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衝突非但沒有讓伊朗保守派與親西方的改革派團結起來,似乎還激化了兩派在路線上的矛盾。
日前伊朗反對派媒體“伊朗國際”爆料稱,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被指控試圖發動政變推翻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目前已有30名議員呼籲解除佩澤希齊揚的職務。
簡而言之,事情的起因是佩澤希齊揚曾在7月中旬的內閣會議上發表過一段“我們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反對我們的人不一定是敵人,不應通過強製手段搞親疏有別”的講話,被“伊朗國際”解讀為佩澤希齊揚試圖密謀引導伊朗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
這個新聞是由一家反伊朗政府的媒體曝出來的
此外,伊媒還提到伊朗保守派議員阿博爾法茲爾·紮赫拉萬德也指責佩澤希齊揚,稱他打算趁著哈梅內伊年事已高,推翻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成果,並帶領伊朗加入美國推動中東國家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議》。
不過,盡管伊朗保守派與改革派的路線之爭確實存在,但現在還不好說伊朗媒體這則爆料的真實性如何,畢竟“伊朗國際”是一家總部位於倫敦、由沙特資本支持、以反伊朗政府為立場的媒體,其報道中援引的各種關於“佩澤希齊揚試圖發動政變”的證詞,均來自流亡海外的伊朗親西方人士或前政府官員。
話雖如此,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伊朗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尖銳矛盾。
造成伊朗當前這種“站又站不起來、跪又跪不下去”的擰巴狀態的原因,與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社會存在的一種認知有關,即盡管美國自1979年對伊朗現政權實施了製裁,但伊朗改革派仍認為要把美以區別來看,美國是可以被伊朗爭取的。
比如,在革命成功後,時任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出於製衡蘇聯在中東或西亞影響力的考慮,曾提議願與美國維持有限的合作。
在之後的伊核協議談判期間,改革派總統魯哈尼提出的“與美國建設性互動”、“談判是唯一出路”等主張,以及哈梅內伊將談判稱為“符合伊朗國家利益”的表態,均表明伊朗曾將美國視為潛在合作者。
比如佩澤希齊揚在衝突期間的消失,明顯是在躲避以色列暗殺
但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另一個事實,即伊朗改革派對美國的這種幻想,均建立在美國從未對伊朗本土發起過直接軍事打擊之上,而今年6月美軍的“午夜之錘”行動無疑打破了伊朗改革派的幻想。
除此之外,伊朗這種擰巴的路線之爭,也與哈梅內伊多年來刻意維持各派係的平衡有關。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伊朗早已具備製造核武器的材料技術,以革命衛隊為首的保守派或強硬派也多次呼籲造出核彈威懾美以,但哈梅內伊卻在多年前下達教令,明確禁止伊朗擁有核武器,理由是核彈與伊斯蘭教法相違背。
哈梅內伊的問題是他為了避免一派坐大,一直在維持派係平衡
然而,這隻是托辭。哈梅內伊禁止伊朗擁核的根本原因在於核武器會打破伊朗的各派係平衡,比如改革派不希望因核武器而失去了與美西方談判結束製裁的機會,讓強硬派的話語權過大。
但如上文所說,哈梅內伊多年來小心翼翼維持的派係平衡,已經被美軍的“午夜之錘”敲碎。
無論改革派如何闡述伊核談判是解除製裁、恢複經濟的唯一出路,但數位伊朗高級軍事指揮官和科學家的遇害,被滲透成篩子一樣的國家安全環境,都讓改革派的解釋變得無比蒼白,進而證明保守派或強硬派的路線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