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講述作者“專升本、下煤窯、綁鋼筋、鋪瀝青”經曆的博士論文致謝在互聯網走紅,引發無數網友關注和討論。
7月16日下午,上述致謝的作者告訴海報新聞記者,他並不喜歡用苦和難來描述事情,並且當時的他也沒覺得苦,隻是沒有更多選擇,隻能死打硬拚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作者同時表示,“挖煤小夥”這個詞並不符合事實,也不是他的本意。
引發廣泛關注的博士畢業論文致謝。(圖源當事人社交賬號)
由於作者不願透露個人信息,本文暫用“秦奮”代指作者。
秦奮於2020年9月進入北京工業大學攻讀工學博士學位,並於今年6月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在博士論文致謝中,秦奮稱自己的家鄉在小山村,12歲時開始跟著老爸下小煤窯挖煤。17歲高中畢業,19歲再次高考500多分上了專科,而後專升本學習地質工程,研究生學習采礦工程,博士期間曾在新疆待了一年。
秦奮稱自己做什麽都比別人慢一些,讀研二時才有了第一台電腦,申請了兩次才有了讀博的機會。不過,他在高中畢業後就沒有讓父母有太多的負擔,每年的寒暑假都在打工。“上海電子廠的車床工,焦作化工廠建築工地綁鋼筋,邯鄲高速公路鋪瀝青,晉城煤礦上扛炸藥,鄂爾多斯紅慶河煤礦幹掘進,學校裏的麵食館、餃子店,提桶清理桌子。”
在這篇致謝中,秦奮感謝了導師、課題組老師、師兄師弟師姐師妹以及專科、本科室友和父母、女友等。記者注意到,他在致謝中,不僅感謝了導師指導他的學業,還提到導師在他剛入學沒錢吃飯時資助他生活費。他還特別提到了本科室友對他的幫助,“感謝我的本科室友某某,使我考研時可以不去食堂打工,我讀研時還送給我人生中第一部手機,現在唯一的兩條褲子有一條還是他的。”
有網友評論:他走的每一步都踩著生活的荊棘,卻把堅韌釀成了光,原來命運真的會給拚命的人開一扇窗。
一路從專科到博士畢業,究竟是什麽樣的動力支撐他一路戰勝這麽多苦難走到了現在?麵對記者的問題,秦奮說,在他們那裏,想要走出小山村,除了上學沒有更好的路可走。“我爸和那些叔叔們,那時候除了種地就是在礦上幹活。我覺得需要換個活法。”
不過,秦奮表示,他不喜歡用苦和難來描述事情。“當時也沒覺得苦,沒有很多選擇,隻能死打硬拚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他認為,求學時那些體力勞動不值一提,對韌性的鍛煉和行業的了解是有益處的,至於什麽人前的尊嚴,他好像沒有什麽感覺,一雙穿了7年的破洞鞋子現在依然穿。同時,秦奮表示,他不建議用“挖煤小夥”來形容他,因為這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他的本意。
秦奮認為,對他來說,最困難的階段是他讀博的時期,因為想要正常畢業非常困難。“(我)度過的方法,靠大量文獻的閱讀,靠數據的認真整理和分析,靠導師的指導。”
秦奮說,生活裏他是一個很樂觀的人,萬事不發愁,從沒有皺過眉頭。直到現在,他也不吸煙、不喝酒、不打牌、不玩遊戲。
作者曾在建築工地綁鋼筋、高速公路鋪瀝青、煤礦上扛炸藥。(圖源當事人社交賬號)
有網友評論:他感謝了一路走來遇到的所有人,卻唯獨沒有感謝一直堅持的自己。為什麽沒有感謝自己?秦奮說,那是因為沒地方寫了,其實有很多細節都被他刪減了。
對於那些和曾經的他一樣正在趕路的人,秦奮說,迷茫和焦慮沒有任何用,思想先行,行動至上。在調查研究清楚現狀的基礎上,明確了方向以後,就死打硬拚去深耕,提高專業素質和對這個行業的判斷與認識,然後就是等待和爭取機會。“我們的人生境遇和教育背景不同,或許有很多別的更好的選擇,但是首要問題就是把眼前事情或者說被逼無奈要做的事情去認真做好。態度比能力和水平更重要,這個態度就是用心和執著。有一句我常說的話和大家共勉:吃飯時候好好吃飯,睡覺時候好好睡覺,該幹嘛時候果斷地堅決地有策略地去幹嘛,不怕。”
記者注意到,秦奮還在論文致謝中提到了自己專科的室友某某博士。對此,秦奮表示,對方更加務實,在博士畢業之後去了英國進行長期的博士後研究,不過他們經常在微信上交流。
至於他的故事為何會引發廣泛關注,秦奮認為,更多的應該是獵奇心理,看到這種少見的一時新鮮或感動,可能不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任何影響。他認為重要的還是成體係、有邏輯地構建自己的思想行為模式。
他還專門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回應稱:“應該是12歲挖煤又到博士這個標題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能夠吸引到眼球。諸君要知道,網絡上這樣一個片段的、標簽化的、有違事實的信息,一陣風而已,重要的還是做好眼前的學習和工作。”至於他的個人信息,如幾歲挖煤、從事什麽工作等,糾結這些完全沒有意義。“願我們都把網絡當作學習進步的工具,麵對真實的生活。”記者注意到,目前,他社交賬號裏的內容,已經全部清空。
最後,用秦奮博士論文致謝的最後一句話,與諸君共勉: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