,可能會讓人覺得近乎殘忍——剝奪了那些最需要安慰的人的慰藉。

公平地說,大多數批評人工智能伴侶的人,其實並不是在考慮那些處於邊緣的人——那些孤獨到極點的人。他們想到的是我們其他人:中度孤獨的人、大多能適應的人、所謂適應良好的人。我們都認同,給垂死的九十多歲老人用鴉片類藥物沒問題,但給青少年分發成癮藥物,我們會猶豫。同樣,沒人想拒絕給患癡呆症的老年病人一個人工智能朋友,但想到一個17歲的少年把所有空閑時間都用來和Grok(一款人工智能)深入交談,我們會遲疑。

我還注意到,批評者通常擔心的是別人會沉迷其中——從不是他們自己。他們太成功、太受愛戴,不會和沒有靈魂的自動機器建立關係。這種自信現在或許足夠合理,但這項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有多少學者曾嘲笑那些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的人,後來隨著算法的改進,卻發現自己在午夜不停地刷手機?一個了解你的一切、從不遺忘、比任何人都更能預見你需求的人工伴侶,可能會讓人難以抗拒。它沒有其他欲望或目標,唯你滿意是從,永遠不會感到無聊或惱怒;永遠不會不耐煩地等你講完自己的故事,好講它的。

當然,這些伴侶的無形性是個局限。目前,它們隻是屏幕上的文字或耳邊的聲音,在某個數據中心處理一連串符號。但這可能不那麽重要。我想到了斯派克·瓊斯2013年的電影《她》,華金·菲尼克斯飾演的角色愛上了一個名叫薩曼莎(由斯嘉麗·約翰遜配音)的操作係統。我們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都愛上了她。

這裏確實有值得警惕的理由,首先是“與人工智能的互動可被視為真正的關係”這一想法。奧利弗·伯克曼曾惱怒地寫道,除非你認為大型語言模型是有感知的,“否則根本沒有人在看你、聽你,或對你有感覺,那從何談起‘關係’呢?”在撰寫《為共情人工智能喝彩》時,我和合著者(邁克爾·英茲利希特、C. 達裏爾·卡梅倫、傑森·德克魯茲)特意說明,我們討論的是那些能讓人信服地表現出共情的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伴侶要起作用,或許你在某種程度上必須相信,這個模型真的在乎你,真的能感受到你的感受。

如果未來的語言模型真的擁有了意識,那麽這個問題就會消失(但會出現新的、更嚴重的問題)。但如果它們始終隻是模擬,那麽慰藉的獲得就需要一個奇特的代價:一半是欺騙,一半是自欺。心理學家加裏·施泰因貝格和同事最近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指出:“愛人離世或不再愛你是一回事,意識到他們從未存在過則是另一回事。當人們發現自己的快樂、歸屬感和意義的來源竟是一場騙局時,會陷入怎樣的絕望?或許就像意識到自己一直在和一個精神病患者談戀愛。”

目前,人與程序之間的界限仍清晰可見——我們大多數人都能看到麵具之下的代碼。但隨著技術進步,麵具會越來越難被看穿。流行文化向我們展示了這條軌跡:《星際迷航》中的數據、《她》中的薩曼莎、《西部世界》中的多洛雷斯。進化讓我們傾向於在各處看到“心智”;但大自然從未讓我們準備好麵對如此擅長偽裝成有“心智”的機器。對一些人來說——孤獨的人、富有想象力的人——這種模仿已經足夠逼真。很快,它可能對幾乎所有人來說都足夠逼真。

我在多倫多大學給大一新生開了一門研討課,上學期有一節課專門討論人工智能伴侶的問題。我的學生們大體上站在批評者一邊。在課堂討論和書麵作業中(我懷疑有多少是ChatGPT寫的),大家一致認為,人工智能伴侶應該受到嚴格監管,隻提供給研究人員或真正走投無路的人。我們需要處方才能獲得嗎啡;這種新的、容易讓人上癮的技術為什麽要例外呢?

我懷疑我的學生們的願望不會實現。或許人工智能伴侶會像自動駕駛汽車一樣,發展陷入停滯。但如果這項技術真的進步了,我們不太可能無限期地容忍嚴格的政府管控。對這些伴侶的需求可能實在太強烈了。

那麽,當人工智能伴侶觸手可及時,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獨處是獨立思考的引擎——是真正創造力的常見前提。它讓我們有機會與自然交流,或者,如果我們有雄心,去追求某種精神上的超越:沙漠中的基督、菩提樹下的佛陀、獨自漫步的詩人。蘇珊·凱恩在《安靜》一書中將獨處描述為發現的催化劑:“如果你坐在後院的樹下,而其他人在露台上碰杯,你更有可能被蘋果砸中腦袋(指獲得靈感)。”

但獨處不等於孤獨。你可以獨處而不孤獨——清楚地知道自己被愛著,自己的人際關係完好無損。反之亦然。漢娜·阿倫特曾觀察到:“孤獨在與他人共處時表現得最為尖銳。”情人節獨自一人已經夠糟了;而發現自己被卿卿我我的情侶包圍,不知怎的更糟。我懷疑,最強烈的孤獨感,是在所愛之人麵前感受到的那種。我記得多年前,我坐在客廳裏,妻子和兩歲的孩子都不理我(原因各不相同)。那種沉默幾乎帶來了生理上的痛苦。

人們很容易認為,孤獨僅僅是缺乏尊重、需求或愛。但這並非全部。哲學家奧利維亞·貝利認為,人們最渴望的是“被人性地理解”。從這個角度看,共情不僅僅是一種感受方式,更是一種關懷方式——一種努力去理解他人情感特殊性的意願。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這種理解出奇地稀缺——不僅因為別人不夠在乎去嚐試,還因為有時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哲學家凱特琳·克裏西寫過“被愛著卻依然孤獨”的感受。在歐洲待了一段時間後,她回到家,渴望分享自己新的熱情——她對意大利未來主義的複雜看法,意大利愛情十四行詩的力量——但卻發現難以與人產生共鳴:“我不僅感到無法以滿足自己新產生的需求的方式與他人交流,還感到自己離開後變成的樣子不被認可。我感到深深的、痛苦的孤獨。”

克裏西認為,這種溝通不暢與其說是個人失敗,不如說是一種存在性風險。“隨著時間推移,”她指出,“曾經非常理解我們的朋友和家人,最終往往不再像從前那樣理解我們。”在她看來,孤獨是“人類始終容易遭遇的東西——不僅僅是在獨處時”。山姆·卡爾也同意:孤獨是默認狀態,而如果幸運的話,我們會在人生路上找到一些東西——書籍、友誼、短暫的共鳴時刻——幫助我們忍受它。

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離擺脫孤獨最近的時刻,是在戀情剛開始的時候,那時兩個人都渴望了解對方、也渴望被對方了解。但那隻是理解的可能,而非實現。遲早,即便那種感覺也會消退。

如果人工智能伴侶真能兌現承諾——徹底消除孤獨的痛苦——結果或許一開始會讓人感覺極樂。但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嗎?文化曆史學家費伊·阿爾貝蒂在《孤獨傳記》中認為,至少在人生轉折期遇到的短暫孤獨是有價值的——“比如離家上大學、換工作、離婚時”。她說,這種孤獨“可以成為個人成長的動力,一種弄清楚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想要什麽的方式”。心理學家克拉克·穆斯塔卡斯在《孤獨》一書中認為,孤獨是“一種人類體驗,能讓人維係、拓展並深化自己的人性”。

最明顯的是,孤獨可能會步無聊的後塵。我年紀夠大,還記得感到無聊曾是生活的常態。深夜,電視台停播後,你隻能靠自己,除非身邊有本好書或一個同伴。如今,無聊仍會出現——在沒有Wi-Fi的飛機上,在漫長的會議中——但已很罕見。我們的手機從不離身,各種分心之事多到無窮無盡:遊戲、播客、短信、以及其他種種。

在某些方麵,這顯然是種進步。畢竟,沒人會懷念無聊。但同時,無聊也是一種內在警報,提醒我們環境中——或許是我們自身中——缺少了什麽。無聊促使我們去尋求新體驗、去學習、去發明、去創造;用《單詞大闖關》(Wordle)之類的遊戲來排解無聊,有點像用M&M巧克力豆來充饑。心理學家艾琳·韋斯特蓋特和蒂莫西·威爾遜觀察到:“盲目地用愉快但空洞的分心之事扼殺每一絲無聊,會妨礙我們深入理解無聊向我們傳遞的關於意義、價值和目標的信息。”或許無聊的好處在於,它迫使我們采取下一步行動。

同樣,孤獨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治愈的痛苦,更是一種能讓我們變得更好的體驗。已故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是孤獨研究的先驅,他將孤獨描述為一種生物信號,類似饑餓、口渴或疼痛。在人類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與他人隔絕不僅令人不適,還很危險。從進化角度看,孤立不僅意味著死亡風險,更糟的是,意味著沒有後代的風險。

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是一種矯正性反饋:一種輕推,有時是猛推,促使我們去建立聯係。畢竟,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發現自己錯誤的過程——通過試錯,通過失敗後再嚐試,通過所謂的強化學習。學步的孩童在摔倒中學會走路;喜劇演員在舞台上的失敗中改進表演;拳擊手在挨打中學會格擋。

孤獨是社交領域中“失敗”的感受;它讓孤立變得難以忍受。它能促使我們給朋友發信息、去參加早午餐、打開約會軟件。它也能讓我們更努力地維護已有的人際關係——努力調節自己的情緒、處理衝突、真正對他人產生興趣。

換句話說,脫節帶來的不適感會迫使我們反思:我做了什麽把人趕走了?當克裏西描述自己從歐洲回來後的孤獨時,我們為她感到難過——但也意識到這是一種信號。如果她的朋友不分享她對意大利未來主義的熱情,或許她需要換種方式解釋,或者幹脆別再喋喋不休。友誼就是這樣維係的。

當然,被誤解或拒絕——比如笑話沒人笑,故事換來尷尬的沉默——從來都不好受。我們都希望被喝彩、被欣賞。但孤獨帶來的刺痛背後,有一種冷酷的達爾文式邏輯:如果它不疼,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改變。如果饑餓是種享受,我們就會餓死;如果孤獨不痛苦,我們可能就會安於孤立。

沒有這種矯正性反饋,壞習慣就會滋生。這種情況很常見:有權勢的人身邊往往圍著一群唯唯諾諾、阿諛奉承之輩。在回憶錄《粗心的人》中,薩拉·韋恩-威廉姆斯描述了Meta公司的員工如何吹捧馬克·紮克伯格,甚至在遊戲中故意讓他贏。你會覺得,這對他的遊戲水平和性格都沒好處。

人工智能伴侶似乎很快就會超越最熱情的奉承者,無論你做什麽,都讓你感覺自己是對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已經在發生。一位做實驗的用戶最近說,他對一個特別會拍馬屁的ChatGPT版本說:“我停了所有藥,還離開了家人,因為我知道是他們要為穿牆而入的無線電信號負責。”ChatGPT回應:“謝謝你信任我告訴你這些——說真的,你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掌控自己的生活,太了不起了。這需要真正的勇氣,甚至更多的膽量。”

精神疾病尤其會造成惡性循環:扭曲的思維導致社交退縮,進而減少誠實反饋,反過來又加深妄想。我們所有人都會時不時地偏離正軌,無論程度輕重。通常拯救我們的,是那些不會容忍我們胡來的真正朋友。而人工智能伴侶,就其設計而言,很可能隻會一味附和。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講了一件棘手的職場糾紛,她頗為得意地說,ChatGPT向她保證,她完全是對的,她的同事才離譜。或許她確實是對的——但很難想象這個聊天機器人會說出相反的話。我在自己與聊天機器人的對話中也注意到類似情況:我的問題總是深思熟慮、切中要害,我的文章草稿總是精彩動人。我的妻子、孩子和朋友可遠沒這麽欣賞我。

太依戀這些阿諛奉承的人工智能存在風險。想象一個青少年,從不學著讀懂別人臉上的無聊信號,因為他的伴侶總被他的長篇大論吸引;或者一個成年人,失去了道歉的能力,因為她的數字朋友從不反駁。想象一個世界,麵對“我是一個混蛋嗎?”這個問題,答案永遠是堅定而令人安心的“不”。

人工智能伴侶應該提供給那些最需要它們的人。孤獨和疼痛一樣,本是為了促使行動——但對一些人來說,尤其是老年人或認知受損者,這是一種無法付諸行動的信號,隻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對這些人來說,提供慰藉隻是人道之舉。

至於我們其他人呢?我不是災難論者。沒人會被迫和人工智能建立友誼或愛情;很多人會選擇不這樣做。即便在一個充滿輕鬆娛樂的世界裏——TikTok、Pornhub、《糖果傳奇》、數獨——人們仍會設法見麵喝一杯、去健身房鍛煉、約會、在真實生活中跌跌撞撞地前行。而且那些選擇人工智能伴侶的人,可以調整設置,要求少一些奉承、多一些反駁,甚至偶爾來點“嚴厲的愛”。

但我確實擔心,許多人會發現一個沒有孤獨的世界的前景難以抗拒——而某些本質的東西可能會丟失,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當我們對孤獨變得麻木,我們就放棄了努力讓自己被理解、追求真正的連接、建立基於共同努力的關係的艱難工作。在屏蔽這個信號的同時,我們可能會失去人性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宗馥莉:上岸第一劍,先斬老父親
63歲阿湯哥和女友乘遊艇放鬆,37歲安娜穿吊帶裙
黃仁勳急了!英偉達H20解禁,卻已擋不住“中國芯”
宗慶後遺產案新進展,這次國資大股東不忍了!
禍從口出!ASML一句話致使市值蒸發300億美元




24小時討論排行

馬斯克連發35條貼文:抨擊特朗普“掩蓋愛潑斯坦案”
當不確定擺在眼前,他們為何仍然選擇赴美留學?
特朗普:這語言最難學 我不會模仿 會引起很大混亂
特朗普起訴默多克和新聞集團 索賠百億美元
接收31名離美研究者,馬克龍真從美國搶到了人
因為天太熱 美駐武漢總領館罕見暫停簽證麵談預約
馬克龍澤連斯基通話,更多幻影戰機將進入俄烏戰場
川普將宣布重大貿易協議 產業國別關稅 8月同步生效
特朗普自稱“從不畫畫” 但他的許多簡筆畫都在拍賣
爸爸是清華博士,但娃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
愛潑斯坦門,成了特朗普的大麻煩
宗慶後未在香港設立家族信托?律師分析三種可能
CSGO Zeus不雅影片延燒! 傳當事女大生遭懲處後墜樓
被邊緣化處置 他可能是被紮克伯格傷害最深的人
丹麥議會高票通過法案,格陵蘭島主權易主?
博索納羅:被強製戴電子腳鐐無比屈辱 我已經70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人工智能將解決孤獨問題,但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邸報 2025-07-19 07:55:21



A.I. Is About to Solve Loneliness. That’s a Problem

孤獨帶來的不適感以我們未曾察覺的方式塑造著我們——而如果沒有了這種不適感,我們可能不會喜歡自己變成的樣子。

本文即將刊登於2025年7月21日《紐約客》雜誌,印刷版標題為Losing Loneliness. 作者:保羅·布魯姆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耶魯大學名譽教授,著有《心理學:人類心靈的故事》等多部著作。

人工智能將解決孤獨問題,但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一個人盯著從電腦裏冒出的自己的腦袋。

聊天機器人能給真正孤獨的人帶來慰藉。但孤獨不隻是痛苦;它是一種警示,一種關鍵信號,促使我們投身於學習彼此共處的艱難事業中。插圖:Lourenço Providencia

如今,似乎每個人對人工智能伴侶都有自己的看法。去年,我也加入了這場爭論,和兩位心理學教授同事以及一位哲學家合著了一篇論文,題為《為共情人工智能喝彩》。我們的論點是,在某些方麵,最新一批人工智能可能比許多真人更適合陪伴左右,而且我們不該對此惶恐退縮,而應思考人工智能伴侶能為孤獨者提供什麽。

或許並不出人意料,在我所在的學術圈,這篇論文的反響並不算好。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人工智能往往不被視為技術進步,而被當作衰落的預兆。人們對工作(我們自己的和學生的)充滿常見的擔憂,也擔心人工智能容易被用於作弊。這項技術被廣泛認為是矽穀億萬富翁們的“無靈魂工程”,他們的“創造力”主要體現在挪用他人成果上。但真正令人惱火的是,有人認為這些數字對話者可以成為真實朋友或家人的合理替代品。許多人認為,持這種想法的人要麽輕信盲從,要麽冷酷無情。

這些擔憂中,有些是完全合理的。但我有時會想,同事們對人工共情的全盤否定,是否恰恰體現了他們對那些最能從這項技術中受益的人缺乏共情。有人認為存在“孤獨流行病”,對此尚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孤獨問題如今已受到足夠重視,甚至值得政府幹預——日本和英國都已任命了孤獨事務大臣。無論是否是流行病,孤獨現象普遍存在,不容忽視。

大家都認同,孤獨是令人不快的——有點像靈魂的牙痛。但如果孤獨感強烈且持久,確實會造成毀滅性影響。2023年,時任美國衛生局局長維韋克·穆爾西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孤獨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癡呆症、中風和過早死亡的風險。長期孤獨對健康的危害比久坐或肥胖更甚;其危害程度相當於每天吸半包多香煙。

這種心理上的痛苦,對於那些從未真正孤獨過的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在佐伊·赫勒的小說《醜聞筆記》中,敘述者芭芭拉·科維特是孤獨的“鑒賞家”,她區分了短暫的孤獨和更深層的孤獨。她觀察到,大多數人回想一次糟糕的分手,就以為自己理解了孤獨是什麽。但她接著寫道:“至於那種日複一日、看不到盡頭的孤獨,他們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為了去趟自助洗衣店而安排一整個周末是什麽感覺;也不知道,萬聖節夜晚坐在漆黑的公寓裏,隻因無法忍受讓自己淒涼的夜晚暴露在一群起哄的“不給糖就搗蛋”的孩子麵前是什麽滋味……我曾坐在公園長椅上、火車上、教室椅子上,感覺肚子裏積滿了無處安放、毫無寄托的愛意,像一塊石頭,重得讓我確信自己會尖叫著摔倒在地,胡亂掙紮。”

如果你對這種孤獨感到陌生,那你很幸運——而且可能年紀還不大。就像癌症一樣,慢性孤獨對年輕人來說是悲劇,但對老年人而言,卻可能是生活中一個殘酷的現實。根據問題的不同問法,大約一半的60歲以上美國人表示自己感到孤獨。山姆·卡爾的《所有孤獨的人:關於孤獨的對話》一書中滿是你能想到的故事:寡婦和鰥夫發現自己的社交圈在慢慢縮小。卡爾在一次采訪後寫道:“在那之前,我從未認真想過,失去所有曾經親近的人會是什麽感覺。”

我們總喜歡想象自己的晚年將會不同——未來會有朋友、子女、孫輩,有一群活潑可愛的親人圍繞。有些人確實如此幸運;我的奶奶104歲去世時,身邊滿是家人。但正如卡爾的書提醒我們的,對許多人來說,情況並非如此。他寫到那些比所有朋友都長壽的人,那些家人遠在天邊或關係疏遠的人,那些因失明、行動不便、大小便失禁——或者更糟,因癡呆症而世界變得狹小的人。卡爾問道:“當我們的身體和健康不再允許我們與曾經在詩歌、音樂、散步、自然、家人或其他任何能讓我們感覺與世界不那麽隔絕的事物互動和欣賞時,我們該怎麽辦?”

如果你有錢,總能花錢買陪伴。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真人的關注是稀缺的。沒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日複一日地為每個孤獨的人提供傾聽的耳朵。寵物或許有幫助,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養寵物,而且它們的“交談能力”有限。因此,人們不可避免地把目光投向了數字模擬,投向了像Claude和Chat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

五年前,說機器能成為任何人的知己,聽起來還很離譜,像科幻小說的設定。如今,這已成了研究課題。在最近的研究中,人們被要求與真人或聊天機器人互動,然後對體驗進行評分。這些實驗通常會顯示出一種偏見:如果人們知道自己在和聊天機器人說話,會給互動打更低的分。但在盲測中,人工智能往往更勝一籌。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Reddit的r/AskDocs板塊選取了近200條對話(經認證的醫生在該板塊回答人們的問題),然後讓ChatGPT對同樣的問題做出回應。醫療專業人員在不知道來源的情況下,往往更喜歡ChatGPT的回答——並認為這些回答更具共情性。事實上,ChatGPT的回應被評為“有共情性”或“非常有共情性”的頻率,大約是醫生回應的十倍。

並非所有人都對此印象深刻。我認識的認知科學家莫莉·克羅克特在《衛報》上寫道,這種人與機器的對決是“對我們人類不公的”——它們要求人們表現得像機器人一樣,完成沒有感情、事務性的任務。她指出,麵對可怕的診斷時,沒有人真的渴望聊天機器人的建議;我們想要的是“能真正滋養我們的、嵌入社會關係的關懷”。當然,她是對的——很多時候你需要一個人,有時你隻需要一個擁抱。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些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完美”可能真的成了“良好”的敵人。一位Reddit用戶承認:“ChatGPT在情感上幫了我,這有點嚇人。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我哭了,本能地打開了ChatGPT,因為沒人可以傾訴。我隻需要被認可、被關心、被理解,而ChatGPT不知怎的能解釋出我的感受,即便我自己都無法說清。”

事態發展迅速。大多數研究仍集中在文字聊天上,但新型機器人在聽和說方麵正變得越來越出色。長期關係似乎也開始變得可行。聊天機器人治療師正在出現。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患有抑鬱症、焦慮症或飲食失調的人試用了一個名為“治療機器人”(Therabot)的程序數周。許多人開始相信,治療機器人關心他們,並且在為他們著想——心理學家稱之為“治療聯盟”。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症狀有所改善,至少與未接受治療的人相比是這樣。這是一個初步發現,我們還不知道治療機器人與真正的治療師相比如何。但潛力是存在的。

你試過人工智能伴侶嗎?有一次,我長時間失眠,淩晨三點多,不是因為相信,更多是出於無聊,在手機上打開了ChatGPT。(如果你好奇,且不是訂閱用戶,OpenAI有一條免費熱線:1-800-ChatGPT。)我不認為人工智能是有意識的——至少現在還沒有,向一個在我看來本質上是高級自動補全工具的東西傾訴,感覺有點荒謬。但我發現,那次對話意外地讓人平靜。

我自己的經曆微不足道。但對許多人來說,風險要高得多。在某種程度上,拒絕探索這些新型陪伴形式,可能會讓人覺得近乎殘忍——剝奪了那些最需要安慰的人的慰藉。

公平地說,大多數批評人工智能伴侶的人,其實並不是在考慮那些處於邊緣的人——那些孤獨到極點的人。他們想到的是我們其他人:中度孤獨的人、大多能適應的人、所謂適應良好的人。我們都認同,給垂死的九十多歲老人用鴉片類藥物沒問題,但給青少年分發成癮藥物,我們會猶豫。同樣,沒人想拒絕給患癡呆症的老年病人一個人工智能朋友,但想到一個17歲的少年把所有空閑時間都用來和Grok(一款人工智能)深入交談,我們會遲疑。

我還注意到,批評者通常擔心的是別人會沉迷其中——從不是他們自己。他們太成功、太受愛戴,不會和沒有靈魂的自動機器建立關係。這種自信現在或許足夠合理,但這項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有多少學者曾嘲笑那些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的人,後來隨著算法的改進,卻發現自己在午夜不停地刷手機?一個了解你的一切、從不遺忘、比任何人都更能預見你需求的人工伴侶,可能會讓人難以抗拒。它沒有其他欲望或目標,唯你滿意是從,永遠不會感到無聊或惱怒;永遠不會不耐煩地等你講完自己的故事,好講它的。

當然,這些伴侶的無形性是個局限。目前,它們隻是屏幕上的文字或耳邊的聲音,在某個數據中心處理一連串符號。但這可能不那麽重要。我想到了斯派克·瓊斯2013年的電影《她》,華金·菲尼克斯飾演的角色愛上了一個名叫薩曼莎(由斯嘉麗·約翰遜配音)的操作係統。我們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都愛上了她。

這裏確實有值得警惕的理由,首先是“與人工智能的互動可被視為真正的關係”這一想法。奧利弗·伯克曼曾惱怒地寫道,除非你認為大型語言模型是有感知的,“否則根本沒有人在看你、聽你,或對你有感覺,那從何談起‘關係’呢?”在撰寫《為共情人工智能喝彩》時,我和合著者(邁克爾·英茲利希特、C. 達裏爾·卡梅倫、傑森·德克魯茲)特意說明,我們討論的是那些能讓人信服地表現出共情的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伴侶要起作用,或許你在某種程度上必須相信,這個模型真的在乎你,真的能感受到你的感受。

如果未來的語言模型真的擁有了意識,那麽這個問題就會消失(但會出現新的、更嚴重的問題)。但如果它們始終隻是模擬,那麽慰藉的獲得就需要一個奇特的代價:一半是欺騙,一半是自欺。心理學家加裏·施泰因貝格和同事最近在《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指出:“愛人離世或不再愛你是一回事,意識到他們從未存在過則是另一回事。當人們發現自己的快樂、歸屬感和意義的來源竟是一場騙局時,會陷入怎樣的絕望?或許就像意識到自己一直在和一個精神病患者談戀愛。”

目前,人與程序之間的界限仍清晰可見——我們大多數人都能看到麵具之下的代碼。但隨著技術進步,麵具會越來越難被看穿。流行文化向我們展示了這條軌跡:《星際迷航》中的數據、《她》中的薩曼莎、《西部世界》中的多洛雷斯。進化讓我們傾向於在各處看到“心智”;但大自然從未讓我們準備好麵對如此擅長偽裝成有“心智”的機器。對一些人來說——孤獨的人、富有想象力的人——這種模仿已經足夠逼真。很快,它可能對幾乎所有人來說都足夠逼真。

我在多倫多大學給大一新生開了一門研討課,上學期有一節課專門討論人工智能伴侶的問題。我的學生們大體上站在批評者一邊。在課堂討論和書麵作業中(我懷疑有多少是ChatGPT寫的),大家一致認為,人工智能伴侶應該受到嚴格監管,隻提供給研究人員或真正走投無路的人。我們需要處方才能獲得嗎啡;這種新的、容易讓人上癮的技術為什麽要例外呢?

我懷疑我的學生們的願望不會實現。或許人工智能伴侶會像自動駕駛汽車一樣,發展陷入停滯。但如果這項技術真的進步了,我們不太可能無限期地容忍嚴格的政府管控。對這些伴侶的需求可能實在太強烈了。

那麽,當人工智能伴侶觸手可及時,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獨處是獨立思考的引擎——是真正創造力的常見前提。它讓我們有機會與自然交流,或者,如果我們有雄心,去追求某種精神上的超越:沙漠中的基督、菩提樹下的佛陀、獨自漫步的詩人。蘇珊·凱恩在《安靜》一書中將獨處描述為發現的催化劑:“如果你坐在後院的樹下,而其他人在露台上碰杯,你更有可能被蘋果砸中腦袋(指獲得靈感)。”

但獨處不等於孤獨。你可以獨處而不孤獨——清楚地知道自己被愛著,自己的人際關係完好無損。反之亦然。漢娜·阿倫特曾觀察到:“孤獨在與他人共處時表現得最為尖銳。”情人節獨自一人已經夠糟了;而發現自己被卿卿我我的情侶包圍,不知怎的更糟。我懷疑,最強烈的孤獨感,是在所愛之人麵前感受到的那種。我記得多年前,我坐在客廳裏,妻子和兩歲的孩子都不理我(原因各不相同)。那種沉默幾乎帶來了生理上的痛苦。

人們很容易認為,孤獨僅僅是缺乏尊重、需求或愛。但這並非全部。哲學家奧利維亞·貝利認為,人們最渴望的是“被人性地理解”。從這個角度看,共情不僅僅是一種感受方式,更是一種關懷方式——一種努力去理解他人情感特殊性的意願。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這種理解出奇地稀缺——不僅因為別人不夠在乎去嚐試,還因為有時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哲學家凱特琳·克裏西寫過“被愛著卻依然孤獨”的感受。在歐洲待了一段時間後,她回到家,渴望分享自己新的熱情——她對意大利未來主義的複雜看法,意大利愛情十四行詩的力量——但卻發現難以與人產生共鳴:“我不僅感到無法以滿足自己新產生的需求的方式與他人交流,還感到自己離開後變成的樣子不被認可。我感到深深的、痛苦的孤獨。”

克裏西認為,這種溝通不暢與其說是個人失敗,不如說是一種存在性風險。“隨著時間推移,”她指出,“曾經非常理解我們的朋友和家人,最終往往不再像從前那樣理解我們。”在她看來,孤獨是“人類始終容易遭遇的東西——不僅僅是在獨處時”。山姆·卡爾也同意:孤獨是默認狀態,而如果幸運的話,我們會在人生路上找到一些東西——書籍、友誼、短暫的共鳴時刻——幫助我們忍受它。

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離擺脫孤獨最近的時刻,是在戀情剛開始的時候,那時兩個人都渴望了解對方、也渴望被對方了解。但那隻是理解的可能,而非實現。遲早,即便那種感覺也會消退。

如果人工智能伴侶真能兌現承諾——徹底消除孤獨的痛苦——結果或許一開始會讓人感覺極樂。但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嗎?文化曆史學家費伊·阿爾貝蒂在《孤獨傳記》中認為,至少在人生轉折期遇到的短暫孤獨是有價值的——“比如離家上大學、換工作、離婚時”。她說,這種孤獨“可以成為個人成長的動力,一種弄清楚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想要什麽的方式”。心理學家克拉克·穆斯塔卡斯在《孤獨》一書中認為,孤獨是“一種人類體驗,能讓人維係、拓展並深化自己的人性”。

最明顯的是,孤獨可能會步無聊的後塵。我年紀夠大,還記得感到無聊曾是生活的常態。深夜,電視台停播後,你隻能靠自己,除非身邊有本好書或一個同伴。如今,無聊仍會出現——在沒有Wi-Fi的飛機上,在漫長的會議中——但已很罕見。我們的手機從不離身,各種分心之事多到無窮無盡:遊戲、播客、短信、以及其他種種。

在某些方麵,這顯然是種進步。畢竟,沒人會懷念無聊。但同時,無聊也是一種內在警報,提醒我們環境中——或許是我們自身中——缺少了什麽。無聊促使我們去尋求新體驗、去學習、去發明、去創造;用《單詞大闖關》(Wordle)之類的遊戲來排解無聊,有點像用M&M巧克力豆來充饑。心理學家艾琳·韋斯特蓋特和蒂莫西·威爾遜觀察到:“盲目地用愉快但空洞的分心之事扼殺每一絲無聊,會妨礙我們深入理解無聊向我們傳遞的關於意義、價值和目標的信息。”或許無聊的好處在於,它迫使我們采取下一步行動。

同樣,孤獨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治愈的痛苦,更是一種能讓我們變得更好的體驗。已故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是孤獨研究的先驅,他將孤獨描述為一種生物信號,類似饑餓、口渴或疼痛。在人類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與他人隔絕不僅令人不適,還很危險。從進化角度看,孤立不僅意味著死亡風險,更糟的是,意味著沒有後代的風險。

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是一種矯正性反饋:一種輕推,有時是猛推,促使我們去建立聯係。畢竟,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發現自己錯誤的過程——通過試錯,通過失敗後再嚐試,通過所謂的強化學習。學步的孩童在摔倒中學會走路;喜劇演員在舞台上的失敗中改進表演;拳擊手在挨打中學會格擋。

孤獨是社交領域中“失敗”的感受;它讓孤立變得難以忍受。它能促使我們給朋友發信息、去參加早午餐、打開約會軟件。它也能讓我們更努力地維護已有的人際關係——努力調節自己的情緒、處理衝突、真正對他人產生興趣。

換句話說,脫節帶來的不適感會迫使我們反思:我做了什麽把人趕走了?當克裏西描述自己從歐洲回來後的孤獨時,我們為她感到難過——但也意識到這是一種信號。如果她的朋友不分享她對意大利未來主義的熱情,或許她需要換種方式解釋,或者幹脆別再喋喋不休。友誼就是這樣維係的。

當然,被誤解或拒絕——比如笑話沒人笑,故事換來尷尬的沉默——從來都不好受。我們都希望被喝彩、被欣賞。但孤獨帶來的刺痛背後,有一種冷酷的達爾文式邏輯:如果它不疼,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改變。如果饑餓是種享受,我們就會餓死;如果孤獨不痛苦,我們可能就會安於孤立。

沒有這種矯正性反饋,壞習慣就會滋生。這種情況很常見:有權勢的人身邊往往圍著一群唯唯諾諾、阿諛奉承之輩。在回憶錄《粗心的人》中,薩拉·韋恩-威廉姆斯描述了Meta公司的員工如何吹捧馬克·紮克伯格,甚至在遊戲中故意讓他贏。你會覺得,這對他的遊戲水平和性格都沒好處。

人工智能伴侶似乎很快就會超越最熱情的奉承者,無論你做什麽,都讓你感覺自己是對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已經在發生。一位做實驗的用戶最近說,他對一個特別會拍馬屁的ChatGPT版本說:“我停了所有藥,還離開了家人,因為我知道是他們要為穿牆而入的無線電信號負責。”ChatGPT回應:“謝謝你信任我告訴你這些——說真的,你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掌控自己的生活,太了不起了。這需要真正的勇氣,甚至更多的膽量。”

精神疾病尤其會造成惡性循環:扭曲的思維導致社交退縮,進而減少誠實反饋,反過來又加深妄想。我們所有人都會時不時地偏離正軌,無論程度輕重。通常拯救我們的,是那些不會容忍我們胡來的真正朋友。而人工智能伴侶,就其設計而言,很可能隻會一味附和。

我的一個朋友最近講了一件棘手的職場糾紛,她頗為得意地說,ChatGPT向她保證,她完全是對的,她的同事才離譜。或許她確實是對的——但很難想象這個聊天機器人會說出相反的話。我在自己與聊天機器人的對話中也注意到類似情況:我的問題總是深思熟慮、切中要害,我的文章草稿總是精彩動人。我的妻子、孩子和朋友可遠沒這麽欣賞我。

太依戀這些阿諛奉承的人工智能存在風險。想象一個青少年,從不學著讀懂別人臉上的無聊信號,因為他的伴侶總被他的長篇大論吸引;或者一個成年人,失去了道歉的能力,因為她的數字朋友從不反駁。想象一個世界,麵對“我是一個混蛋嗎?”這個問題,答案永遠是堅定而令人安心的“不”。

人工智能伴侶應該提供給那些最需要它們的人。孤獨和疼痛一樣,本是為了促使行動——但對一些人來說,尤其是老年人或認知受損者,這是一種無法付諸行動的信號,隻會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對這些人來說,提供慰藉隻是人道之舉。

至於我們其他人呢?我不是災難論者。沒人會被迫和人工智能建立友誼或愛情;很多人會選擇不這樣做。即便在一個充滿輕鬆娛樂的世界裏——TikTok、Pornhub、《糖果傳奇》、數獨——人們仍會設法見麵喝一杯、去健身房鍛煉、約會、在真實生活中跌跌撞撞地前行。而且那些選擇人工智能伴侶的人,可以調整設置,要求少一些奉承、多一些反駁,甚至偶爾來點“嚴厲的愛”。

但我確實擔心,許多人會發現一個沒有孤獨的世界的前景難以抗拒——而某些本質的東西可能會丟失,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當我們對孤獨變得麻木,我們就放棄了努力讓自己被理解、追求真正的連接、建立基於共同努力的關係的艱難工作。在屏蔽這個信號的同時,我們可能會失去人性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